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參、識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9· 斬去無明▪P2

  ..續本文上一頁,100萬全部給他都無所謂,反正錢是不要了,心自然就能自在無礙。但要全看開,講起來很簡單,做起來蠻難的,什麽事都要放得開,就是聖人了。

  

我們常常會有煩惱,是因有打算時,不做最壞的打算,因存有一絲毫的希望在,說大概不會這麽糟糕吧!怎麽會那麽倒黴呢?不會吧!有這些心態的話,就潇 不起來了,所以我們要有智慧,得一切能放得開,一切能夠舍棄,什麽狀況就無所謂了。

  

另就以當官來說好了,畏首畏尾的想保得住官位,小心翼翼地奉承,但還是會有這邊不對,那邊不對的懊惱。如果想不開,就潇 不起來。雖沒有人去找你麻煩,但你要是做一件事情,因各個人的看法不一樣,總會有人罵你的。如果有點骨氣的話,我要潇 地來做事,若不能如我意時,頂多是下臺一鞠躬走人而已。

  

一個人無論怎麽做,都會受批評的,放下他人的批評,安住自己的心就好了。若爲他人而活,到底要怎麽做,才能滿足他人的意思?以前有個小故事說,有一老一少父子兩帶著驢子進城去,父子倆很有慈悲心,就牽著驢子,叁個一起走著走著。他們走得很辛苦,旁邊的人就笑了:「有驢子不坐它,自己走路實在很笨。」這老者一想也對呀!爲什麽不坐呢?父親對兒子說:「兒子你上去坐,我用走的。」走一陣子,又有路人講話了:「這小家夥真沒孝心,自己坐在驢子上,讓老爸用走的,你看天下亂了,小子沒孝敬老子的心。」這樣兒子也不敢坐了,馬上換給爸爸坐上,又走了一陣子,又有路人講話了:「這老頭不會疼惜小孩子,怎麽自己坐,讓小兒子走路呢?」老者想自己坐也不對,讓小孩子坐也不對,甘脆倆個一起坐吧!因而老者就說:「兒子!你也上來坐好了。」如此該沒事了吧!爸爸有慈愛,兒子有孝順,走著走著又有路人說話了:「唉!這父子兩真沒良心,驢子怎麽可以載兩個人呢?會把它壓扁的,真是不會愛惜畜生命。」你想這兩個人最後該怎麽做?不管事情怎麽做法總是不對的,如果怕人家講話,就會起煩惱。

  

吾人要以因果的道理,來處理事情自己的作爲,如此才是有正知見。你既然決定這樣做了,就待因果來顯示你的所做所爲的果報,不管你做什麽決議,有智者對果來時,能不管順逆照單全收,如此就不用煩惱我該怎麽做、人家會怎麽說。當然悟者能隨性而做些事,你若無此能耐,就以你認爲最好的方式去做,做完就心安理得一點。譬如說你想多管某甲的 事,要罵他、矯正他的錯誤行爲,一但如此做了後,你就要自在的承受他的誤會、冷戰,甚至於現世報的報複,他也會找一時機來罵你、損你,當此境來時,你就要自在承受。

  

而真修行的人,不要隨便用你的妄想去做事,心放下一切法的時候,腦筋就清楚了,清楚當下一念之間的相應,對法能起相應,不管是講一句話也好,做一件事也好,不管當時的順逆,做了後就好了。爲什麽?不經過思考做的是透過我們的體性空,第八識本心會去察覺的,它會察覺一切的因緣,自己本身就相應了,你會奇怪:我怎會講這句話,不管是順的、逆的、好的、壞的,講就講了,那怕是講這句話得罪人,坦率的講,講就講,因爲我們是「活在當下」,當下一念之間,一切緣所現的相就是如此,你應該有信心,那怕剛開始覺得很不對勁,沒關系,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了,一切緣轉來轉去,到最後總會是圓滿解決的。這是什麽現象?在禅宗叫「率性而出」、「直言的當」。如果不是用思考的心來應緣,而是用體空的心去應一切緣的話,就沒有那種支支節節、對錯的事來讓你煩惱,相應以後,做完了就放下。這樣還有什麽煩惱?沒有!所以我們說,這就是由空而來的智慧劍。

  

