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五節課
下面繼續學習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所攝叁品中的最後一品——受持菩提心品。
本品宣講了受持菩薩戒的前行、正行、後行,其中“後行”分爲令自己生起歡喜心、令他人生起歡喜心,“令自己生歡喜心”又分成辦自利而生歡喜、成辦利他而生歡喜,現在我們還在講“成辦利他而生歡喜”。
總的來講,我們受了菩薩戒以後,心裏一定要有種歡喜心,如果沒什麼歡喜心,一點感覺都沒有,這說明你對菩提心不一定非常重視。倘若如此,那你以後在守持菩薩戒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違緣,也不一定能以殊勝的方法來對治。打個比方說,譬如我們得到一個非常珍貴的東西,心裏就會覺得“我真是非常幸運,得到了這麼好的東西”,始終有一種保護心,並將這個東西藏在最保險的地方,如挂在脖子上或鎖在箱子裏,一旦沒看見,就馬上去尋找,生怕一不小心弄丟了。以前在家人認爲金子銀子最珍貴,而現代人認爲人民幣最珍貴,稍微有點錢的人,則認爲銀行卡或一些電器最珍貴,對這方面比較重視,經常有一種保護心。同樣的道理,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的大乘修行人,大家通過各種方式受持了菩提心,從今以後就應該讓它永不退失,不能隨便放棄,這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
彼爲泊世途,衆生休憩樹,
複是出苦橋,度衆離惡趣。
此頌宣講了菩提心的功德,一方面以比喻來贊頌菩提心,另一方面通過贊頌來了知菩提心的珍貴。
“彼爲泊世途,衆生休憩樹”:菩提心是漂泊叁有輪回長途中的衆生可以歇息的蔭涼大樹。《大圓滿心性休息》中通過十叁品的教言,讓衆生心性獲得休息;《大圓滿禅定休息》中,通過安住的方式,來讓衆生疲憊不堪的心獲得休息;《大圓滿虛幻休息》中,通過宣說八種或十二種幻化喻,讓我們疲勞的心性得以休息。傳承上師的教言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休息的竅訣。在這裏,寂天菩薩也說,無量衆生無始以來在漫長的輪回中一直漂泊,整天被行苦、苦苦、變苦等叁大苦爲主的一切痛苦折磨著,折騰著,沒有一個安歇的時候。假如相續中生起了珍貴的菩提心,從此之後就不會那麼疲勞和痛苦了,菩提心猶如大樹般可以令人得到休息。
我們頂著烈日在長途跋涉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棵具有涼蔭、結滿碩果的大樹,心裏就會特別快樂。記得大概1986年的時候,我們到馬爾康那一帶安居,有一次去外面的牧區傳法,路途特別遙遠,從早上到下午一直沒有吃飯。在回來的路上,我們看到路邊有一棵大樹,在樹下美美地吃了一點水果,休息得相當好。現在將近二十年了,每次路過這棵樹時,我心裏都有種非常舒服的感覺,當時的情景全部一幕一幕地浮現在眼前……
我們衆生無始以來在輪回路途中,特別的勞苦,好不容易得到這棵清涼的菩提心大樹,依靠它,就可以獲得安歇、涼爽和快樂。以前的高僧大德,如玄奘法師、根登群佩大師在去往印度的途中,舉目四周,全部是茫茫的沙漠、空無一人的荒野高原,從他們的遊記中也可以看出,當時有一種淒涼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中,倘若能找到安歇之處,內心就會非常快樂。同樣的道理,我們無始以來到現在,也是特別的勞累,現在遇到了殊勝菩提心的蔭涼樹,大家應該有一種快樂之感。爲什麼要快樂呢?因爲發了菩提心以後,對自我就不會特別重視,如此一來,你的許多痛苦便會自然消失。