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錄—自他平等的修法▪P2

  ..續本文上一頁裏成佛的。所以,對我們而言,學佛、成佛應該有一個長遠的計劃。

  可是,再長遠的計劃,也總得有個開始。如果始終沒有開頭,根本不往這個方向努力,就會永遠爲自己打算——這一世就這樣過去了,下一世、下下一世也會如此。如果是這樣,則永遠都不可能踏上大乘菩提道;相反的,只要我們肯邁出走向菩提大道的第一步,就一定能夠成就。因爲,在有了一個開始以後,盡管各人的精進程度不同——有的人進步快一些,有的人稍微慢一點,但是,我們都可以將大乘佛法的所有功德,包括最微小的功德逐漸地累積起來,只要能夠這樣堅持下去,就總有一天可以成就。

  所以,現在不談各人的境界有多高,只要求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有一個往這方面努力的打算,必須有一個這樣的開頭,這是至關重要、必不可少的。

  二、自他平等的修法

  (一)自他平等修法的標准

  華智仁波切以一個譬喻說明了自他平等的標准:下了一場大雪後,“我”和某人一起走在路上,此時“我”穿著一雙鞋,那人卻光著雙腳,“我”就脫下一只鞋送給他。于是,“我”的右腳和他的左腳都沒有鞋穿,同樣地受寒冷之苦;而“我”的左腳和他的右腳都有鞋穿,同樣都避免了寒冷之苦。如果在一切實際行動當中,都能夠這樣做,就是真正的自他平等心。

  值得注意的是,“雪中讓鞋”只是一個小小的譬喻而已,有人肯定會想:“這很簡單,我也辦得到”,而實際上,假如路途不是很遠,時間不是很長,而且只是偶爾一兩次,有些人也可能會把自己的一只鞋讓給別人;可是,在所有的事情上,我們都能這樣做嗎?做不到的!既然如此,那我們所發的菩提心是不是很虛僞呢?也不是。因爲,雖然我們發起了爲利衆生願成佛的決心,而現在卻尚未達到自他平等的境界,還需要一個鍛煉的過程。佛也沒有要求必須在發了菩提心後,立即全盤接受大乘菩薩的所有思想和行爲。因爲即便這樣要求,我們也是做不到的。

  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培養自重他輕的念頭,此念在心裏早已根深蒂固,所以,要立即做到自他平等,自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但是,只要能夠堅持不懈地朝這個方向努力,就很不錯了。往昔所有的佛菩薩、高僧大德,也都是從我們這樣的凡夫位走上去的,如果從現在起,我們能夠在打坐時和出座後如理地思維、修習,則一定可以達到菩薩的這些境界。

  (二)自他平等的具體修法

  做完打坐前期的預備工作後,就靜下來正式入座。這時,要反複地觀想、思維知母、念恩、報恩等修法,並深深體會到:“天下所有衆生都是我的母親,在作我母親的時候,對我都是恩重如山。他們是我的母親,是我的家人;我是他們的兒女,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母子倆應該同甘共苦。”

  即便在出座以後,當我們看到人或動物的時候,也要立即如此觀想。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這樣反複地鍛煉。這些觀想內容不是無中生有,而是符合事實的,只是由于無明的暗覆,才使我們不能明見而已。

  在此基礎上再思維:既然我是他們的兒女,衆生是我的家人,那麼我就有責任爲他們遣除痛苦、創造利樂。(“利”是指暫時的利益,如在輪回中享有健康、長壽、無病等福報,這便叫做“利”;“樂”是指解脫的利益,如成佛、獲得阿羅漢的果位等,這便叫做“樂”。對此也有相反的解釋,“樂”是指世間的圓滿,“利”是指出世間的圓滿。)

  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我非常想望自己能享有幸福,其他衆生也跟我完全一樣;我非常希望自己能遠離任何痛苦,其他衆生也跟我一樣。在趨利避害上,我和他們是平等的;

  其二、既然所有衆生都是我的父母、親人,那麼我是怎樣對待家人的,也應該同樣地對待一切衆生。從今以後,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一切都以“自我”爲中心,而至少要將自己一半的快樂分予衆生,爲衆生承擔一半的痛苦,這就是自他平等的核心思想。

