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良久。
靈佑禅師當下放空,也不說話,更不起心動念,站在那裏好久、好久一段時間。禅師這個動作在顯示空體當下,即是不起心動念,不思善、不思惡、不思一切。空體,每一個人都有,我們每一個人本具足佛性,所以有上等智慧的人,一聽當下那個清淨無爲的心,就是佛性,都可以懂。但是我們周遭的事,會讓我們面境時起些妄想習氣心相應,因心的毛病太重了,所以遇緣就用這個習氣毛病去相應,那根本就見不到我們的空體在用。
當然也不是當下你認知它,好像就能用,沒有煩惱也不太可能,都是要面對境界去磨練的,摒棄你心裏面的善惡觀念,對錯、美醜、高下等的分別,這樣的去磨練的話,你對以前所造的業慢慢就能面境無所謂了,那怕是善事或是惡事,修後心地就能坦蕩蕩地,沒有罪惡感,也沒有一種大善人的心,這樣才能解脫,才能自在。
禅師常說「當下即是,動念即乖」,在修行過程之間,有段要入絕對的空,不入絕對空的話,那你沒有定力,堅強業流一來,就常被業轉而不知。既然入空是進入聖境的要道,就要有一段時間修「良久、良久」,之時你起心動念的話,就乖離了本體,真悟空體的人,要他起心動念,他就會覺得很不舒服,想常住此空境安祥中。
你會覺得很奇怪,爲什麽不講話會不舒服呢?一般人都是這樣,知道了一件事,或了知一事,不講不痛快,趕快講給別人聽一聽,修行到悟個空體時,一切都是多馀的,一切講話或什麽的都沒有意義,這個時候心慢慢死掉了,心進入真正空的樣子。在這時候你強起心動念,那就不舒服了,當然動念就乖離了我們的本體。此處證得空理後,是到六結使的第五位「空」證,也就要從空裏面起念,進入生滅法中最後一關的「滅」結使,回心回凡,面境而能真正無礙。如此走一回生滅法,您就懂得修行是要這樣走的,仰山師知後應也不會與靈佑禅師起擡 。我們按語說:當下即是,動念即乖,若不如此用功,將永無了悟體性,證得無上禅定解脫力。
仰山曰:「和尚 得體,不得其用。」
靈佑禅師站在那裏不動身、不動念良久良久,這個就顯示空的佛性一面,理地的佛性。如果真正證到這個境界的話,起心動念都會不舒服,所以動念即乖;在禅宗講這兩句話,是很深的修證的過程境界跟心的狀態,若不如此用功的話,永無了悟體性真相。仰山無知又愛辯,便說師父您只得空體,但不會心用。
修行喜歡有相的、喜歡講話的,是很難真正悟入空相的,所以要悟入空就要去掉你的習氣,以前喜歡講話,以前喜歡執著一切境的,都要把它們斷掉、革除掉,這樣才能回到本來的空,這是最基本的理地,理地是這麽來修的。
仰山師對靈佑禅師站在那裏不動的身教,仰山師看懂了。你的體性空也不能用嘴巴講,只有用身靜心止來顯示這個境界,所以他就批評靈佑禅師說:「和尚只得體,不得其用。」你只得到那個如如不動的體,但是不會心用,其實靈佑禅師並不是像仰山所講的,靈佑是一位大禅師,他教出好多的徒弟, 是仰山師無知但有智慧,故靈佑禅師諄諄教誨,要讓他懂得修行的次第。
靈佑禅師看仰山太執著有相,太執著心用的功夫,也就是腳根會站不穩,碰到大障礙,他就沒有辦法真正能脫黏。仰山師不懂才會說禅師不得其用,反而來質問靈佑禅師。
修行是有過程的,有階段的,我們常常講的,第一個階段要悟到空,悟到空時,將你的妄想習氣轉變爲淡薄,微細會現在心裏面,但不障礙你的空體,一般人不是這樣,一般人把你所想的、所要的、所不要的都顯現在你的行爲上。有修證的行者呢?把這些控製了以後,還會有微細的習氣出現在心中,念頭還會起,但並不障礙他的空性顯露,也就是微細心起不了作用的,他也不會去執著那個境,也就無所謂的煩惱,這樣的去磨練。所以必先得體,才能再講用,仰山就是犯了這個毛病,靈佑禅師才一直跟他開導。
