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存在的,它的法相是無礙的,如果不承認虛空,我們辯論時怎麼動呢?你知不知道,我現在可以辯論,這就是虛空的功德!”所以我們也應該感謝虛空,假如沒有虛空,我就沒辦法說法,你們更沒辦法聽法,所以我們也應該變成四大來幫助衆生。
迨至盡空際,有情種種界,
殊途悉涅槃,願成資生因。
乃至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以不同的途徑全部獲得涅槃果位之前,我願變成四大,依靠四大的種種界性幫助無量衆生,成爲他們生存的根本。
前面一頌主要是從空間上講的,東南西北廣大無邊的範圍內,四大沒有一個不遍的地方。這裏是從時間上講的,世間上的所有衆生都獲得涅槃,這個時間是非常漫長的,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裏,願我變成四大來利益他們。《學集論》中引用《無盡意菩薩品》也說道:“我的身體怎樣爲衆生做事情呢?就像地水火風以種種方式、種種途徑、種種所緣、種種資具來幫助衆生那樣,願我在生生世世無量無邊的時日當中,以種種形象、種種所緣、種種資具、種種途徑來幫助衆生。”這一句主要是講對未來的一種長遠發心。
在這個宇宙世界中,有那麼多微塵、那麼多細微的法,每一個法對衆生都能帶來不同的利益,我們也應該發願,就像四大以不同的途徑來幫助衆生一樣,願我乃至獲得涅槃之前,依靠這種方式來利益衆生。如此一來,世間中無一不是佛的化身,沒有一樣東西不能發願的,只要能夠幫助衆生,願我在喜歡照相機的人面前變成照相機,喜歡掃地的人面前變成掃帚,喜歡開車的人面前變成轎車,喜歡開拖拉機的人面前變成拖拉機……裏裏外外、上上下下的一切資具,凡是對衆生有幫助的,我都可以發願,這樣的話,發願的範圍就非常廣大。否則,若沒有發這樣的願,想生起菩提心是很困難的。在座的各位也應該扪心自問,自己有沒有發過這樣的願?
前面講了七支供,忏悔支是爲遣除違緣,隨喜支、供養支是爲了創造順緣;後來又講了布施身體,目的是要去掉我執,獲得真實菩提心的基礎;現在要發願幫助衆生,以培養自己的利他心,這幾個條件就是受持菩提心的前行。猶如我們上學之前,首先要通過考試、體檢等方方面面的觀察,如果考試及格、身體過關,那就有資格讀這所學校。同樣的道理,現在每個人都說要受菩薩戒,相續中都想生起菩提心,但你積累資糧、忏除罪障、舍棄身體了沒有,尤其剛講的這種發願非常重要,從現在開始乃至一切衆生獲得涅槃之間,只要能夠幫助衆生,不管變成什麼都可以,我們應該發這樣的願。
以上這些發願,善天論師和勝敵論師認爲全部是願菩提心,但藏傳佛教的布敦大師等有些論師並不同意,他們認爲,願菩提心是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而希望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有一種想成佛的念頭在裏面,但上面的這些發願——願我變成大地、願我變成虛空、願我變成如意樹,並不是願我成佛,或是願衆生成佛,所以根桑秋紮在講義裏也說了,這實際上是一種善心的發願,並不屬于願菩提心的範疇。
但不管怎麼樣,我們首先要舍棄我執,真正生起要幫助衆生的這顆心來。所謂的菩提心,用世間上的話來講,是一種高質量的思想境界,一般的容器是不可能容納的,不清淨的來源也無法産生。《華嚴經》中說:“真正的金剛鑽石必須要從金剛物或純金中出現,一般的物質不可能産生。同樣的道理,菩提心金剛寶也必須要從忘我的純正善心之金礦中出現,自私自利的心、自我保護的心中不會産生。”所以根據這些大乘經典所述,菩提心的來源是喜歡積累資糧、斷除我執、願意幫助衆生的廣大心態,就像我們以前在密法中所講的,雪山獅子的乳汁,若以一般容器來盛就會破裂,只有用純金的寶物才可以盛,同理,如果你是小乘根基,或者平時對解脫一點向往都沒有,那你的相續中要生起菩提心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在宣講菩提心正行之前,大家務必要觀察自己的心是否堪爲菩提心的法器,這一點至關重要!
