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一)證畢竟空 8· 性在何處

  (一)公案本文

  達摩祖師有一同學名佛大勝多者,曾與達摩祖師于佛陀跋陀尊者處習小乘禅觀。達摩祖師遇廿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後,轉習得大乘佛法。而佛大勝多尊者分徒而爲六宗,曰:有相宗、無相宗、定慧宗、戒行宗、無得宗與寂靜宗,均一一爲達摩大師所教化。後值異見王欲毀佛法,王故祖之侄也。祖知無相宗二首領中,波羅提者與王有緣,將證其果。遂囑渠等前往王所。

  (緣起于現象界,王德行淺薄,現邪見,毀壞叁寶,祖亟欲救之。)

  王問曰:「何者是佛?」

  (何種人始稱爲佛?)

  提曰:「見性是佛。」

  (已洞見自性者始稱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那師是否已見本性?)

  提曰:「我見佛性!」

  (承達摩大師教導,波羅提已見佛性了也!)

  王曰:「性在何處?」

  (佛性顯現在何處?)

  提曰:「性在作用。」

  (佛性顯示在日用應緣等作用處。)

  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何作用我今何不見。)

  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

  (因王正依佛性顯示其作用,故自不見自性佛性。)

  王曰:「于我有否?」

  (我有佛性作用也無?)

  提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現。」

  (自性依他而顯,不用處也難覓佛蹤。)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

  (用時佛性顯現在幾處?)

  提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佛性出現在八處。)

  王曰:「其八出現,當爲我說。」

  (佛性現于八處,請爲我說。)

  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爲身,處世爲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行者騎著佛性覓佛蹤,不知眼、耳、鼻、舌、身等作用,均是佛性自然作用。只是凡夫卻以妄心、種種習氣左右知覺,終至淪喪自性而不自知。)

  王聞偈已,心即開悟,悔謝前非。咨詢法要,朝夕忘倦,迄于九旬。

  (迷時得善知識,指示洞見其自性,更能痛改前非,學法不倦。)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禅宗修行首要求得「明心見性」,但心不明者性亦自然存在,例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吃飯、睡覺、應緣無非都是自性之顯露,只是心不明時,自性應緣,相應後多個無明隨後而發作,造無明業緣;或者依邪真如去造一切業因,成就一切無明業種。

  如何做到明心,很多人動不動說我心已不起心動念,即謂心明,錯!大錯特錯,當您被罵、被批評時,遇到貪愛物時,是否能無心。若能無心,即是心明,無瞋心、無貪愛心故。所以明心要境界來磨,磨盡一切習氣就叫做心明。

  明心當知要斷廿隨煩惱,其中包括十小隨煩惱:1.忿、2.恨、3.覆、4.惱、5.嫉、6.悭、7.诳、8.谄、9.害、10.憍。二中隨煩惱:11.無慚、12無愧。八大隨煩惱:13.掉舉、14.昏沈、15.不信、16.懈怠、17. 放逸、18.散亂、20.不正知。以及六大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等。

  之後當能見真自性,何謂真自性?真自性者不僅是能吃飯、睡覺、應萬種緣,而能現起一切真如性相應,産生六根真如、六塵真如、六識真如,六識緣觸所生覺受真如,四緣真如。若在欲界天者現善根真如性,在色界天者現起初禅真如,例如有覺有觀真如性、有覺無觀真如性、有觀無覺真如性、無觀無覺真如性等。再現起二禅、叁禅、四禅真如等,現起四空處定真如,八背舍真如、九處地定真如、十徧處真如、慈悲喜舍真如、叁叁昧真如、陀羅尼門真如、叁摩地門真如、小乘四果真如、十地菩薩真如、五眼六通真如、佛十力真如、四無所畏真如、四無礙解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如、十八佛不共法真如,叁十二大士相真、八十隨好真如、無忘失法真如、恒住舍性真如,一切智真如、道相智真如、一切相智真如等。

  故總結言之,諸法之體性空如,真實不變,稱爲空真如,依空而言真如亦無性,故經雲無性性。依空而言即是:(1) 無性真如,性本無性,性本空無故,依緣起性,諸法之真體空如,不落言诠,棄絕思慮,故無妄情所執之實性可言。(2)無相真如,所謂諸法之體本空,無遍計所執之虛相,是真無相說。(3)無生真如,謂諸法由因緣而生,是假合而生,故不能說爲實生。

  若依緣起性用,是空真如所具有之真如性用,故依有性而言有:(1)善法真如,即謂真如隨緣爲善法而起性用。(2)不善法真如,即謂真如隨緣爲不善法而起性用,此可稱爲邪真如,此真如實虛妄不實,但因熏習成性,始有邪真如性起,修行者就能去邪真如,故說此真如不實故。(3)無記法真如,即謂真如隨緣而起性用,然都爲無記法之真性之用,如吃飯、睡覺、窩屎等。

  由上得知性用依各個修行人的境界,而能現出不同層次的性用,若一個行者不知修行的過程,及所證到的真如性功能現象,常會以少爲滿足,不能一直向菩提道路前進。甚至無知者若于世間禅的真如性之性用中,執取爲真,則將生入世間天界中。更有甚者,走錯路妄用邪真如,則將入魔道中去,此等人一失人身,萬劫不複,故修行要能知見正確,依教奉行,始能往菩提道路節節前進。

