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沩山靈佑禅師摘茶次,欲示仰山證入體性之法門。
(緣起於現象兼帶本體界,禅師見仰山終日性用,未得空理,欲與他參究理事體用道理。)
禅師謂仰山曰:「終日摘茶, 聞子聲,不見子形。」
(整日只聽汝喋喋不休,未見汝體性顯露片刻。)
仰山撼茶樹。
(振撼茶樹,以示其體,及體之用也。)
禅師曰:「子 得其用,不得其體。」
(振撼茶樹亦僅得其用而已,卻不能悟其體性真實!)
仰山曰:「未審和尚如何?」
(請和尚垂示,應如何始得?)
師良久。
(當下即是,動念即乖,若不如此用功,將永無了悟體性,證得無上禅定解脫力。)
仰山曰:「和尚 得體,不得其用。」
(師父僅會住空守寂,不得其用。)
禅師曰:「放子叁十棒!」
(執著有爲之法,始終不能真實了悟自性,更未能體會本無自性;體性因緣而生諸法,超現實中吾等體性自應緣之道理。仰山師只逞口舌之能,更不聽教導,該放叁十棒!)
仰山曰:「和尚棒某甲 ,某甲棒教誰 ?」
(戲罵之間,傳承心法,乃禅宗之特質。)
禅師曰:「放子叁十棒!」
(再加叁十棒可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修行中常因境界認知的不同,産生種種的诤論,開悟、見性了沒?若不了解,也不诤議,這種修行人還好;就怕沒全懂,又強說自己的認知是對的,別人的修證是錯的,真若如此,平增造業而已。若能看完《大般若經》並能了解其真實義,當能知道世尊於經文中常提到的般若名相,其名相被提起的前後,大約就是修行者要用到的方法與體證境界的次第,主(真心)、客(內外塵境)、方法等叁者中,若能掌握住,産生的種種境界都能不執,此佛子才能真的體認世尊教法的真實。
般若名相大約爲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四緣、十二因緣、六波羅蜜、十八空、卅七道品、四聖谛、四禅、八定、叁叁昧、菩薩十地、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量心、十八佛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叁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相、無忘失法、恒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等境界,當然此其中還有漏掉的名相。
修行中在本體界的初步認知空體,是在上述十八空中學習到,但經過四禅八定後,尤其在入四空處定的空無邊處,初破色身時(開悟),才有真正在叁叁昧(空、無相、無願)中,體證到真正的空體,也就在此後才有真正的解脫智慧,靈佑禅師與仰山師诤論的地方也就在此。證得實際理地空,才能有大機用,這在禅宗行者是很重要的,靈佑禅師一直要仰山師不要太早妄用此心,免得未證叁叁昧獲得理地空時,就迷失在不牢靠的空解上。
2.釋題
這個公案名爲「務必證空」,空的修證義有十八空(或謂廿空),及叁叁昧中的空,如上所述。從般若名相來看,兩空義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可說從義解悟入,後者則是證解而得,因此才有空叁昧之名相。能悟空叁昧,才能進而證悟無相叁昧,也才能體知無願叁昧的真實,再往後才能修證菩薩八地後的各境界。其實也就是大菩薩及佛的諸境界,即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量心等等神變法,但這些離我們似太遙遠了,但是空理還是要懂。
我們先從「理地」說起,「理」在講我們的本體,也就是空體,一切法的生起,從空顯現,透過心的應用,來現一切相,如果沒有心就沒有法,沒有心就沒有宇宙,所以一切法的六大種性(地、水、火、風、識、空)中,當然一切法是從空性而起,「空」能産生一切的「有」,「空」離不開地、水、火、風四大所現的一切相,從空産生一切有相,成就了一切世間相及萬有法相。我們理體是空,雖從空透過心産生一切的相,但一切自然界的萬法還是空,只是我們可以講:空以外的一切相,是空性起用的相而已。
然諸佛證到實空以後,可以依空産生無量的神變,化一切的相,這相有真、有假。我們凡夫在心用的時候産生一切相,緣滅法滅了,心用完了,法滅了,一切相都是虛妄不實在,又歸零、歸空了。修佛法,懂得這些的話,就能夠從空起用,無中生有,像阿彌陀佛從清淨的空體之間,化一個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大家的業力所幻化、所變現的,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的。衆生福德不夠的,不能生在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心清淨的聖者。
