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四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須要做到。既然發了這種願,具有智慧的人是不會發空願的,一定要對自己的承諾負責!

  我們應該時時想到自己是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過願的,從今以後行爲跟以前完全不同了,就像星級賓館裏的服務員,他在經理面前承諾:“從此以後我成爲你們賓館的成員,不管別人怎麼欺負我,爲了工作的效益,我還是認認真真地對待,不會違反你們所規定的製度。”如果這樣承諾的話,他以後在行事過程中也是規規矩矩的,經常用正念來提醒自己。同樣的道理,我們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已經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我要受菩提心”,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所作所爲務必要與佛子身份相適合,切不可放逸行事,染汙尊貴的如來種性。

  當然,受持菩提心歸納起來有兩種,一是盡量舍棄自私自利的心態,全心全意地幫助衆生,這就是所謂的如來事業。從佛教曆代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可以看出,鸠摩羅什、唐玄奘、智者大師、永明禅師、鑒真和尚等從來沒有著重強調自己,都是依靠舍棄自我、利益衆生的偉大事業,最終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成就。我們現在雖然能力有限、發心有限,無始以來一直串習自私自利的心,現在一下子要改變,恐怕有一定的困難,但我們還是要荷負如來事業,這是每個大乘修行人不能放棄的。此爲第一個:我們必須要負擔如來事業。

  第二個就是千萬不能以自己的惡行來玷汙如來的純潔種性。佛教是純潔無垢的宗教,這是世界上有智慧的人都承認的,然而在佛教徒當中,有些人的行爲確實不如法,不僅我們出家人看得出來,甚至有些在家人也看得出來。就藏傳佛教而言,在這麼漫長曆史中,教義上誰也找不出任何錯誤,尤其是藏傳佛教寺院具有的辯論、聞思修行、實修閉關等許多特點,在某些範圍內,恐怕連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也比不上,這一點並不是我們誇誇其談,有機會你們去參訪參訪,看看那裏的修行人是如何常年如一日地辯論聞思就會了然。可是,在如今的末法時代,有極個別的人,不管是在漢地還是國外,經常打著佛教的旗號作一些不如法的行爲,以佛教徒的身份來染汙我們的佛教。

  前段時間,聽說有位藏傳佛教的活佛到廣東一帶化緣,在此過程中他遇到一位沒有智慧的居士,(我總覺得,行爲不如法的出家人和沒有智慧的居士兩個相接觸的時候,經常對佛教産生不利的影響。有智慧的居士首先會觀察這個出家人到底怎麼樣,供養等方面會掌握分寸的。)這位活佛先宣傳了他的寺院及自己的轉世情況等,講了很多之後,那位居士對他生起了信心,供養了一輛車。事後居士來到藏地,發現原來所聽到的並不真實,很多地方都有漏洞,出入比較大,于是他不太高興,去成都跟那位活佛要那輛車,兩人開始出現了矛盾。活佛說:“你既然供養了我,現在就不能反悔,否則的話,你在佛教方面有過失,從世俗的角度來講,也如何如何不合理……”那位居士說:“我並不是無緣無故供養的,當初認爲你是真正了不起的高僧,但現在我後悔了,不供養了。”此事一直糾纏不清,後來聽說通過政府部門的調解,這部車還是還給了居士,那位修行人在失望的心態中回到了藏地雪域。

  我覺得這並不代表整個藏傳佛教,但個別人的行爲不注意的話,確實是有這種現象,不僅僅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中也有很多佛教徒有時候行爲不如法,從各方面給佛教帶來了不良影響,這也是我們經常耳聞目睹的事情。

  所以,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居士,所作所爲都應該爲佛教著想,尤其是現在有些居士,口口聲聲說自己是皈依佛門的佛教徒、如何如何了不起,但從他的有些行爲來看,根本看不出是佛教徒,既沒有慈悲善良,行爲也不如理如法,有時候甚至連世間中沒有皈依、沒學過大乘佛法的人都不如。你們前天已經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了菩提心,我希望從現在開始,不管自己怎麼樣,也不要以佛教的名義來欺騙衆生、害衆生。試想,以前所有的祖師、諸佛菩薩,他們在因地時爲了救護一個衆生,也願意舍棄自己的生命,可是現在的有些佛教徒,不但不能利益衆生,反而以種種行爲來欺騙衆生、殺害衆生、毆打衆生,跟高僧大德們的行爲完全背道而馳,這樣的話,能不能獲得成就呢?絕對是不能的。不僅自己不能成就,而且還有損于整個佛教,有損于衆生的善根增長。所以說,有些人如果實在沒辦法約束自己,那按照麥彭仁波切所講的那樣,出家的行爲若沒有辦法守持,佛陀也開許你舍戒還俗,這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但若你穿著這身衣服,經常在外面招搖撞騙,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這是不允許的!

