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00万全部给他都无所谓,反正钱是不要了,心自然就能自在无碍。但要全看开,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蛮难的,什麽事都要放得开,就是圣人了。
我们常常会有烦恼,是因有打算时,不做最坏的打算,因存有一丝毫的希望在,说大概不会这麽糟糕吧!怎麽会那麽倒霉呢?不会吧!有这些心态的话,就潇 不起来了,所以我们要有智慧,得一切能放得开,一切能够舍弃,什麽状况就无所谓了。
另就以当官来说好了,畏首畏尾的想保得住官位,小心翼翼地奉承,但还是会有这边不对,那边不对的懊恼。如果想不开,就潇 不起来。虽没有人去找你麻烦,但你要是做一件事情,因各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总会有人骂你的。如果有点骨气的话,我要潇 地来做事,若不能如我意时,顶多是下台一鞠躬走人而已。
一个人无论怎麽做,都会受批评的,放下他人的批评,安住自己的心就好了。若为他人而活,到底要怎麽做,才能满足他人的意思?以前有个小故事说,有一老一少父子两带着驴子进城去,父子俩很有慈悲心,就牵着驴子,叁个一起走着走着。他们走得很辛苦,旁边的人就笑了:「有驴子不坐它,自己走路实在很笨。」这老者一想也对呀!为什麽不坐呢?父亲对儿子说:「儿子你上去坐,我用走的。」走一阵子,又有路人讲话了:「这小家伙真没孝心,自己坐在驴子上,让老爸用走的,你看天下乱了,小子没孝敬老子的心。」这样儿子也不敢坐了,马上换给爸爸坐上,又走了一阵子,又有路人讲话了:「这老头不会疼惜小孩子,怎麽自己坐,让小儿子走路呢?」老者想自己坐也不对,让小孩子坐也不对,甘脆俩个一起坐吧!因而老者就说:「儿子!你也上来坐好了。」如此该没事了吧!爸爸有慈爱,儿子有孝顺,走着走着又有路人说话了:「唉!这父子两真没良心,驴子怎麽可以载两个人呢?会把它压扁的,真是不会爱惜畜生命。」你想这两个人最後该怎麽做?不管事情怎麽做法总是不对的,如果怕人家讲话,就会起烦恼。
吾人要以因果的道理,来处理事情自己的作为,如此才是有正知见。你既然决定这样做了,就待因果来显示你的所做所为的果报,不管你做什麽决议,有智者对果来时,能不管顺逆照单全收,如此就不用烦恼我该怎麽做、人家会怎麽说。当然悟者能随性而做些事,你若无此能耐,就以你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做,做完就心安理得一点。譬如说你想多管某甲的 事,要骂他、矫正他的错误行为,一但如此做了後,你就要自在的承受他的误会、冷战,甚至於现世报的报复,他也会找一时机来骂你、损你,当此境来时,你就要自在承受。
而真修行的人,不要随便用你的妄想去做事,心放下一切法的时候,脑筋就清楚了,清楚当下一念之间的相应,对法能起相应,不管是讲一句话也好,做一件事也好,不管当时的顺逆,做了後就好了。为什麽?不经过思考做的是透过我们的体性空,第八识本心会去察觉的,它会察觉一切的因缘,自己本身就相应了,你会奇怪:我怎会讲这句话,不管是顺的、逆的、好的、坏的,讲就讲了,那怕是讲这句话得罪人,坦率的讲,讲就讲,因为我们是「活在当下」,当下一念之间,一切缘所现的相就是如此,你应该有信心,那怕刚开始觉得很不对劲,没关系,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一切缘转来转去,到最後总会是圆满解决的。这是什麽现象?在禅宗叫「率性而出」、「直言的当」。如果不是用思考的心来应缘,而是用体空的心去应一切缘的话,就没有那种支支节节、对错的事来让你烦恼,相应以後,做完了就放下。这样还有什麽烦恼?没有!所以我们说,这就是由空而来的智慧剑。
