..續本文上一頁並世二大士。石頭禅師自稱其法門不論禅定精進,僅須了達佛之知見即是「即心即佛」;心佛衆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石頭希遷禅師弟子甚多,晚年付法給藥山惟俨禅師。石頭禅師于德宗貞元六年(790)逝世,壽年九十一歲。
按語說:緣起于現象界,禅師試問大顛師何者爲心?
大顛師曰:「言語者是。」
大顛師即答曰:「在說話的是我的心!」其實石頭禅師問的是第八意識的真心、本識,而大顛師回答的是能言善道、能驅動身體的第六意識心,這裏還沒提及審慎思量的第七意識心,此心真是非常人所能認知也。按語說:能說話的是我心。
便被禅師喝出。經旬日。大顛師卻問禅師曰:「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
因大顛師答得太離譜了,所以石頭和尚毫不客氣地喝令大顛師出去,不用再談了,真是話不投機叁句多。時間又過去了十幾天了,有一機緣大顛師遇到石頭禅師,即刻抓住機會問禅師說:「前面我所答的能說話的是我心,禅師不認同我所說,那請問還另外有個心嗎?」從實修上言,大顛師確實還未證得數個心一起現起,也許僅有兩個心,但是無人教導不經加審察,所以不能詳加分別各個心之不同。按語說:大顛師被石頭禅師喝得一頭霧水,過約十來日,憋不住了,乃問禅師既然能言語者不是心,那除此外何者是心?
禅師曰:「除卻揚眉動目將心來!」
石頭禅師也還真慈悲, 確實地告訴大顛師說:「除能令人揚眉毛、動眼睛的那個心外,將另一個心呈將出來讓我看看!」按語說:除了那能揚眉瞬目者外,將心呈來!
大顛師曰:「無心可將來!」
大顛師此次真用心地去找第二個心,最後硬著頭皮回答說:「除能令自己說話、令眼睛動的心外,真是再也沒有一個心了。」按語說:除此外,已無另一個心可呈將來。
禅師曰:「元來有心,何言無心?無心盡同謗。」
石頭禅師卻說:「元來就還有個心,只是您不能認知它,怎可以說是再無一心?若強說無心即同毀謗佛法。」按語說:本來有心,何以故言無心,說無心即同謗佛法。
大顛師言下大悟。
大顛師聽到此話,終于有點明白了,除能言善道、瞬目動眼者外,確實還有一覺知心在,此覺知心靈光閃閃,亦不覺得有任何煩惱念想。按語說:行者若也悟入無心空境,始能給予有心,是過程不可省卻。若也省卻,則禅定力不堅固也,何能抵擋業力之牽引。
在禅師對學人指陳真心之間,若參學者妄習未去除者,雖悟得真心亦無力來擺脫煩惱、業力牽扯,所以行者在修菩提道過程間,學習空、無相、無願等叁叁昧是必需的過程。正所謂:理可頓悟,事得漸修。
異日侍立次。禅師問曰:「汝是參禅僧?是州縣白蹋僧?」
隔一天,大顛師侍立于側,石頭禅師即問道:「您是參禅之僧人?還是奔走于各州各縣治間各個叢林中的湊熱鬧、徒勞無功的僧人?」石頭禅師意指您是真的要用功得有成就,或僅是跟大衆東跑西參的行腳僧,僅是湊湊熱鬧而已。按語說:隔日大顛侍立在禅師旁,禅師問汝是參禅僧或是州縣間之行腳僧?
大顛曰:「是參禅僧!」
大顛師答說:「當然我是認真參學,要有成就的參禅僧。」按語說:我真是參禅僧。
禅師曰:「何者是禅?」
石頭禅師再興起成就他的念頭,再重考一番。石頭禅師問說:「既然您是參禅僧,那我問您什麼叫做禅?」按語說:甚麼叫做禅?