以上講了菩提心的前行,下面宣講正行部分。這部分內容非常重要,我想先把頌詞的意義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然後傳授一個菩薩戒。這次的傳菩薩戒,對象不僅限于在座的各位,也包括通過電視網絡及其他方法聽受的有緣分、有信心的人。那這種傳授能不能得到菩薩戒呢?應該能得到。記得法王如意寶在美國時,他老人家看了一個敦珠法王“觀世音菩薩”灌頂的錄像,當時上師說:“我對敦珠法王有很大的信心,這一輩子雖然沒有緣分見到他本人(當時第二世敦珠法王已經圓寂了),但我想通過電視也應該可以獲得灌頂。”于是我們在場的人全部在電視面前跪著合掌,接受了這個灌頂。大家也很清楚,上師如意寶對很多傳承及傳統做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假如電視屏幕沒有一點緣起和加持,他老人家是不會這樣做的。鑒于這種理由,我現在依靠電視等方便途徑來給大家傳授菩薩戒,大家應該是會得到的。現在印度、臺灣也有很多高僧大德,通過這種方式來給一些人授戒、皈依,這應該是符合教理的。
己二、正行: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在發菩提心的時候,大家首先應該知道,往昔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不動佛等十方如來是發過菩提心的,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無量菩薩也發過菩提心的。當然,大乘受戒和小乘受戒的目標不同,小乘受別解脫戒時,發願“以前阿羅漢怎麼樣受戒,我們也這樣受”,包括小乘的八關齋戒及比丘、比丘尼戒,全部是學習小乘阿羅漢的。而大乘的菩薩戒是要學習諸佛菩薩,他們在因地時于自己的上師或叁寶所依面前,發下了利益無邊衆生的願菩提心,同時在實際行動中又有以六度四攝來行持饒益的行菩提心,並且他們按照發心和承諾,根據自己的根基受持菩薩戒,菩薩戒圓滿受持之後,各自獲得了無上功德的果位。同樣,我們今天也是向諸佛菩薩學習,爲了利益無邊無際的衆生而發下非常殊勝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根據自己的根基,次第修持和學習菩提心的所有學處。
關于菩薩戒的學處,前面我們也講過,如果是利根者,按照《虛空藏經》中所說,必須守持十八條戒律;如果是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請問經》的觀點,要守持四條根本戒;如果是鈍根者,按《大力方便經》中所講,只需守持“不舍願菩提心”這一條即可。甯瑪派的有些論師還說:依《妙臂請問經》的觀點,學人應根據自己的根基學修菩薩戒,根基好的人應該多守戒律,根基不太好的,守戒的條數則可以少一點。
值得注意的是,要受菩薩戒,必須先發這個心,沒有發心而僅僅依靠一個儀式,這是得不到戒體的。因此,在圓滿前行的基礎上,大家現在一定要發這種心。
另外,在得戒的方式上,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的觀點各不相同。按照龍猛菩薩的觀點,這兩個頌詞要一起重複叁遍,第一遍獲得願菩提心,第二遍獲得行菩提心,第叁遍令願行菩提心穩固。印度的海雲論師與藏地的無垢光尊者都繼承這種觀點,明朗大師在《叁戒論》的注釋中也說:“前譯甯瑪巴是按照龍猛菩薩的觀點來得戒的。”然而,按照無著菩薩的觀點,前一偈先誦叁遍,獲得願菩提心;再誦第二偈叁遍,獲得行菩提心。願行菩提心是分開受的,自相續先獲得了願菩提心,然後再獲得行菩提心。但依龍猛菩薩的觀點,這兩種菩提心是同時得到的,二者有這樣一個差別。
至于受戒的方式,如果自己因緣具足,遇到了精通顯宗菩薩乘、相續中具有菩提心或菩薩戒的大乘上師,則可以在上師面前得受;如果沒有善知識,自己應陳設佛像、佛經、佛塔,在叁寶所依面前合掌發願,以此得受菩薩戒;如果這種條件也不具足,就像以前“文革”期間佛像和經函非常難找,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可觀想十方諸佛菩薩,祈求叁大垂念(祈請一切佛、十地菩薩、金剛上師垂念我),然後受持菩提心。總之,哪一種方法都是合理的,我們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在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今天,我給大家簡單地傳授菩薩戒,你們首先要在心裏想:“爲了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我從今天開始正式加入大乘佛教的行列,一定要受持菩薩戒。”一方面自己這樣想,一方面大家共同觀想在諸佛菩薩、上師面前祈禱。我念一遍,你們跟著念一遍:(叁遍)
祈禱十方諸佛菩薩、金剛上師垂念我!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上師彈指,觀想自己得到戒體。然後上師念藏文回向偈 ……)
好!現在你們觀想:從剛才那一刹那開始,自相續中已經獲得了菩薩戒體。
明天我會給大家講授,獲得菩薩戒後應該怎樣修歡喜心。由于我們的發心,現在的種性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了。剛才大家在諸佛菩薩面前承諾要幫助衆生、利益衆生、度化衆生,所以在世俗中已經成爲菩薩了,對此我們應生起歡喜心!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