靈佑禅師回說:「放子叁十棒!」揍你叁十大板,祖師大德在說教之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所以說要揍他叁十棒,只是嘴巴說說,僅止於怪他不受教誨。我們按語說:「執著有爲之法,始終不能悟自性;更未能體知體性自應緣之道理。」體性是我們的空體,它面對外在的一切境,它自己會應一切緣,且能圓融地應緣。我們只要摒棄妄想執著心的話,那一件事情該怎麽做,不透過心念,你就看你的佛性所顯示的狀態,不從語言文字中說,那你就生活的很自在了。
譬如說現在有人要求來心中心法第二次灌頂,我也請教了老上師,他目前仍在美國,老上師說:「好呀!就辦第二次。」一般人會說上師同意了,也有人要參加,那還缺什麽,怎麽不辦呢?但是我就沒有想說趕快來辦,要不要?那個時候辦?你腦筋自然會顯露出來,不是用語言文字,自己去體知它。所以該要的時候,就有那種要的行爲顯現出來,不要的時候,不要用你的妄想去推計,更不能強去做。
若你相信你的自性佛心,什麽事情做的時機、因緣等隨緣會規劃得很好,不用你的推計、你的妄想來跟它說要怎麽樣做?這就是你悟到體性,跟沒悟到體的人是不一樣的,也就是會善觀因緣,那個時候該怎麽樣就怎麽樣,不是用心去想的。所以你自體應一切緣,你能夠跟它搭配,並了解它,那你才是悟了自性,明心見性,說見性,性是空的,怎麽見呢?能見的就是說:「依空應緣所現的那個自性」自性本空,沒有因緣他沒有自性,不管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覺性或者是心性,沒有因緣他不起自性,自然起性,你要了知他是什麽因緣,這才是見性,這個就是你已知我們的體性應緣,應緣過程之間,就能見他起自性的功用。按語說:只逞口舌之能,不聽教導,該放叁十棒!
仰山是有點修證,也看過很多的公案,稍能體會個中消息,所以認爲禅師是禅師,心裏有點說你算老幾?有修證的人若是這個樣子,這樣下去的話,那像什麽?「沒大沒小!」沒有執著,這也是一種解脫的境界,但是太執著這空境的話,那就完蛋了,什麽都不認,修解脫法可以這樣,但是你要求圓融,世間的一切法律、規章,祖師大德所設的法規都要去遵從,不然你否定一切的話,永遠執著空,那才走一半路,會走入空魔境界中。我們常常講的,學空是在學什麽功夫?是學解脫的功夫,不是說永遠把空玩到底,那就是頑空,頑固的空,那你的佛性會死掉,沒有剛剛講的體性能自應緣的功夫,佛性會死掉,會不認知一切的境、一切因緣,仰山有點這種味道,還是沒有究竟。
仰山又說:「和尚棒某甲 ,某甲棒教誰 ?」你的棒叫我吃了,但是我的棒叫誰來吃呢?就是我要揍人,叫誰來被我揍呢?禅宗師徒間,一問一答之間表示他們悟證的功夫。
仰山不把靈佑禅師看在眼裏,表示他內心空掉一切,很多人若這樣都會有罪惡感,打師父那還得了,欺師滅祖,但是祖師大德教導徒弟是衆生平等,師父跟我有什麽不一樣呢?這其實是在練習內心的自我觀念強一點,不要被外在的東西壓過去,這樣才能徹底的解脫。
仰山是有這種修證功夫的人,師父加注於他的責備,他可以不受,所以他敢跟靈佑禅師頂嘴,其實是在顯示他的境界。按語說:戲罵之間,傳承心法,這是禅宗祖師大德傳承的特質。
靈佑禅師又說了:「放子叁十棒!」剛剛叁十棒是對您錯誤的處罰,表是不聽話、不能體悟教導之言,但叁十棒還未做,現在看您這樣,還要再加叁十棒。
我們看每一段公案,個中人物所顯示的心態,跟他修證的過程到那個階段,我們都要能看得懂;此段顯現仰山太執著於有相的方面,靈佑禅師所以一直要告訴他認識「體」才是最重要的,悟得了體,你就會用,可惜仰山師一直都不接受這教誨,像這樣兩位之間的教導公案,還有很多類似的,仰山終究還是證得體,故能爲禅宗放一大異彩。
(86年12月9日講於龍潭)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4· 務必證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