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八節課
不放逸品中正在宣講不舍菩提心的道理。
前面已經講了受持菩提心之後,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違緣困難,都不能舍棄珍貴菩提心,應時時刻刻把它當作如意寶那樣對待,用最大的力量來保護它。如果舍棄的話,這個過患是相當大的。
辛叁、教誡不舍菩提心:
故如所立誓,我當恭敬行,
今後若不勉,定當趨下流。
前面講了不能舍棄菩提心的道理,按照上面所說,我們在十方諸佛菩薩、上師面前,已經承諾了要利益一切衆生、不舍菩提心的諾言,這樣的發心是憑借自己的智慧觀察,而不是未經觀察隨便發的。發下這種誓言以後,我們務必要恭敬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和大乘菩薩的學處,千萬不能違背自己的諾言。
大家應該清楚,不管是在修行的道路中,還是在世間的工作中,所謂的誓言千萬不能舍棄,通過誓言也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心地及人格。《二規教言論》中專門宣講了誓言的重要性,假如一個人所發的誓言非常堅固,永遠也不退失,那他的修行肯定會有所成就。不管你守持別解脫戒也好、菩薩戒也好、密乘戒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看自己的誓言堅不堅固,如果誓言能堅固,修行必定會成功的。
在座聽法的各位道友,前一段時間都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過誓言:不管怎麼樣,宣講《入菩薩行論》的期間,大家每天早上修半個小時菩提心。我看大多數人修得很不錯,但有個別人現在基本上都忘光了,這說明自己的人格、行爲的確不太如法。有些人不管再怎麼忙,身體再怎麼不好,即使出差的時候也從不間斷,早上抽半個小時一直修持。有時候早上實在沒有時間,中午、下午或晚上也一定補上,畢竟自己已經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過誓了。由此可見,大多數人並不是沒有時間,關鍵是自己的心力不夠。
所謂的誓言,對每個修行人的確非常重要。當然,很多人剛開始的時候,我要學習什麼什麼論典、我在上師前發誓以後如何如何、我要身口意全部供養上師,這種話說得比較多,但真正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的人就不太多了。首先是誇誇其談、說一大堆好話,但讓他發心、讓他這樣繼續做下去的時候,只要遇到一點小事情,原來的承諾就全退完了。所以,很多人剛開始的發心,我並不是特別的贊歎,心裏想他到底是真發心還是暫時的?倘若到了最後,有些人能堅持到底,實現他的承諾,這就非常隨喜了。我自己也覺得這個人的人格不錯,修行肯定有希望,以後什麼事情讓他來做是比較放心的。修持菩提心也是同樣,這段時間我雖然沒有強調早上實修的事情,但我想所有的道友應該會精進修持的,因爲這是我們承諾過的,承諾的就盡量不要改變,假如今天想一個,明天想一個,今天發願一個,明天又開始退失……一生中有很多這樣的經曆,對自己不是很莊嚴,生生世世也會在阿賴耶上面種下不太好的種子。所以只要發了誓言,從此之後最好不要改變,這一點相當重要!
回到頌詞上,這裏是說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千萬不能違背自己的誓言,否則定會墮落惡趣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已經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了這麼大的願,自己也是心甘情願地受了菩薩戒,如果沒有精進行持六度萬行、守持菩薩戒,結果必定會墮下去的。比如說我們首先發了菩提心,然後又去殺生造惡業,違背了菩薩的學處,舍棄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這樣就會墮入旁生中,然後是餓鬼,再後就是地獄,一直往下沈。正如《中觀四百論》中所講,凡夫人造的惡業比較嚴重,以此隨業流轉,多半會墮于惡趣 。昨前天我也再叁地講了,在今生當中,我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每個人都要保護一個如意寶,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在諸佛菩薩面前承諾的利益一切衆生的願行菩提心。甯可舍棄身體生命,也不能舍棄這顆珍貴的菩提心,這是相當重要的!
現在依靠善知識,我們對佛法生起了一定的信心,在具足如是順緣的前提下,一定要精進修持,否則以後真正墮下去了,什麼時候才會獲得解脫呢?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雲:“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意思就是說,現在一切順緣全部具足,倘若不能以正知正念來攝持身心,一旦墮落到地獄、餓鬼、旁生當中,那時又將依靠什麼因緣再從彼處獲得解脫呢?以前上師如意寶教誡弟子的時候,也經常引用這個殊勝的教言。記得大經堂剛啓用的第一天,上師如意寶就對大家要求道:“我們這樣的人身來之不易,既然得到了,又具足了善知識和自身的種種因緣,倘若沒有下工夫認真修學,世間上再也沒有比這更遺憾的事了!”
