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的事情上面,否則臨死的時候肯定會後悔的。
倘若具足精進,對治煩惱是很容易的。《入行論大疏》中說:所謂的煩惱,實際上是一種侮辱的稱呼,只要用勝義智慧來觀察,它當下就會斷掉的,所以煩惱極爲脆弱,只要我們用智慧一觀察,它的本體就一點也找不到了。煩惱雖然具有染汙性,但這種染汙性通過無我的智慧來剖析,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作爲修行人,大家不要認爲“我人老了,智慧不行了,力量也不足,所以只有隨世間而轉,什麼對治煩惱的勇氣都沒有”,千萬不能自己輕辱自己,一定要增強信心,有了信心做什麼都可以成功的,如果連信心都沒有,修行佛法也不能成就。
前段時間有人問:“我可不可以偷偷地聽一聽《入行論》,參加菩提學會沒有這個勇氣。”我說:“可以可以,沒有事,偷偷聽也可以。因爲你偷偷地聽的話,也能得到一點智慧。”雖然大家聚在一起有互動的力量,通過團體的方式來學習,這種力量非常大,世間上自學和上學的效果是不相同的,佛教也是一樣,通過考試、辯論、思考等方式來學習,效果應該是很好的,我從事佛教的教學工作已經多年了,哪些方式對你們有幫助、哪些沒有幫助,這一點是知道的。但如果你實在沒有勇氣,那通過其他的方式得到法本,然後偷偷地看、偷偷地聽,不會成爲小偷的,這也是你對佛法有信心的一種標志。不管怎麼樣,只要能對你的相續有一點利益,以前不懂的現在懂了,以前不做的現在做了,這就是我的初衷。我覺得這個要求不太高,大家僅僅做到這一點也非常好。
下一個頌詞是說怎麼樣觀察煩惱。剛才已經講了,以智慧眼觀察的時候煩惱就消失了,那到底要怎麼樣觀呢?下面用勝義谛、世俗谛兩種方式來分別觀察煩惱。當然,勝義谛中怎樣斷除煩惱、怎樣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道理,在第九品“智慧品”中講得比較詳細了,到時候大家對此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勝義谛觀察煩惱的方式: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間,
亦非其他處,雲何害衆生?
通過空性智慧來進行分析,煩惱根本不可能存在,爲什麼呢?因爲它不可能住在外境上,不可能住在根上,也不可能住在境根中間或中間以外的地方,這樣的話,煩惱又住在何處損害一切衆生呢?根本不可能害衆生。這是從勝義角度來分析的。
具體而言,在觀察煩惱的時候,比如你正在生起嗔恨心,這時候可以分析,此嗔恨心是不是從對境怨敵身上産生的呢?根本不是。大家都知道,我對敵人生嗔恨心的時候,其他人對他生不生嗔恨心呢?不一定。如果怨敵身上有煩惱的本體,那不管是任何人看到他,都應該生起嗔恨心,但這種情況不可能有。所以,外境的色聲香味或者我們生貪嗔癡的對境上面沒有煩惱。
那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面有沒有煩惱呢?也沒有。不管是按照小乘還是大乘的說法,每個衆生都具足根,但是具足根也不一定産生煩惱。比如阿羅漢雖然具足根,但是他沒有煩惱;菩薩入定時雖然具足根,但也沒有煩惱;人死了以後,按照有些宗派的觀點講具足眼根、鼻根等,但這個時候也沒有煩惱。所以根上並不存在煩惱。
根上沒有煩惱,外境也沒有煩惱,那煩惱會不會在根與外境之間呢?這也不可能。外境的敵人和我的眼根之間只有一個虛空,如果這個虛空是産生煩惱的因素,那任何在虛空中運行的衆生都應該産生煩惱了。這也是與實際顯現相違的。
除了根、境、中間以外,其他的山河大地或柱子瓶子是不是産生煩惱的因呢?也不可能是。這樣一來,通過勝義智慧的觀察,自相續中雖然有時候明明産生煩惱,但它確確實實沒有實質存在。
有些人可能想:“前幾天說煩惱無始以來居住在我們心裏面,今天又說煩惱裏裏外外都不存在,這兩句話會不會自相矛盾呢?”不會的。因爲前面是從世俗的角度而言,能害的煩惱也有,所害的我也有,煩惱作害的對境也有。比如生嗔恨心的時候,有嗔恨心的對境怨敵,也有生嗔恨心的我,還有嗔恨心引發的謾罵別人、用掃帚或石頭打別人的行爲。(有些膽子小的人不敢打,中間往回跑,也是煩惱反面的一種象征。)所以說,世俗谛當中全部都有。而通過勝義谛的智慧進行觀察時,一切決定是沒有的,不僅僅是煩惱存不存在的問題,實際上萬法都是這樣的。《入中論》雲:“乃至未覺叁皆有,如已覺後叁非有。”在沒有覺悟之前,作者、對境和所做的事這叁者全部都有,而覺悟證得佛果以後,叁者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現在我們正在做夢,在夢中叁者都是存在的,而醒了以後一切的一切均不存在,只不過我們暫時還沒有認識到心的本性而已。