现在来谈谈悟後人的 、无明,悟後还是要修的,除断微习外,还要断色、受、想、行、识五蕴的错误认知,这些怪力乱神的五阴五十种魔相,亦是 、无明种,是导入世间禅境界之业因,是悟者成佛作祖的基本障碍。悟後的人所要修的,不是十二因缘法的生死问题,而是如何照见五蕴皆空,证得空无自在的体性显露。要达到此修证的目标,就要学习观空智,产生般若智慧,以方便法破一切有相的执着。
我们不能用肉眼来看事而做事,此是凡夫境;也不能用天眼来看事情,此天眼仅会知其然,但不会转其然,没有能力来转业缘;佛教徒不会去修此天眼,佛教徒是要以悟得真空理後而得慧眼来做事。悟空的人就有智慧之眼,不是用肉眼去看,不是用天眼去神知,而是去得真心,真心一得就有一种智慧之眼,自然会察觉一切因缘,做出来的事,所讲出来的话,都能超越你的思考模式,这就是慧眼,也是真的第叁只眼。有的人把天眼当做第叁只眼,此眼只能观知宿命、超世间的事,却解决不了业缘的纠葛,故说非真第叁只眼。
佛说眼可分为五种眼:第一只眼是「肉眼」,每个人都有的。第二只眼是「天眼」,依眼根开发出超越我们现实的空间,可看到十方虚空,可看到天上、地狱,可看众生因缘果报,但是得天眼还是没有解脱知见,故说非圣人。第叁只眼是「慧眼」,慧眼是修证到空时,舍一切法执,或者是能面对一切法,不为它所黏。第四只眼是「法眼」,行者证得「空有不二」,知一切法,也能不被一切法黏的话,就有法眼。慧眼是证得空,只能舍一切法,观一切空;如果是法眼,就能面对一切法起灭,能知其因缘起止,且包括「空有不二」的境界,但心通法相起知的时间受限於八万大劫以内,约凡间568亿年内的众生一切因缘法均能了知。第五只眼是「佛眼」,佛眼应具足上四眼外,观一切万相无时间、空间之限制,从无始劫来至穷尽未来际,诸法均能了知无碍,十二类众生之因缘果报亦无时间之限制,此才是真佛眼。
回到本公案处,全豁禅师说「 」就是无明,利剑斩天下,谁是当头者呢?「 」,要斩的是 、是无明。无明是内心的根本习气,障碍我们的真心、障碍我们佛性的都是「 」。
结果这位发问的僧人搞不懂,想再发问,全豁禅师就骂说”出去”,“你还要问?还要问!”。真的,僧人还有再问的意思,全豁禅师就说:「你这顿汉出去,所问的已经答了,还有什麽可再问的?」很多修行的道理,如果智慧眼开了,随便讲一句话,参者都可以触类旁通而悟知的;如果心眼不开的话,跟你讲了很多、说明了很多话语,你还是不了解。像我们这样不厌其烦的,将题目解释一下,然後把禅师讲的禅义解释一下,问的人所讲的也解释一下,你勉强好像可以听得懂,但不是真正过来人的话,还是很难去了解他们在讲什麽的。
那智慧怎麽起?如何学观空?慧眼未具,该由打坐开发智慧眼。若打坐气通了,心眼开了,对一切境不执着,本身就能够空一切相,空性显露,慢慢就有智慧。要观空,就要对一切现象自在、不挂意、不执着;要得空性,平时就要慢慢去学习,看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上,要放下;不要对一切境界有所祈求,有所祈求就会放不下;不要希望怎麽样,有所祈求就不能潇 ,因为所祈求的不见得能如你本意,当不如你意时,烦恼就来了。
我们常讲要解脱,当先学「无愿、无求」,每一个人都没有愿望什麽的,才能制心不动。「无求」就是没有祈求的意思,无愿无求无悔这才能够潇 得起来,能潇 得起来,心就有解脱的力量了,什麽都能没有挂碍,要学习的就是这样,平时要去懂得这些道理。
( 85 年 8 月 23 日 讲於 法尔 )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9· 斩去无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