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醒夢辯論歌·幻化音樂 注疏虛空藏▪P11

  ..續本文上一頁、智藏論師、菩提薩埵、蓮花戒論師等,藏地雪域則有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全知麥彭仁波切雲:“外觀遠處百種法,不如勝觀內心勝。”以竅訣而言:在抉擇了外境諸法皆爲分別識之體性後,進一步觀察自相續中刹那生滅的分別心,它能了知世俗諸法皆爲分別識幻化之假立顯現,在勝義中是無生的單空,故應不離空執,不散心而修習。法王如意寶在《手中賜佛論》中說:“抉擇一切輪涅即是心之變化,心從何處來,住于何處,往何處去……觀察心是否是形色、色、聲、香、味、觸故,何者亦不成,明知除名言外無法得到實有及有所緣者。”由于衆生無始以來由實執分別心生種種煩惱,造諸惡業而不斷受生輪回,感受痛苦,而相似勝義的修法是遣除實有執著最有力、最直接對治的工具。

  究竟真實勝義的修法,《佛子行》雲:“一切現象唯自心,心性本爲離邊戲,領悟彼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即凡夫面前一切顯現抉擇爲分別識的體性(此爲唯識觀點)並且分別識的本性抉擇爲遠離戲論之般若大空性,安住此見解,遠離二取戲論,不作意而修者,乃爲大乘佛子之殊勝修行。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如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爲真如。”如《定解寶燈論》雲:“二者遠離四邊戲,至于聖者智慧前,一切見爲無住故,自然消盡諸執境,明空猶如望虛空。”其修要爲:在聖者出世無漏的智慧前,一切見爲無住的緣故,自然消盡一切執著的對境,猶如放眼萬裏無雲的晴空一樣明明朗朗,如是無念安住者,既不作意亦不執著任何法,任何法亦不憶念,于甚深定解中極放松而坦然安住。此修法的最勝關要即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定燈論》中雲:“彼時自心起念空,譬如直視前虛空,必得堅定之深解。”爾時自心雖有起心動念,但在起念的同時,認知其本體空性,猶如直接仰視前面的虛空一樣,必定需要安住于此甚深定解中而修習。

  此處主要從大空性的反體來介紹勝義實相的修法,至于自然本智、大無爲光明、大清淨等此處不便講述,有信心者可于接受灌頂後詳細閱讀大圓滿的竅訣教言。

  戊二、依幻化王教言思察獲殊勝利益

  頌曰:

  今以幻化王教言,莫流口頭作伺察,

  此二相合喜悅中,不食而嘗甜蜜味,

  不飲而品醉人味,不排欣賞奇妙戲,

  更無勝此要義啊,此等勸谕銘心間。

  “現在,我們對幻化大王與審判員的殊勝教言信受奉行,不流于口頭,依義不依語地進一步思察與實修。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輪番淨心法之引導文》中雲:“言不爲主修爲主,若修不說心內知,不修僅說如鹦鹉,是故應當觀住修。”因爲我們的見行已成一致,相續中法喜充滿,我們不食而飽嘗著心安無執的甘露妙味;我們不飲而品味著亦真亦幻的醉人醇香;我們不排而欣賞著幻師變現的千差萬別的離奇妙戲。一切有緣的朋友請聽一聽我們的勸告:你們先應通達唯識的教義,進入唯識的境界,了知夢時爲假立,而醒時亦是假立,再進一步通達唯識的空性,漸次安住于單空、般若大空之中。如此則能任運度化衆生,圓滿成辦自他二利,再沒有超勝于此的修行要義,所以千萬要銘記于心間啊!這也是法界實相般若無偏加持下所作的殊勝緣起顯現。”

  丁叁、醒夢成一體 一體融入虛空

  頌曰:

  此後二者成一體,一體又融虛空中。

  此後醒者、夢者的顯現都成了一味一體的空性,或是所緣境的顯現與能緣境的分別識都成了無生的空性本體,一體的空性又融入遠離戲論的般若勝義實相。

  世間一切萬法都是從如幻師一樣的心中所幻化出來的,幻化之法無有自性,如鏡中像、水中月、空中雲。就象夢中所見不離自心,只是一種錯亂才見到的妄相。幻化之法過去無有生源,現在無有住所,當來也無有去處,當處出生,隨處寂滅。了悟幻化之理即能順于涅槃之道,即此幻化虛妄之法亦當消盡,若還有個幻化空性可執,則真空法性無法現前。所以當如《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中所雲:“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花從空而有,幻化雖滅,空性不壞。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爲不動。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當遠離一切虛妄幻化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正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由此可見,究竟時,一切虛妄幻現之法如霧消于虛空一般融入法性。如印度禅宗七祖雲:“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性,是達真如性。”《楞嚴經》雲:“汝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丙四、妙慧得加持獲殊勝成就

  分叁:智慧王極喜交付無畏虛空之王位,賞賜虛空花園與無衰王妃,妙慧與智慧王無異融入一體。

  丁一、智慧王極喜交付無畏虛空之王位

  頌曰:

  次後妙慧審判員,將此呈禀智慧王,

  王喜而告審判員。無盡勝妙裁決智,

  從今乃至虛空盡,如鵬自在而翺翔,

  無畏虛空此王位,交付于汝當納受。

  隨後,妙慧審判員把以上的情況向智慧大王作了詳細完整的彙報,智慧大王感到無比的歡喜。智慧大王告訴妙慧裁判員:“你這次所作的裁決非常勝妙,將內道如夢如幻的精要作了歸攝,並且用不說而說的金剛句加以贊歎,完全符合我的密意,所以,在我的加持下,從今乃至盡虛空際,你可以象大鵬鳥那樣自由地飛翔,不須費力勤作,自在地翺翔在輪回大海的上空,任運成辦度化衆生的空花佛事。此無學道佛果如無畏虛空的王位,現在交付給你,你應當歡喜地納受。”

  此處“智慧王”指普賢王如來,“妙慧審判員禀智慧王”比喻:修行者通過妙慧觀察,將醒時的顯現抉擇爲與夢境同等,再次第將醒夢之顯現抉擇爲唯識自現,唯識自現的本性抉擇爲空性,空性抉擇爲離戲大空。一旦現見離一切戲論的法界本性,則如“智慧王因”之大圓鏡智得以顯現。

  而大鵬鳥剛起飛時需要用力扇動翅膀,等到了高空,自然不需勤作而能自在地翺翔,這比喻修行者初時需以妙慧觀察,以對治種種顛倒的非理作意,待到用功純熟之後,則不需強力即能提起覺照,最後不須作意亦能任運現前覺照。

  智慧王將無畏虛空的王位交付給妙慧,喻義是:因爲通過妙慧已經現見了法界本性,從此成爲勝義佛子,如同太子初生可補王位,這時的佛子已堪賜予法王之位,當來必定成佛。

  丁二、賞賜虛空花園與無衰王妃

  頌曰:

  于此虛空花園中,奇花異卉遍芬芳,

  任隨汝意盡享受,此美妙境用無窮。

  “于此遠離戲論的法身智慧的虛空中,有一個安住于法身光明境界的花園,花園中自然有各種奇花異卉遍布芬芳,你可以在此花園中隨意地享受,而且享受時此美境始終不會滅盡。”

  因爲從無爲法身中顯現無量無邊的報身,又從報身顯現無量無邊的化身來度化無邊衆生,所以一切報、化身都源于法身,好比一切花卉都出自花園一樣,故以虛空中的花園來比喻法身光明境界。花園中花卉遍滿、芬芳遠揚,比喻安住于法身果,于不動不離中顯現報化二身,成辦利生的種種事業,能令衆生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花園的美景享之不盡,這比喻在度生的過程中,成就者安住于光明的大安樂之中,而且此安樂功德周遍恒常、無始無終。

  以上是從果地境界來做解釋。此頌還可釋爲:“虛空花園”指見道位已得佛智、初見本性光明;“奇花異卉”比喻修道位中利益衆生,逐漸顯現本具的如來藏功德。“隨意享受,妙境無盡”則是指無學道果位的境界。

  頌曰:

  此處尚有石女兒,婀娜多姿姝妙麗,

  無衰王妃賜予汝,願汝與彼享妙樂,

  如甘露前置嘔物,願以伴彼之勝樂,

  舍棄無邊輪回中,暫時貪欲之安樂。

  “在此還有一位石女的女兒,她長得婀娜多姿,永遠青春妙麗,現在就將她賜予你,願你從今以後與她共享幸福安樂,以伴隨她的殊勝妙樂來舍棄對輪回有漏安樂的貪執。就象是在甘露的享用者面前放置嘔吐的髒物,他根本不會貪求一樣。”

  此處以石女兒表示空性般若佛母,遠離戲論的空性光明,可以從明空雙運或現空雙運的角度理解。婀娜多姿指斷證的功德都已圓滿,至于她永無衰老,那是象征般若佛母無生無滅,將她賜予妙慧作王妃,則表示成就者永時不離現空或明空雙運的法界大安樂,如此修行則自然舍棄無邊輪回中貪欲之種種安樂,與助伴無生佛母無二無別。

  世間的有漏安樂其實都是痛苦之因,唯有出世間的無漏安樂才是真正的大安樂,二者有天壤之別,無法比擬。我們哪怕相似地品味到一點出世的安樂,就絕不會再貪戀世間了。而現在我們之所以對世間的有漏安樂還有或輕或重的染汙執著心,正是說明了我們與佛法還未相應,沒有踏踏實實地聞思修行,所以對如幻如夢的六道輪回才戀執不舍,這一點須自我深刻反省。

  丁叁、妙慧與智慧王無異融入一體

  頌曰:

  謹依此語而行持,定獲與此智慧王,

  無別融入一體果。

  如果依照此語進行修持,最終妙慧審判員也必定與智慧大王融入一體無二無別,獲得究竟的果位,此處所指的究竟圓滿之果位是指圓滿、成熟、清淨叁法具足的上師普賢王無二之果位。

  總而言之,此修行次第即是首先抉擇醒者的一切現法爲如夢如幻,再將一切現法均了達爲唯識自現;其次是將唯識自現抉擇爲相似的勝義空;再次是將相似的勝義空抉擇爲無緣的現空雙運(或明空雙運),此爲見道以上聖者的境界;依此修證,最後獲得與普賢王如來無二的果位,任運度化有緣衆生。

  甲叁、後善末義

  勸勉聞思雙關密語並結說作者與造論地點:

  頌曰:

  如是雙關秘密語,察則易知未察難,

  思獲大義未思微,大喜樂地德者造!

  以上的教言是以雙關密語的形式寫成,一方面可以理解爲醒夢二者因見解的不同引生辯論,通過審判員的裁決,矛盾消失,和合團結,最終得到叁寶的加持而成就。另一方面則是首先將白天的現法抉擇爲與夢境平等,又將一切現法抉擇爲唯識自現,再將唯識自現抉擇爲相似勝義空,進而將相似勝義空抉擇爲無緣的大空性,最終安住于法界中任運成辦度化衆生的事業,以至究竟解脫。對此兩方面的意義,如果作了詳細的觀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否則不易透過文字領會醒夢辯論的真實內涵。如果深入思維金剛句的含義(不是依靠凡夫自己的分別思維,必須祈禱叁寶之總集的上師或上師所顯現的本尊),于初時觀察修,中間觀察安住輪番修,最終安住修,就能獲得解脫一切執著、遣除一切煩惱、遠離一切痛苦、成就法身自在的殊勝大義。倘若未作觀察則僅獲得少許的聽聞善根,于開悟成就則無多大的希望!此教言是在大喜樂地之聖地中所造,德者即智慧乃作者全知麥彭仁波切之尊名。

  此《醒夢辯論歌》,是從金剛上師法王晉美彭措前聆聽清淨圓滿之傳承,經反複參考上師的講解而作此《虛空藏注疏》。若有遺漏、顛倒上師密意之處,于叁寶之總集、至尊上師無二無別的全知麥彭仁波切前誠心忏悔。若有少許善根則普願衆生皆能得到上師叁寶的攝受,並願正法興盛,長久住世。金剛弟子益西彭措造于喇榮大幻化網壇城附近之寮房中。

  

  

  公元二〇〇一年九月九日

  吉祥圓滿!

  

《醒夢辯論歌·幻化音樂 注疏虛空藏》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觀住輪番淨心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