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四節課

  第叁十四節課

  受持菩提心的前行、正行這兩個重要問題已經講完了,從今天開始,宣講受持菩提心的後行。

  己叁(後行)分二:一、連接文;二、真實後行。

  庚一、連接文(連接上下文,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智者如是持,清淨覺心已,

  複爲增長故,如是贊發心。

  大家應該清楚,發菩提的前提就是積累資糧、淨除罪障、布施身體、舍棄一切所貪執的財物、發願回向自己變成利益衆生的事物等,有了這些前行之後,我們于諸佛菩薩、上師面前接受了極爲殊勝難得的菩薩戒。可以說,凡是以前聽課沒有斷過傳承的人,相續中都獲得了菩提心。原因一方面是我們的儀軌如理如法,觀想在諸佛菩薩面前接受了菩薩戒,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相續中沒有出現持戒的違緣,那麼菩提心的戒體是存在的,大家應該生起歡喜心。

  這一頌主要宣講爲什麼要生歡喜心,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對待它:

  具有慧眼的智者,通過以上的前行和正行,已經獲得了極爲難得的菩提心,既然前行圓滿、正行圓滿,如果後行沒有圓滿的話,這樣做事情不是特別的完美,所以結尾也要善始善終,令所發的菩提心得以穩固,且善根加以增長。

  爲了使菩提心在自相續中永遠不退失,功德與日俱增、蒸蒸日上,我們要贊歎自他所做的一切善法。要知道,做任何善事一定要有隨喜,要有高度的贊歎,否則這種心不一定能延續下去。諸佛菩薩始終贊歎菩提心的功德,原因也在這裏。

  當然,我們這次受持菩提心,應該是一種智者的行爲。愚者人雲亦雲、隨波逐流,別人說什麼,自己就跟著去,但是我們這次受持菩薩戒,大家是通過智慧詳詳細細地觀察,接受了善知識的引導後,才選擇了諸佛菩薩獲得成就的這一殊勝妙道。此舉並非別人強迫,而是明白了菩提心的無上功德和利益之後,自願地在諸佛菩薩面前接受了如是的菩提心。若沒有這樣的菩提心,行持任何善法功德也不大,對衆生也沒有真實的利益。盡管世間中有許許多多的善根,如人天福報的善根、具四無量心的梵天善根、聲聞緣覺具自私自利心態的善根,但這些並不是特別殊勝,在整個世界中,功德最大、對衆生最有利的,唯一就是菩提心。通過方方面面了知了菩提心的這些功德後,有智慧的人才心甘情願地受持大乘菩薩戒。

  實際上,如果相續中有了菩提心,這種人是非常偉大的。以前阿底峽尊者在藏地經常宣講菩提心、皈依、業因果叁種法要,有位老鄉成天聽尊者講“菩提心、菩提心”,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有一次他到博朵瓦格西面前,詢問道:“阿底峽尊者天天都說菩提心,到底它是什麼呀?是人的名字,還是什麼東西?”博朵瓦格西語重心長地回答說:“所謂的菩提心,就是舍棄自私自利,爲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的一種發心。它是我們要發起的一種心。”那個老人家聽後非常感動,贊歎不已,連聲說道:“受持菩提心的人真是很偉大!菩提心非常了不起!”這段公案後來也被收錄在噶當派的語法書裏面。所以受持菩提心的人應該是智者,沒有智慧的人絕不可能接受菩提心,沒有福報的人也不可能遇到如此殊勝的大乘法門。

  在座的各位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從今以後爲了圓滿它的善根,就應該善加保護,使它得以穩固強大,永遠在自相續中延續下去,這對每個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爲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應該修自他贊歎——讓自己生歡喜心、讓衆生也生歡喜心,通過這兩方面生起歡喜心,贊歎菩提心的無上功德。

  庚二(真實後行)分二:一、令自歡喜;二、令他歡喜。

  辛一(令自歡喜)分二:一、因成辦自利而生歡喜;二、因成辦他利而生歡喜。

  壬一、因成辦自利而生歡喜:

  此科判分叁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是“思維人身難得具有重大意義的道理而生歡喜心”,頌詞是這樣說的: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

  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今生今世,我已經獲得了如此的菩提心,確實是具有大福報之人,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我得到了暇滿人身,如今又投生在如來的家族中,真正成爲了佛的意子 。

  大家應該非常慶幸今生能值遇大乘佛法,不然的話,恐怕許多人現在仍在自私自利的心態中流轉,甚至不信佛教,整天在社會中忙忙碌碌,不知道方向在何處。當然,這種福報並不是無因無緣的,它是自己在千百萬劫中供奉如來、修持正法的果報,再加上佛陀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威力,種種因緣聚合起來,即生中才遇到了這樣的善知識及大乘佛法,並且轉生于佛法興盛的中土,這是非常難得的一種緣分。

  從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中流轉的次數無法計算,在這麼長的時間裏,自相續中也沒有生起過如此勝妙的菩提心。而今我們生起了真實無僞的菩提心,這種人身是所有人身中最爲難得的。大家都知道,世間上有各種各樣的人身,有些人依靠它來造惡業,有些人依靠它做一些無聊、無記的事情,我們現在獲得了具有十種圓滿、遠離八種無暇的暇滿人身,又有機會發起這樣的菩提心,這樣的話,大家都已經轉生在如來的家族中了。當然,這裏的“如來家族”並不是指釋迦族。