  

  2.釋解

  本公案名爲「性在何處」,修行者終日騎馬,不知在馬背上。天天用其自性,不知自性是什麼,騎牛找牛,要找個自性,這是一般修行人的毛病。佛性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存在于四禅八定中,又是存在于小乘四果、十地菩薩道中,又是存在于如來十地中,又是存在于五眼六神通之變化中,又是存在于恒住舍性中,又是存在于慈悲喜舍中,又是存在于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中。

  行者雖有此認識,但不修則不能真悟自性,往往最初一念覺,即是菩提之覺知,覺知後卻以妄想念來加以诠釋,造成無謂的煩惱法之生起,這就不是真的認知佛性本來,也不能認知內心妄想習氣尚有,習氣不斷可以左右您的靈知靈覺,落入凡夫境界中,尚且自認說有修有證,真是錯認佛性本來,更不知性用爲何。

  修行人者在日常生活中自在就是道,心平無偏愛,就是在道中,所以說平常心即是道。在遇緣起心動念中,無礙即是真如之反應,所以行者終日覺知曆曆,但不爲諸境所黏,這就是佛性之用。

  所以佛性之性用可以分日常生活的自在無礙,平常心是道,可以用在超時空之覺知,能知萬種緣而又能無礙、無著,不屑去說、去處理,就是這樣自在。行者在自在中,卻能夠化解一切障礙,這是真如無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佛陀所證的真如無爲境。

  進而言之,在上面的靜態真如性用能做到後,當還有動態真如要能學習起用,這是修行者在悟空、證空後,所要學習神通變化的課程,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都要學習,一切智都要學習,以此來廣利益群生。

  

  3.語體文解

  達摩祖師有一同學名佛大勝多者,曾與達摩祖師受教于佛陀跋陀尊者處習小乘禅觀。達摩祖師遇廿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後,轉習得大乘佛法。而佛大勝多尊者分徒而爲六宗,曰:有相宗、無相宗、定慧宗、戒行宗、無得宗與寂靜宗,均一一爲達摩大師所教化。後值異見王欲毀佛法,王故祖之侄也。祖知無相宗二首領中,波羅提者與王有緣,將證其果。遂囑渠等前往王所。

  南天竺國達摩祖師早期與同修者佛大勝多者同習小乘禅觀,受教于佛陀跋陀尊者,後來達摩祖師遇到廿七祖師般若多羅尊者,即轉與他學習大乘佛法。然而他的同學佛大勝多尊者弘揚小乘法,其徒衆卻分化成六大宗派,其名稱爲有相宗、無相宗、定慧宗、戒行宗、無得宗與寂靜宗等。後來這些宗派都被達摩祖師所教化,改習大乘佛法。

  後來適值異見王要毀叁寶,國王者乃達摩祖師故祖之侄子,國王産生異見,不信叁寶,進而毀壞叁寶,佛法有難矣。達摩祖師憐憫他,隨囑咐無相宗二首領中的波羅提前往救助他,因達摩祖師知道波羅提與王有緣,且王亦將證其果位,遂囑波羅提前往王所,教化于他。

  按語說:緣起于現象界,異見王德行淺薄,現邪見,毀壞叁寶,祖亟欲救之。本公案緣起于現象界,因達摩祖師故祖的侄子,當上國王卻不信叁寶,甚且毀壞叁寶,達摩祖師極力想救助他,但總得找一與王有緣且辯才要能超越國王者,如此才能勝任。經用神通力觀察後,發覺無相宗的波羅提與國王有緣,即彈指召喚而波羅提前來,請他去度化國王。前雖有無相宗之另一首領宗勝者,不聽達摩祖師勸說,求行前往王處,因無因緣又話不投機,被王問得啞口無言。所以誰該由誰來度,在佛法上是講求因緣的,善觀其緣,能度則度,不能度要找別人來度,這也是學佛者的一個重點。

  王問曰:「何者是佛?」

  一見面後,王即問曰:「何種人稱爲是佛者?」佛者是覺知一切自性者是佛,能利用此自性而不迷者是佛,但此佛實非果地佛,不是像釋迦牟尼佛者。按語說:何種人始稱爲佛?

  提曰:「見性是佛。」

  波羅提尊者說:「見性者是能被稱爲佛。」按語說:已洞見自性者始稱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

  王問說:「師父您見性了嗎?」國王真是直接了當地問說,您見性了嗎?要能教化國王者,不見性者怎敢前來。按語說:那師是否已見本性?

  提曰:「我見佛性!」

  波羅提尊者答說:「當然,我已見佛性!」當然波羅提尊者以見佛性,所以剛才是以飛的方式進來皇宮的。本來修小乘禅就具有神通,現又曉知大乘經義,當然是見佛性矣!按語說:承達摩大師教導,波羅提已見佛性了也!

  王曰:「性在何處?」

  王又問說:「我們的自性又在何處呢?」要明心見性,心不明如何見性,性本無有將何以見,若無所見何能顯…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一)證畢竟空 8· 性在何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