當然依空起一切「用」,這可以用叁個身(法、報、應叁身)來講,諸佛、菩薩可以依空起用而化身千萬億,並感知一切境如幻化,由空法身變成千萬億個化身;他也可以感知衆生的一切識而起用,並跟衆生傳遞消息一樣,讓他了知其意,有的佛是用心意來化導衆生。這些都是用理事體用一語來說明,理跟體是一樣的,事跟用是一樣的;前者證得,才有後者的能用、善用。沒有證到理的行者,他起不了真正的大用,「大用」是依空而起,從空而起的大用,靈佑禅師常說:「如許多人 得大機,不得大用。」意指仰山師未能大用,心無證得真空理地實際。
另有個公案,有參者問大安禅師說:「大用現前,不存軌則時如何?」,禅師答稱:「您用得但用!」。既然是大用,怎麽會不存軌則呢?所以大用定存軌則,但有大機並無大用,才會不存軌則,此種心用即非大用。參問者聽了不以爲然,禅師說:「向上事何不道取。」參問者真的又要開口,禅師便開打,罵說:「這野狐精出去!」。大用一定要合乎軌則,由自性起者定合乎因果關系的原則。
依空而感知起的一切相是很自然的,而且是合乎圓融的,合乎一切因果現象。如果是自己的妄想心,所謂妄想心就是有意志力的妄想,譬如畫符、畫咒等這些,都是屬於有心意而起的法,也就是次等的法,所以依空映現一切緣所化的,那才是無上心法,我們學佛法或是學禅宗,只要是在體會這些依空識用。
修行第一階段要能得理體,理體就是證到真空實相,對一切境不執著,你做不到這樣的話,就是妄想習氣太重了,這件事會放不開,對一個法會一直執著,慢慢磨練,等到練得功夫越來越好的時候,你的體空相就越來越現,妄想習氣就慢慢的淡泊。也不會要強出風頭,爲什麽你會常常有煩惱?就是妄想習氣太想出風頭,所以常常去抓一切的境及應一切緣,就隨你的遷業一直在流轉。
讓你的空性現起的時候,空體本來就是不執著一切境,所以依空所現的一切境,空體也不會去抓它,這樣慢慢就變成事無礙,所以理事無礙得證到空之後,才有事無礙,證到煩惱滅,就解脫了。
理事無礙,就OK了嗎?還沒有!還有一個空體在,還有一個空在,會妄執空。我們講的「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結使,如果是落在第五個毛病的話,就是空執,也是理無礙的境界,所以這個空把它空掉,對境不執,事無礙,到最後這個理埋沒了,理體不現了,空也就不現了,就進入事事無礙。這個「理」存在的時候,等於我們有一個老師時時在旁告訴你,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是不對的,這個要這樣做,那個要那樣做,所以像有個覺知在旁當警察一樣,當您把這個扮演警察的「覺」都空掉以後,就沒有一個空的體會在你的覺知裏面,這個時候起心動念都是從你清淨法身所現的,也就是從真正的空體裏所現的心,但是沒有空的感覺,這樣的話就變成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只有一個心,這個心就是佛心。達這一階段的行者就可以講「即心即佛」,心就是佛心,就沒有妄想心,沒有意念的心,都是隨緣經過潛意識的覺以後,所流露出來的一切法,那就達到事事無礙的心,都沒有挂礙的境界。
3.語體文解
沩山靈佑禅師摘茶次,欲示仰山證入體性之法門。沩山的靈佑禅師在教導仰山,仰山師常常從空的另一方面「有」入門,所以喜歡去搞些有爲法,搞有爲法的人就永遠見不了我們的空性;靈佑禅師知道仰山的毛病,所以常常教導他,如何守住這個空寂。有一天,靈佑禅師又與仰山去采茶葉,啓開了理事體用的論說。靈佑禅師帶著徒弟仰山師去摘茶,摘茶這件事是緣起現象界裏面的一個事情,但是後來所討論的是現象界跟本體界裏面的兩個事情,故按語說:緣起於現象兼帶本體界,禅師見仰山終日性用,未得空理,欲與他參究理事體用道理。
禅師謂仰山曰:「終日摘茶, 聞子聲,不見子形。」
現象界兼本體界可是理事體用的事,藉對答之間來讓他了悟禅宗佛法的真實。靈佑禅師就對仰山說話了:「終日摘茶, 聞子聲,不見子形。」在這裏采茶時,整天都聽你喋喋不休的在講話,都沒有看到你清淨的體及空相現起,也就是說禅師找機會開導他、罵他。
仰山撼茶樹。仰山師聽了不以爲然地,搖動茶樹來示其本性之用,每個人有修、無修都會吃飯、睡覺,會隨緣做一切事情,強說這是佛性的性用。很多不知修行層次者,也常講佛性本自具足,何必修呢?其實這是不知修行的次第,若一直這樣下去,永證不到真空實相的體。按語說:振撼茶樹,以示其體,及體之用也。仰山想既然師父說只聽到我在講話,那我就去搖動茶樹,茶樹的樹幹是它的本體,搖撼它是個因緣,因緣來,起性用,動搖茶樹了。
靈佑禅師更進一步說明:「子 得其用,不得其體。」也就是說仰山你修證到這個境界,只知道如何去用這個心用,卻不能夠認知心起的那個體是什麽樣子,所以不得其真體。
這前後兩段意義是在開示他,一個真正大修行者,如果不能真悟空理,不能證得實體的話,僅在那個知覺上、在心用上,了知部份佛法。用是會用,但不真實,有時候所作的佛事還不圓滿,因不能悟空起性用的緣故。
仰山就回過來問:「未審和尚如何?」你說我這個境界是 知心的用,那你的境界又是怎麽樣子呢?你說我天天用這個心,不得其體,那要如何證得其體呢?能否開示給我看看。按語說:請和尚垂示,應如何始得?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4· 務必證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