  從世俗的角度而言,只要心對大乘佛法生起信解,《經莊嚴論》中說,我們相續中的解脫種子就有機會萌芽成熟。所以,對大乘佛法生起信心,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來利益衆生,這就是世俗菩提心的開端。當然,勝義菩提心要從一地菩薩開始獲得,這種如來的家族,我們暫時還沒有轉生。但現在生起了世俗菩提心,前文中說過,此時自己的名字和意義全部都轉變了,已經成爲了如來的意子。就像轉輪王的太子一樣,雖然現在還不具足真正治理國家的能力,但自己已經身爲太子,終有一天是會登上王位的。所以我們理應生起歡喜心,因爲獲得了這麼好的人身,又發起了這麼殊勝的菩提心,這在世間中是非常難得的!

  前段時間有個道友說:“我覺得自己相當有福報。你看漫漫人生道路中有這麼多邪知識、這麼多非法的行業,我現在沒有加入這些而入了大乘佛教,這真是人生中最大的幸事!”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確實如此,盡管我們現在仍有貪心、嗔心和一些世俗的煩惱,但不管怎麼樣,已經被如來的加持所勾召,就像水裏的魚上了鈎一樣,遲早都會被拉到岸上的。同樣,我們現在遇到了如此殊勝的大乘佛法,相續中已經有了菩提心,如果自己非常精進,即生成就也不是不可能的,這在顯宗和密宗中都是有的。

  《毗奈耶經》中記載,阿難尊者依靠竅訣,在一天中就獲得了聖者果位。密宗的一些大成就者傳記中說,拉瓦巴依靠上師的殊勝竅訣,只用了一晚上的時間,就獲得了大手印的圓滿果位 。藏地有位瑜伽士叫夏熾確,他依靠阿底峽尊者菩提心修法中舍棄自私自利、行持慈悲菩提心的這一教言,了悟到一切我與我所沒有任何意義,遂將自己的財産全部抛棄,一心一意地修持了五年,最後獲得了聖者果位,成爲整個佛教史上公認的大成就者。所以,如果快的話,短暫的一生中也可以成就,再怎麼慢,只要我們相續中沒有出現“舍棄願菩提心”的這種違品,一定會在很快時間中成就的,只不過是遲早而已。就像我們以前在“甘孜師範學校”讀書時,只要考取了那所學校,不違犯大的學校紀律,即使成績再差,畢業後也都可以當老師,肯定有工資拿,每個人都有這種安全感。

  當然,贊歎菩提心的功德,並不是用一種虛無缥缈的語言來誇大其辭,而應當有理有據,以前我們也講過,無數大成就者都通過這樣的妙道而獲得了無上圓滿的果位,所以大家理當生起歡喜心。這種歡喜心是很重要的,有些人根本不知廬山真面目,總認爲每天在這裏聽受佛法、發菩提心是理所當然的事,並不是特別的可貴難得,這種想法是不應理的。要知道,現在轉生于如來的家族 中,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福德因緣,以前在荒無邊際的輪回曠野中,我們無依無靠、非常可憐,如今有了大乘上師的攝受,有了諸佛菩薩的保護,自己成爲如來家族中的一員,每個人都應當生歡喜心。假如什麼感覺都沒有,歡喜心也沒有,痛苦心也沒有,那就像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裏說的一樣,我們的心髒變成一塊石頭或是鐵球了。有些人吃喝玩樂或是遭遇一些其他的痛苦,感覺就特別強烈,包括做一些非理的事情,他們高興得特別快,痛苦得也特別快,但對于出離心方面,好像從來不厭煩世間的痛苦,不願意行持諸佛菩薩的善舉、繼承他們不可思議的事業,這一點可能也跟個人的心態有關,自己還是應該加以改造。以上講了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說,我們獲得了這樣的菩提心後,應當以不放逸的行爲來使它穩固,不要讓它不合理地消失了。頌詞是這樣講的:

  爾後我當爲,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

  我一定要盡心盡力地行持如來家族的事業,初中後都保持清淨無垢,絕不能以惡行來玷汙這純潔尊貴的種性。

  此頌詞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我們以後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須要符合佛陀所規定的教規教義,以佛教的戒律守護自己的叁門;第二、我們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加入了大乘佛教的行列,那麼從今以後,我們的身份跟其他人完全不相同了,一定要符合佛陀的事業而千萬不能以非法行來玷汙如來純潔無垢的種性。

  我們沒有加入大乘佛教之前,身心可能沒什麼約束,隨隨便便、隨心所欲,怎麼做都可以,但現在跟以前不同了,就像有位縣委書記說的:“我跟其他人的行爲是不相同的,以前自己有時候還可以放逸,但現在如果不約束的話,很多人的眼睛都在看我。”他們世間人都有這種正知正念,我們大乘修行人就更不用說了。以前自己沒有皈依、進入大乘的時候,身心幾乎都是隨世間而放逸行事,如今我們在諸佛菩薩、金剛上師面前已經承諾:從現在開始,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等諸佛菩薩怎樣舍棄自己、饒益衆生,我也發願必…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