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問鄂州 頭全豁禅師曰:「利劍斬天下,誰是當頭者?」(識起迷情於利劍該斬者,能斬者是般若慧劍,該斬者爲何人或何物?)
全豁禅師曰:「 !」(首當斬者,無明漆桶;若能突破色身,其次該斬者是微細習氣。)
僧擬再問。〈未識禅機,擬再執妄發問。〉
師曰:「這鈍漢出去!」(慧眼未具,該勤打坐、調息,由戒、定,開發出智慧眼。)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很多修行人,甚至是佛教徒,雖說已吃素、修行了很久,但是觀其粗的習氣毛病,還是一大蘿筐。有的人念佛念了數十年,都沒辦法修入心坎裏,只修在嘴念彌陀,在道場中所顯示的行爲,還是離經背道。有的人修禅修到了怪力亂神的路途,與外道無別,追逐超能力,並非真的五神通,更遑論佛教特有的漏盡通了。
我們要明心見性,但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只是大部份的人不認識它。所謂清淨是在我們當下一念不起,尚還有個了了的知覺,在不起心動念,不思善、不思惡時,還有個了了的知覺,那就是我們要找的體性,體性本自有無漏功德,它自在不會煩惱,當然都沒有一切的貪、 、癡、慢、疑等的毛病。
要見性就是要找到這個東西,如果還不能體會,盡量在不起心動念之下,去體會一個了了的知覺。慢慢去體會認識它的話,當一切境緣來時,自然就沒有煩惱法相應起。爲什麽?心法是我們見到的自性所現的功用,但是爲什麽會做不到無礙呢?就是未證得空無的體性仍然包容在很多不清淨的心垢裏,包括貪、 、癡、慢、疑等善、惡51種心所法。要如何修心?道理要先懂得,始能下手有力,進而方便修之。
2. 釋題
「斬去無明」大家都知道修行是要斬去無明的業種識,但要斬去無明,得先要有智慧劍始得,也就是要體性空現,始有智慧眼。體性空能現,在起心動念時,不思善、不思惡之間,此覺知不 ,且具足無漏功德性。例如在無念間,當下可以感知身體的存在;而有人捏你時,你覺得會痛,那是屬於身識,真覺應不會有痛感的。等等觀之,像我們人的眼、耳、鼻 、舌、身、意識一樣,都還有生滅,待人死的時候,這個生滅法就沒有了。所以講當下不起心動念時,有個了了的知覺,就是你入滅了它還是在,只是隨業又去受生了。我們找到這個東西,且能把握住後,才能來斬去無明。
現在來談何者是無明。「無明」依境界不同境況,種類多得不得了。初修的人是要舍棄一切粗習氣毛病,粗習不減,道業不能成就,這是凡夫必修的。悟後的人要斬去的「無明」是:對諸根異能的執著,對淨心有礙的無明以及細的無明業種;此境界更有諸多的魔相待超越,不能超越亦是無明的過錯。
所以在修行過程之間,就是在調伏不清淨的心,執著一切善惡、順逆諸法的心。心病一大堆要斬去,才能找回不會煩惱的真心,要找的是我們的本心、本真、本識、真心。這些心的名詞都是在講什麽?在講我們的第八意識,此識當我們死時 有它去受業報的。其他諸識如第六識也沒有了,不會去輪回,第七識也不會去,前五識也不會去。
人在彌留狀態時,首先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等)不起功用,進而不呼吸時,分別意識慢慢地消失了。之後只有心念能動,此時或者幻起今生所做的種種事相,從阿賴耶識所幻現的,當下第七末那識的執取本識而現的念頭、前塵影事,慢慢的這個相也沒有了,僅留個第八意識,最後它就要走了,人死了後,阿賴耶識就要脫離而去,這才是我們的真心、本心、本識。
因第八意識儲存很多輪回的種子及所染的習氣、毛病,這些都要滅或者要對境不黏、看得開,面對種種的外在境界、內心妄想,都要能看得開,這樣才能找回自己無漏功德性。
所染的習氣、毛病等等這些都叫無明,如果精進證得心體時,心就能發光明,體性就像鏡子一樣,照物照得很清楚,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一切因緣都可以看得清楚。更不會用習氣、喜、怒、哀、樂等心去做事情,這樣就可以非常的潇 、無挂礙。無明會使你輪回,所以要斬掉無明,清淨我們一切習氣、業種。
修行過程之間在修什麽?不是在修一個靈通,不是修一個異能,..,是修滅掉妄想執著的習氣,但要「不修而修」。所謂「修」是在修除「我們的貪、 、癡、慢、疑等種種心病」,這在修嗎?沒有在修,爲什麽?因只是去掉這些毛病,所以說是「不修」,無所謂修。但是在去掉這些毛病時,也可以說要修,「修」就是去無明種,不隨心的喜念、惡念走,所以修不修,怎麽講都對。修什麽?斷掉這些毛病,舍一切心裏面的汙垢、執著,這樣就是在修。但說修時,卻不能用一法來修,故說不是真正的在修,所以說是「不修而修」。