現在來談談悟後人的 、無明,悟後還是要修的,除斷微習外,還要斷色、受、想、行、識五蘊的錯誤認知,這些怪力亂神的五陰五十種魔相,亦是 、無明種,是導入世間禅境界之業因,是悟者成佛作祖的基本障礙。悟後的人所要修的,不是十二因緣法的生死問題,而是如何照見五蘊皆空,證得空無自在的體性顯露。要達到此修證的目標,就要學習觀空智,産生般若智慧,以方便法破一切有相的執著。

  

我們不能用肉眼來看事而做事,此是凡夫境;也不能用天眼來看事情,此天眼僅會知其然,但不會轉其然,沒有能力來轉業緣;佛教徒不會去修此天眼,佛教徒是要以悟得真空理後而得慧眼來做事。悟空的人就有智慧之眼,不是用肉眼去看,不是用天眼去神知,而是去得真心,真心一得就有一種智慧之眼,自然會察覺一切因緣,做出來的事,所講出來的話,都能超越你的思考模式,這就是慧眼,也是真的第叁只眼。有的人把天眼當做第叁只眼,此眼只能觀知宿命、超世間的事,卻解決不了業緣的糾葛,故說非真第叁只眼。

  

佛說眼可分爲五種眼:第一只眼是「肉眼」,每個人都有的。第二只眼是「天眼」,依眼根開發出超越我們現實的空間,可看到十方虛空,可看到天上、地獄,可看衆生因緣果報,但是得天眼還是沒有解脫知見,故說非聖人。第叁只眼是「慧眼」,慧眼是修證到空時,舍一切法執,或者是能面對一切法,不爲它所黏。第四只眼是「法眼」,行者證得「空有不二」,知一切法,也能不被一切法黏的話,就有法眼。慧眼是證得空,只能舍一切法,觀一切空;如果是法眼,就能面對一切法起滅,能知其因緣起止,且包括「空有不二」的境界,但心通法相起知的時間受限於八萬大劫以內,約凡間568億年內的衆生一切因緣法均能了知。第五只眼是「佛眼」,佛眼應具足上四眼外,觀一切萬相無時間、空間之限製,從無始劫來至窮盡未來際,諸法均能了知無礙,十二類衆生之因緣果報亦無時間之限製,此才是真佛眼。

  

回到本公案處,全豁禅師說「 」就是無明,利劍斬天下,誰是當頭者呢?「 」,要斬的是 、是無明。無明是內心的根本習氣,障礙我們的真心、障礙我們佛性的都是「 」。

  

結果這位發問的僧人搞不懂,想再發問,全豁禅師就罵說”出去”,“你還要問?還要問!”。真的,僧人還有再問的意思,全豁禅師就說:「你這頓漢出去,所問的已經答了,還有什麽可再問的?」很多修行的道理,如果智慧眼開了,隨便講一句話,參者都可以觸類旁通而悟知的;如果心眼不開的話,跟你講了很多、說明了很多話語,你還是不了解。像我們這樣不厭其煩的,將題目解釋一下,然後把禅師講的禅義解釋一下,問的人所講的也解釋一下,你勉強好像可以聽得懂,但不是真正過來人的話,還是很難去了解他們在講什麽的。

  

那智慧怎麽起?如何學觀空?慧眼未具,該由打坐開發智慧眼。若打坐氣通了,心眼開了,對一切境不執著,本身就能夠空一切相,空性顯露,慢慢就有智慧。要觀空,就要對一切現象自在、不挂意、不執著;要得空性,平時就要慢慢去學習,看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上,要放下;不要對一切境界有所祈求,有所祈求就會放不下;不要希望怎麽樣,有所祈求就不能潇 ,因爲所祈求的不見得能如你本意,當不如你意時,煩惱就來了。

  

我們常講要解脫,當先學「無願、無求」,每一個人都沒有願望什麽的,才能製心不動。「無求」就是沒有祈求的意思,無願無求無悔這才能夠潇 得起來,能潇 得起來,心就有解脫的力量了,什麽都能沒有挂礙,要學習的就是這樣,平時要去懂得這些道理。

  

( 85 年 8 月 23 日 講於 法爾 )

  

《公案禅機 參、識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9· 斬去無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