有些人可能這樣問:“勝義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這是由什麼引起的呢?”是由我執而引起的。我執的本體雖然像雲霧一樣不存在,但在沒有認識到心的本性之前,它在衆生面前是無欺顯現且一直不滅的。所以五祖說:“不識心性,學法無益。”如果沒有認識心的本來面目,即使精通叁藏十二部也沒有多大意義。當然,這並不是說一點功德都沒有,而是強調認識心性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認識到心的本性,平時就算給別人念經超度,也只是一種形象而已,對此米拉日巴尊者諷刺道:“佛教徒和苯波教的有些人,天天在屍體的上方唱歌。”假如沒有調心,對衆生也沒有生悲心,只是在屍體旁邊“炯丹迪得雲夏巴劄炯巴……(皈依頂禮供養……無量光佛)”,那確實跟尊者所說的沒有差別。但心如果真的調柔了,即使只念一句佛號或者稍微作意,對衆生也有不可思議的利益。
且不說證悟,就算心靜下來的時候,也會有一種不同的收獲。昨天好多道友在忏悔的時候心靜下來了,當時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業、修行上的不精進等一一浮現在眼前,尤其是有些人獨自在家裏思維:我來這裏學了什麼法,現在對自相續有什麼幫助,我千萬不能隨煩惱而轉……心靜下來的時候,自己的很多過失暴露無遺,悲心信心也逐漸顯露。平時在很多人當中,你對上師的信心不一定很純,但如果一個人坐下來稍微思維一下,那個時候信心就出來了。所以我們對心的本性一定要有所認識,這樣的話,做什麼事情都會有力量的,否則,光是一邊走路一邊拿著念珠,有時候雖然是有點功德,(前段時間,我也是要求大家拿念珠、拿轉經輪,作爲一個佛教徒,形象應該與世間俗人不同,應該稍微有一點標志,這個是對的。)但真正有效果的話,恐怕心靜下來的時候效果好一點。
有些人聽後馬上想:“那我明天就開始閉關,心靜下來看看。”這種人也要值得注意,雖然你想讓心靜下來,但有時候也沒辦法保得住,又要開始想出來。聽說我們有些閉關的人很想出來看一看,人的分別念就像是特別不聽話的小孩,讓它出來它偏要靜下來,讓它靜的話,它又想要散亂,這就是名言中心有這些過失。但通過勝義谛或者上師所傳的密法竅訣來觀察,煩惱當下就蕩然無存了。當然,這種無存並不是斷盡了煩惱種子,而是凡夫地時大概認識了它的皮毛而已,如果再進一步觀察,通過修力來斷除煩惱的根本,那時候煩惱就一斷永斷,再也不會複發了。
(二)、世俗谛觀察煩惱的方式:
惑幻心莫懼,爲智應精進。
何苦于地獄,無義受傷害?
在勝義谛當中,煩惱的本體絲毫無存,就連幻化的形象也找不到(以後還會講它甚深的意義,尤其是到了《智慧品》時,大家應該會了知的)。但在世俗谛當中,煩惱猶如幻化師所幻化的大象一樣現而無有自性,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害怕它,務必要消除認爲煩惱無法斷除的恐懼心理,爲了生起無我智慧而精進。倘若我們爲斷除煩惱而精進修學,怎麼會墮入地獄等處無意義地受苦呢?根本不可能。
只不過是我們不精進,要是精進的話,現在應該有辦法斷除煩惱。就像監獄裏罪業不是特別重的人,只要自己肯下工夫,應該有提前釋放的機會。我們也是同樣,只要能夠精進努力,依靠中觀的般若空性,誰都可以斷除煩惱。跟沒學過佛法的人比起來,修行人對治煩惱是很容易的,因爲他懂得竅訣,也聽過中觀空性的一些法門,所以貪嗔等煩惱雖然經常出現,但力量就像春天的微風一樣,並不是特別的猛烈。而沒有學過佛法、不懂對治的人,一旦相續中生起煩惱,簡直跟瘋子沒有什麼差別。有時候也可以看到,從沒有接觸過慈悲觀的人,生起嗔恨心的時候非常可怕,好幾個人也勸不住他;沒有修過不淨觀的人,生起貪心的時候也無法對治。然而作爲修行人,雖然相續中也有一些煩惱,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按照《金剛經》裏所說,一切都是現而不實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顯現上如夢幻泡影一般,真正去觀察的時候,煩惱的本體一下子就消失了,如同假立的框架事物一樣,根本沒有執著它的必要。所以從世俗的角度來講,應該這樣理解,但從勝義的角度而言,一切都是空性的,不存在任何戲論,所謂的煩惱根本不可能存在。盡管在世俗中它如夢幻、陽焰、水月般顯現,但正當顯現的時候,若用智慧眼進行剖析觀察,它馬上就會無影無蹤。雖然我自己修行不好,但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當你生起嗔恨心的時候,若裏裏外外尋找它的本體,這時候也許達到勝義的境界,什麼都得不到,只有一個光明空性。也許得到現而不實的世俗幻象,這種幻象無利無害,根本不可能害衆生,這就是以世俗谛觀察煩惱的方式。
我們有時候覺得修行以後好像沒有進步,但有時候覺得還可以,跟其他人的煩惱比較起來,自己還是有對治的希望。縱然不能像傳承上師那樣,將煩惱真正視爲如夢如幻,對自己的相續無利無害,但應該說對煩惱有所認識了,這一點我認爲也是很好的。
昨天有個人特別想出家,她覺得世間上的一切沒有任何實義。盡管這樣的出離心很好,但正如華智仁波切所講,偶爾的出離心不太可靠,經常祈禱是很重要的。我問她:“你家裏都有什麼人?”她說:“我家裏的人倒是特別全,有父親、母親…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六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