修不修?祖師大德講這是兩頭話,都對。講「修」,無可修;講「不修」,系在舍去內心不清淨的習氣毛病,這樣也是在修。所以知道修行是在修我們內心,不是在修一個向外界去追尋什麽通的,會起什麽相的,..?要斷掉我們的無明,就是不清淨時、妄執時要去做的大事----去無明種。
3. 語體文解
僧問:「利劍斬天下,誰是當頭者?」什麽是利劍呢?以世間的現象來說,一切的鐵或鋼等金屬之類的,這種劍看起來是很銳利的,其實是較利而已。有一種「吹毛劍」更是銳利了,不只硬的東西可以斬斷,連軟的東西也可以斬斷,就如身體毛發,細軟之物,劍削過去還是會掉下來,你看這劍有多銳利,其實這只是一種譬喻說明而已。我們要的是金剛般若劍,此劍有如金剛劍,無所不摧,有如吹毛劍般的銳利,軟之物照樣能斷。用我們的智慧來斬斷我們的業緣,來斷我們的煩惱,所以說,利劍指的是般若智慧劍。
這把銳利的天下第一寶劍,斬出去的時候,第一個要斬向誰呢?我們已經說了,真正銳利的劍是在滅我們的業識,滅我們的煩惱,使我們能夠面對一切現象無礙,對內心的看法、思想、執著把它轉過來,要達到此目的,就要用此最銳利的寶劍。此公案講起來是屬於現象界的,爲什麽?有煩惱起來,就有對象要去斬它,這些都是世間裏面的一種現象。能斬的是般若慧劍,該斬者是誰呢?是哪個東西呢?
全豁禅師說:「 」。「 」是「無明」,這把利劍要斬的天下人的 、無明。如果是懂得如何去拿這把智慧的寶劍,當然就能去斬掉 ,如果是沒有這把寶劍,毛病出在那裏?缺乏智慧之劍。爲什麽聖人可以用智慧之劍?而我們不能用呢?
我們碰到事情來時,就心慌意亂,一碰到事情就看不開。或者小事可面對、可處理,但是大事就沒辦法處理,還是進入煩惱無量境界中。有此情形,主要是我們執著的心還蠻重的,心執著的法相相當地多;如果有貪利心,有貪就有所期望,有所期望就有得失的心,遇事當然就放不開。
、無明代表著輪回的本質,在天臺藏教小乘十二因緣法中,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根),六處緣觸(根、塵、識和合爲觸),觸緣受(感情領納謂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簡單講,無明所緣的是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法,本是虛幻不實,吾人卻執以爲真,受喜怒哀樂影響,以覺受心執取一切境,生起喜惡心而造無量業。
如何來擺脫此無明法?除了去掉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見外,面對逆境要有最壞的打算。我常說面對逆境要有最壞的打算,如此就能夠無願並坦然。譬如說到生命,抱著死了也無所謂的心態,哪個事情會比死更糟糕的,沒有!所以面對逆境就能夠放得下,能潇 起來。如果是畏首畏尾的怕死,好啦!伸手給你斬好了,身體最好要留住始有命,有這樣一個期望心就會被抓住,就會有煩惱,所以要常常以最壞的打算爲打算,當然再大的事都可放下、無礙。
自己用最壞的狀況去設想,在那最壞的境界裏,頂多也是這種情況而已,那還有什麽可以怕的呢?沒什麽期望,沒有什麽可怕,智慧就來了,這是以世俗眼光的說法。以簡單佛法來講呢?就是說悟得空,以此空無的心對一切的有相就能夠不被轉、不被黏,所以佛法講得很簡單,就是“空”一個字,凡所有相皆是空,那一切法算什麽,順逆都還是空無而已。
舉一世俗的例子:我帶有100萬元的錢,剛好碰到強盜的時候,強盜問我要錢還是要命?若我說要錢,要錢就不要命了,不能說要錢。那就說要命,要命就把錢拿出來。100萬全給他就沒事,心想算是欠他的。若此時我還有一絲毫的貪念、舍不得的念,說100萬全給不甘心,偷偷的留下2萬元,原藏在靴子裏或什麽地方,想他也找不到的。98萬是給他,但這時他看你神色慌張,若被他們看破了你的心有隱瞞的貪念,搞不好錢也丟了,命也丟了。所以有最壞的打算…
《公案禅機 參、識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9· 斬去無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