  此後,再加上四無量心的修法。

  第一、慈無量心。這時要觀想:以前,我做的很多事情都僅僅是爲了自己一個人的幸福;現在,即使我做不到根本不爲自己打算,至少也要將百分之五十的幸福送給其他衆生,將百分之五十的幸福留給自己。譬如,如果一個人工作了兩天,就把第一天掙的錢留給自己,把第二天掙的錢無條件地送給他人。以此類推,如果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夠這樣做,這就是修自他平等的結果;在沒有達到此標准之前,如果有心朝這個方向努力,這就是正在修自他平等。此時算不算是菩薩呢?如果具備世俗菩提心,則也算得上是一個初步的菩薩,因爲不一定所有的菩薩都層次很高。

  第二、悲無量心。這時又要修知母、念恩、報恩,並由此深深地體會到一切衆生都是母親。然後,再按照外加行輪回痛苦的修法,觀察衆生的痛苦,從而體會到一切有情每時每刻都在感受不同層次的痛苦。這時再思維:“既然他們是我的母親,我是他們的兒子,我就應該爲他們遣除痛苦!無論我現在的能力怎樣,都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做,不做是不行的!我有這個責任!”

  大乘菩薩必須要有責任感,這是最關鍵的!如果看到衆生的痛苦不生悲憫之情,看到佛菩薩的功德不起羨慕之心,沒有任何責任感的話,就不是大乘菩薩。

  比如說,有些居士聽到一些禅宗公案,就說這個不能執著,那個不能執著,連放生也不能執著。可是,作爲凡夫如果什麼也不執著,什麼都無所謂,就會沒有責任感;如果沒有責任感,就沒有動力,就不會積極地修行。這樣一來,人家肯定會說佛教是消極的。因爲你這也不做,那也不做,什麼都不做;覺得這也沒有意思,那也沒有意思,什麼都沒有意思,這樣的思想和行爲當然是消極的。

  大乘佛教認爲:並非世間的一切作爲都沒有意義,只有一切都爲自己打算的,類似于爭權奪利等等之類的作法,才是沒有意義的;而爲了利益衆生,無私地奉獻自己的一切,卻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是我們必須積極努力去做的事情。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在打坐觀想時,一定要感覺到“我有這個責任”,即使在出座以後,我們也要培養這樣的責任感。平時,在看到任何衆生時,都必須想到:“他是我的母親,我是他的兒子。”從世間倫理道德的角度來看,兒女有沒有責任來減輕、斷除母親的痛苦呢?肯定是有責任的!這是最起碼的道理,任何人都知道。不過,一般世人卻只重視這一世的父母。例如,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很講究孝道,但其所要孝順的對象,卻僅僅是這一世的父母而已,並未涉及前生後世。而大乘菩薩卻把父母的概念擴大到前世、後世,乃至生生世世,這樣推理的結論是——所有衆生都是自己的父母,這個結論是有根有據,一點兒也不過分的。如果對現世的父母應該孝順的話,那麼,對生生世世的父母,爲什麼不該孝順呢?爲什麼可以沒有責任感呢?所以,必須要有責任感!

  現在我們有沒有責任感呢?這很難說。如果有人能夠做到完全不爲自己著想,只爲衆生打算,願意承擔爲衆生減輕痛苦、創造幸福的責任,那麼,他就是菩薩。但是,如果再嚴格一點來看,僅僅這樣做還是不夠的。比如說,一些基督教徒建立了很多慈善機構來利益大衆,雖然這也屬于無自私的奉獻,可是其結果卻並不理想,因爲這樣做只能幫助對方減少一些人世間的痛苦,卻根本無法解決最關鍵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我們不僅要有責任感,而且要以佛陀的智慧來利樂有情,這樣,利益衆生的層次和範圍就大不一樣了。當然,即使現在我們不能立即或在短時間內全盤接受菩薩的所有行爲,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我們要有往這方面努力發展的決心,要向往、羨慕菩薩的境界。

  在最開始的時候,最關鍵的就是一個認識問題。如果我們認識不夠,不覺得所有衆生都是父母,不能推翻、超越心裏那些早已根深蒂固的舊觀念,而始終認爲:“我只有一個父親、一個母親,哪會有那麼多的父母呢?”那麼,我們就沒有辦法走上大乘菩提道。