大顛師曰:「揚眉動目。」
大顛師答說:「所謂禅者是揚眉毛、動眼目者是禅。」嚴格說來這是第六意識心,動身、發語而已,不是真心的靈知靈覺,此靈覺心所感知者才是禅的境界。按語說:心有所動,揚眉動目間現禅機,此謂之禅。
禅師曰:「除卻揚眉動目外,將你本來面目呈看。」
石頭禅師還是不首肯,繼續追問道:「離開揚眉、動目外,請將您的本來面目呈現出來!」禅師之意要大顛師悟入不動的空真如體性,能認知這個真如性,才能體會何者是禅。按語說:禅師已開始逼入源頭,不呈心之動相,將本來面目相看。
大顛曰:「請和尚除揚眉動目外鑒某甲。」
大顛師答說:「若要我提出本來面目來,那也請禅師您除卻揚眉動目外,來鑒定我。」真是有點針鋒相對上了,空體之本來面目本是無從言說,不落于語言文字,更無所提捏得出的。按語說:如果和尚能離開揚眉動目之心,來鑒我真心即得。
禅師曰:「我除竟。」
石頭禅師說:「我已將一切心除盡了。」按語說:我已除去揚眉動目心竟。
大顛曰:「將呈和尚來也。」
大顛師說:「那我也將呈現我真心出來也!」按語說:我也已將真心呈現和尚了。
禅師曰:「汝既將呈,我心如何。」
石頭禅師問:「您將呈現您真心,那我真心如何?」覺知真心僅能發揮其覺知、鑒照功能,不能落于語言之說。一有覺知即是無明所現之相,聖者從無明中體悟菩提之覺,並將菩提之覺化作語言而示大衆,是度化衆生而現之言語耳。按語說:汝之心已呈,那我之心如何?
大顛曰:「不異和尚。」
大顛師答說:「若是真心覺知空體真如心性,我的不異于您禅師的心性,當然亦不異于諸佛、菩薩的自性。」按語說:與和尚心不異也。
禅師曰:「不關汝事。」
石頭禅師說:「我的心不關您的事,亦即若您有事之心即不與我心相似。」按語說:此與汝無關。
大顛師曰:「本無物。」
大顛師答說:「當然真心不能說成事或物,禅師的空真如體本來就無一物。」按語說:不得不硬說出,真心本空,無一物。
禅師曰:「汝亦無物。」
石頭禅師問說:「您亦證得無一物,它或有事來不黏,真是無一物可黏?」按語說:汝也了解無一物。
大顛師曰:「既無物,即真物。」
大顛師答說:「我是無一物,既然無一物,即是真物,亦即空真如體是也!」按語說:既然無一物境,即是真心也。
禅師曰:「真物不可得。汝心見量意旨如此,也大須護持。」
石頭禅師最後認可了,但也只是認可他的見解,其實證功夫未究竟,還待努力地去修證。故禅師說道:「是真物不可得,要見性無性可見,若有一物、一法可得,即非真心、真物。您已了解真正要見、要證的無心之心量,禅法大略意旨是如此,要先悟得空無真如體,以後再能以此真如空體來應緣起用,才能證知性空緣起的道理。當證得無物之物、無心之心時,才能進一步體會理事體用的道理。您現在道理已明,再來要做的是保任的功夫,更應該保護此心不造諸惡,不犯諸戒,護持此心不應一切煩惱心所之法也。」
按語說:真心了不可得,汝有如此見解量知,悟境得意旨不差,但也要善加護持。禅師至此始予印心竟。再說禅是心的動相,修禅者不悟無物之物、無心之心,是不能說有成就的。凡夫天有禅而無真定,故無解脫能力,只要是悟知禅心,而不能悟得無心之心、無物之物,此無心、無物之相,世尊稱之爲空真如體。若一行者不能體悟空性的道理,雖有靈知靈覺之心量,是有其天壽之報,但壽盡又當要輪回,此非佛弟子所應走的道路。
總結印心即是印一無有之心量,也就是空性之體。若悟得此本來面目,當業緣來時能不隨緣起煩惱見,得解脫業緣之牽扯,悟得空真如體,就能對世間、出世間諸法能自在無礙,也能隨緣度化衆生。
( 2004 年 7 月 7 日 撰于 法爾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二)不即不離 3· 禅師印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