  我遇到一個在家人,習氣比較深,邪見也比較重,他說在某地看見一個胖胖的出家人,據說是位比較有名的高僧,他旁邊有兩位漢族覺姆,一邊一個在扶他,走路都要靠這左右兩個“拐杖”。這種行爲不管從戒律上也好,從別人的看法上也好,真的不太如法。畢竟我們內心中的煩惱完全清淨,這在佛陀時代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佛教徒在任何人面前的舉止應當莊重,不要故意去玷汙佛教,否則會有非常大的過失。另外,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凡是學習佛法的,希望大家在非佛教徒面前也應該表現出一種莊嚴的威儀,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

  我有時候說一些別人的過失,但這並不是與某人有矛盾而發出來的,只不過我們作爲佛教徒,如果沒注意的話,的確對自他的身心都不利。其實如果真正行持佛法,尤其是出家人,應該是最光榮、最偉大的。前段時間我們幾個同學聚會的時候,班裏只有兩個出家人,當時我們兩個離開學校時,很多同學都非常關心,覺得“你們出家以後沒有工資、沒有地位,多麼可憐啊!”爲我們流下了多少眼淚啊!可是現在畢業二十年了,二十年後大家集聚在一起時,回顧每個在家人的經曆,他們都飽嘗了無數的坎坷和曲折,或是事業上的,或是感情上的,或是家庭上的……說起來時幾乎都會流出眼淚。而我們兩位出家人,現在吃的也有,穿的也有,再加上二十多年中也沒有經曆過這麼多痛苦,所以後來包括我們的老師,也都非常贊歎如來的清淨之道。

  在座有這麼多的出家人,你們也應該想一想,如果現在沒有出家,身爲在家人,你想聽一堂課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爲上面有老年人,中間要面對一個特別可怕的人,下面有孩子,周圍有親戚朋友,每天都要應付無數的事情。所以在座的出家人應該說是很幸運的,不僅轉生在這樣的如來家族中,而且能守持如此清淨的別解脫行爲,這一點大家千萬不能舍棄。如果你不知道這種功德,以後真的還俗了,或者由于行爲不如法,結果變得特別可憐,那時候就算後悔也來不及了。因此,你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這種福報!

  下面講第叁個:用比喻說明菩提心的難得。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就像一位雙目失明、非常貧窮的盲人在廢墟或垃圾堆中獲得了價值昂貴的如意寶,這是多麼稀奇的一件事。同樣,沒有取舍智慧、猶如雙目失明般的我,依靠積聚業和煩惱如同廢墟般的身體,生起了像如意寶般的無上菩提心,該是何等的幸運啊!

  這個頌詞是將比喻和意義結合起來說明的。從獲得者的角度來看,無始以來自己都是沒有打開取舍智慧雙目的失明者,能獲得如意寶是極爲難得的;從對境上看,價值連城的如意寶在大海或國王的寶庫中可能會出現,但在垃圾桶或肮髒不堪的廢墟裏一般不可能有,這是對境方面的難得;從所獲物方面來講,獲得一些嘉獎或得到一些財物,這是有可能的,但是獲得如意寶的話,沒有一點福報的人根本得不到,從所獲物的價值上來講,也是無與倫比的。應該從這叁方面來分析比喻的涵義。

  我們即生中生起了如此殊勝的菩提心,的確非常難得。在座的各位以前沒有發菩提心時,恐怕人身過得沒有任何實義,成天吃海鮮、吃青蛙、吃毒蛇(衆笑)……我說得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我覺得吃蛇和吃毒蛇沒有什麼差別,不知道你們笑什麼?有時候你們不知道我笑什麼,有時候我也不知道你們笑什麼,嘿嘿!有些人在過去的生活中,所吃的就是這些,所說的全是無稽之談、無關緊要的話語,行爲就是今天去旅遊,明天去唱歌跳舞、上酒吧,沒有意義地虛度人生。尤其我看到大城市裏的很多人,所謂的人生過得一點實義都沒有,也許他們聽了以後不高興,認爲“我過得多有意義啊,你看我的房子這麼好,家裏如此的富麗堂皇……”,可能會這麼想。但這種暫時的價值,從他們自認的著眼點來看雖然是有一點,但以我們的價值觀來衡量,根本沒有絲毫意義。

  獲得菩提心就不是這樣了,真正的菩提心,一般人在夢中也沒有夢到過,它的價值完全等同于真正的如意寶。假如有人讓你今天當總統或者國家主席,這並不值得贊歎,但如果我們相續中得到了利他的菩提心,這個價值遠遠超過了任何地位。當然,世間上並不是這樣的,如果開運動會贏得了世界冠軍,或者獲得了諾貝爾獎,在無數人的贊美聲中,得獎者肯定沾沾自喜,甚至高興得要昏過去了。但是從價值上來講,不管你得了多少美金,任何獎的價值也無法與菩提心相提並論。因爲你所獲得的這種獎,在你人生過完後就沒有了,今天得了個諾貝爾獎,全世界的人對你刮目相看,自己十幾年中風光無限,但死後這些也不可能如影跟隨的;縱然你當了總統或國家主席,換任後還是個普通人,死亡來臨時也跟其他人一樣要去面對的。但你若生起了菩提心,且沒有遇到任何違緣,那麼生生世世乃至獲得佛果之前,就成爲了具有解脫種子的大乘菩薩,已經踏上了菩提之道,從此以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在座的道友當中,有些人可能認爲:“我現在修也修不動,背也背不起,考試也不能參加,每天都迷迷糊糊的,一點意義都沒有,要不要去跳河自殺啊?”實際上,你們不要這樣自卑,相續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即使今生中什麼事情都不做,天天吃得飽飽的,然後睡懶覺,什麼都不發心,什麼都…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