因此作爲一個修行人,我們務必要把握現在的這種機會,不然的話,以後自己真的變成牦牛或其它衆生,那時候再怎麼聰明,也行持不了最基本的善法,即使念一句觀音心咒也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可能想:“我現在造惡業不要緊吧,諸佛菩薩和上師的加持不可思議,他們的力量也非常奇妙,依靠他們的力量及不共發心,我不至于變成那樣吧。”實際上,如果沒有一定的善根因緣,縱然諸佛菩薩來到你面前也是愛莫能助的。下面就宣講這個問題:
饒益衆有情,無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過,未得佛化育。
我們不能把未來的解脫成就完全寄托在某個上師或某個聖者身上,這樣會耽誤自己的修行,結果也不一定獲得解脫。當然,這並不是說諸佛菩薩沒有加持力,而是衆生的因緣若不具足的話,即使他的大悲心再怎麼強烈,也是望塵莫及的。藏地曆來有一種說法:“自己若沒有信心的環,大悲的鐵鈎也無法勾招。”如果我們對佛法沒有真實的信心,即便諸佛菩薩具有大慈大悲、無礙的智慧,也是不能獲得救度的。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往昔曾有無數的如來來到這個世界轉*輪,以大悲心賜予衆生暫時和究竟的利益,但我們這些可憐的衆生,由于愚昧無知、蠻橫粗野的緣故,一直未能成爲他們所度化的對境。
這一點大家也應該清楚,過去有許多的光明劫 ,就我們這一劫來講,釋迦牟尼佛之前有叁大佛陀出世,釋迦牟尼佛之後,也有龍猛菩薩、無著菩薩等印藏漢無數的高僧大德及諸佛菩薩的化身來到世間,爲無量有緣衆生傳授妙法,令他們依此而獲得解脫。可是我們在座的人,除了有些可能是諸佛菩薩的化現以外,像我這樣的凡夫都沒有得到這些佛菩薩的教化,爲什麼呢?因爲自己以前所造的業非常嚴重,佛菩薩的慈悲心再怎麼強烈,也沒辦法讓我們解脫。
所以你們千萬不能想:“我現在造惡業、不行持善法也不要緊,因爲我的上師非常了不起,他是個大成就者,我臨死時求他老人家叁聲,他馬上會來到我的面前,接引我往生極樂世界或其他清淨刹土的。”當然,有這種信心也精神可嘉,但真正懂佛理的人都知道,這是有一定困難的。智悲光尊者曾說:“現在一些罪業深重的人,臨死時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上師身上,死後將所有的財産、牛馬全都供養給上師,如果是獲得十地自在的大菩薩就不說了,但像我這樣的人根本沒有辦法讓他解脫。”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講過:“所謂的解脫,並不是依靠上師的大悲和加持,就像扔石頭一樣把你扔到極樂世界,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加上上師爲你開示解脫道,這兩個因緣一旦聚合,你才有解脫的希望。”大家有時候也應該想想,如果自己特別惡劣,環境再怎麼好也是沒有用的。就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的善知識,世界上沒有任何衆生能與他相提並論,但在他的身邊,當年也有善星比丘、提婆達多等持邪見者,他們或墮入餓鬼,或墮入地獄,就連佛陀都沒有辦法度化,其他聖者更不用說了。
因此,諸佛菩薩調化衆生,應該有一種因緣。什麼樣的因緣呢?首先你要對諸佛菩薩有信心,有一種想獲得解脫的向往,然後依靠諸佛菩薩的教言,自己務必要行持。如果沒有這樣,佛陀也是沒辦法調化的。佛陀在經中說:“猶如太陽升,成熟蓮花啓,如是佛出世,唯度有緣衆。”意思就是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唯有成熟的蓮花才能開啓,同樣的道理,佛陀出世的時候,也是有緣的衆生才能得度。《現觀莊嚴論》中講道:“如天雖降雨,種壞不發芽;諸佛雖出世,無根不獲善。”這幾天比較幹旱,梵天、帝釋天非常慈悲地給我們降下甘露,打雷閃電(講課時正值電閃雷鳴),但有些種子如果已經壞掉了,則根本不可能産生苗芽。同樣,盡管諸佛已經出世了,但沒有根基、沒有信心的衆生也得不到善妙的解脫果。
因此,有些人如果想“佛是大慈大悲的,應該會接引我到清淨刹土”,那一定要有一種因緣,也就是對解脫的希求和向往,若沒有這樣的希求心,平白無故想得解脫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座的各位法師、各位信衆,我們現在獲得了這麼好的人身,就千萬不要白白浪費,假如沒有好好地珍惜,以後這種機會是很難複得的。
有人心想:“現在的諸佛不能度化我,但未來的佛陀可能會度我吧。”這種想法也是錯誤的,頌詞中是這樣講的:
若今依舊犯,如是將反複,
惡趣中領受,病縛剖割苦。
有些人認爲:“我繼續造罪沒有關系,以後還會有解脫的機會。”這種想法也是大錯特錯的。倘若仍一如既往地造惡業,比如非常放逸地殺生、沒有守持菩薩戒等等,下場必將是反反複複地墮入惡趣,苦不堪言。縱然僥幸獲得了善趣,也是感受一些刑罰、遭受病魔纏身、受到束縛、被兵器砍剖身體等苦痛。
這種悲慘的下場,不要說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僅僅是聽到描述的語言,也會令人非常害怕、毛骨悚然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能舍棄菩提心,一定要好好地護持,這種機會在生生世世中也很難得。未來將會有無量的佛陀,不說別的,賢劫中還有996尊佛將出世轉*輪,但我們如果仍這樣造惡業,再多的佛陀宣說正法妙道,我們在他的教法下也不可能得到度化的。
在這個教法中,即使我們沒有解脫,最好能結上一個善緣,畢竟這種機會是千載難逢的。我經常都想:現在若沒有好好行持佛法,死後什麼…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叁十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