  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大乘佛教就是教我們如何解放思想。解放什麼思想呢?一個是一切爲自己打算的自私心;另外一個是無明,又叫愚癡。正是這兩樣東西把我們緊緊束縛在“自我”的小圈子裏——從不爲他人著想,只考慮自己,而且只知道計劃自己現世這幾十年的事情而已。現在,我們靜下來反反複複地修自他平等,就是在解放思想,其結果就是培養責任感。因爲,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責任感,自然就有了動力,所以才會願意積極地爲實現一切衆生的利樂而精進,並且不會因爲任何人的阻礙而退縮;相反的,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責任感,就沒有動力,所以即使經人百般勸導,也不願意爲衆生奉獻自己的一切。

  總之,若從爲衆生創造利樂的角度來觀想,這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慈心;若從爲衆生遣除痛苦的角度去觀察,這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悲心。

  第叁、喜無量心。這時也要從知母、念恩、報恩修起,最後要思維:一切衆生是我的父母,爲他們創造利樂、減輕痛苦,是我的本分、我的工作。但是,如果不需要我的幫助,他們已經有能力爲自己創造幸福、遣除痛苦,那麼,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嗎?我爲什麼還要嫉妒他們呢?

  譬如,某項工作本來是要我來做的,如果另外一個人幫我做了,那我有沒有道理嫉妒他呢?當然沒有道理!從這個角度進一步擴展,我們就可以意識到:當衆生享有幸福的時候,我們不但不應該嫉妒,而且還要發願——祝願他們永遠不離開這樣的幸福!如此深深地思維,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喜心。

  第四、舍無量心,此處又叫做平等心。自他平等的舍無量心,是指不片面地對所有衆生修慈、悲、喜心,同樣地善待所有的生命。凡夫的觀念與平等心正好相反,比如,有些人堅持以人爲本,以人爲中心,從而忽視了動物等其他生命的幸福和利益;進而又把人劃分成很多種族;再把一個種族劃分出很多階級;又把一個階級劃分出親友和仇人。但是,在大乘菩薩的境界中,卻要將所有這些差別全部化爲平等,這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舍心。

  這裏的四無量心與其他修法中的四無量心有何不同呢?修自他平等四無量心的特點是:第一、修慈無量心,即給予衆生安樂。此時要觀想,至少要把自己一半的安樂分給衆生;第二、修悲無量心,即遣除衆生的痛苦。比如,以前我們的一切努力都是爲自己減輕痛苦,而此時要觀想,至少要把以前一半的精力用來爲衆生減輕痛苦;第叁、修喜無量心,即對衆生的安樂心生歡喜,就像自己在遠離痛苦、享有幸福時,心裏會無比高興一樣,而此時也應觀想:願將自己一半的喜悅之心分給衆生,也即衆生幸福快樂時,我也非常歡喜;第四、修舍無量心,即指對一切衆生修自他平等的慈、悲、喜心,這就叫做自他平等的四無量心修法。

  還需要注意的是,修四種無量心時,都必須修四個具備。如修慈心時,這四個具備即指:一、具備想望——強烈地希望每一個衆生都能獲得利樂;二、具備發願——在想望的基礎上,祝願一切衆生都能獲得利樂;叁、具備發誓——發誓從現在起,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爲衆生創造利樂;四、具備祈請——祈請上師叁寶加持我能夠爲一切衆生創造利樂。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時,都不能離開這四個具備。

  最後再強調一下自他平等的原則:在沒有修自他平等之前,我們的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爲自己考慮;在修好自他平等之後,則是百分之五十考慮自己,百分之五十考慮其他衆生,簡單地講就是——我是怎樣對待自己的,也要怎樣對待其他衆生。這時還沒有完全放下自己的事情,因爲修菩提心也需要次第,如果一開始就要求我們完全放下自己的一切,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只要求我們一半爲自己,一半爲衆生,這就是自他平等的原則。

  在起座前,如果有可能,就修一修空性,在空性的狀態當中安住一段時間,五分鍾、十分鍾都可以,之後再回向、起座。這就是自他平等的修法。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錄—自他平等的修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