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心裏所有的折磨、痛苦、障難等全部源于我執而産生,假如沒有我執,就根本不會有這些痛苦。人們爲家庭、爲感情、爲財富所感召的痛苦,說來說去都是圍繞一個“我”字,如果對“我”不在乎而對衆生特別在乎的話,生活真是非常快樂。不信的話,你可以去問一問周圍的人,看他們到底爲了自己還是爲他人而痛苦?現在很多人歡喜看一些書和電影電視,尤其在家人經常看一些迷亂的東西,整天都迷迷糊糊的,經常爲了一點小事就傷心不已。然若詳細觀察一下,真正爲衆生而哭泣流淚的有多少呢?可見,只有舍棄自己而一心爲了衆生,痛苦才會蕩然無存,內心始終充滿快樂。
“複是出苦橋,度衆離惡趣”:菩提心也是救度衆生脫離惡趣的最好妙階或橋梁。充斥著煩惱喧囂的輪回苦海難以渡越,若沒有像菩提心那樣的橋梁,衆生永遠也到不了解脫的彼岸。上師如意寶經常說:“什麼時候自相續中生起無僞的菩提心,從此之後你絕對不會墮入叁惡趣。”這個問題雖然前面也講過,但由于它非常關鍵,所以不得不再再重複。要知道,衆生都害怕墮入地獄、餓鬼、旁生當中,如果我們真的生起了菩提心,就會從此與惡趣絕緣。即使你墮到惡趣中,一彈指間也會得到解脫的。《釋尊廣傳》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因地時轉生爲地獄衆生嘉瓦謝達,由于對同伴嘎瑪熱巴生起了大悲菩提心,刹那間就獲得善趣的果位。因此,只要相續中具有菩提心,就不必擔心轉生于惡趣了。
我們臨死前最好不要失去菩提心,要經常這樣思維:我的名聲、壽命、財産不管如何增長,對今生來世也沒有多大用處,真正有用的就是生生世世相續中有這顆善心。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有菩提心,有時候覺得沒有,這也說不清楚,反正假裝有吧。如果有了這顆菩提心,希望它永遠也不要退失,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願望。因爲現在人也老了,不想成就什麼事業、實現什麼目標,只有一個願望,就是生生世世不要失去菩提心。我有時候觀察自相續,好像有一種善良的心,但有時候不要說善良,真是特別惡毒,覺得自己特別壞。但假設說有這顆善心,希望它永遠不要退失,我覺得這是最珍貴的東西。你們也應該這樣想,臨死之前若沒有退失菩提心的話,這是一切獲得中最難得的、最珍貴的東西了。
此處是以橋梁來比喻的,實際上,《華嚴經》中用了220個比喻來宣說菩提心的功德。大家了知後,理當生起歡喜心。
彼是除惱熱,東升心明月。
複是璀璨日,能驅無知霾。
這裏用太陽和月亮爲喻來宣說菩提心的功德。
“彼是除惱熱,東升心明月”:菩提心是驅除衆生煩惱障酷熱心中升起的皓月。所謂的煩惱障,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說,就是吝啬等分別念,或者說是對解脫起障礙的心。而去除這種煩惱障的根本,就是這顆菩提心。
有些人可能認爲:“不一定吧,阿羅漢全部斷除了煩惱障,但他卻沒有菩提心。”當然,這個問題我們以前也辯論過。實際上,阿羅漢如果連凡夫的世俗菩提心也沒有,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畢竟他已經完全斷除了我和我所執,而我們自認爲是大乘菩薩,我和我所執卻那麼嚴重,人家是已經斷完了,我們是一點也沒有斷,這兩個比較起來,阿羅漢的相續中應該是有菩提心的,只不過小乘中並沒有特別強調而已,不然的話,我和我所執是無法斷除的。大家都知道,所謂的菩提心,就是斷除自私自利的心,讓衆生獲得利益。阿羅漢通過宣說佛法引導群迷,具有很多很多殊勝的功德,所以斷除煩惱障的根本因也是這顆菩提心。它就像東升的明月一樣,能將煩惱障的所有熱惱一並去除。
“複是璀璨日,能驅無知霾”:菩提心是遣除衆生無明所知障迷霧的璀璨紅日。所知障能障礙獲得遍知佛果,屬于習氣的部分,它的唯一對治也是這顆菩提心。大家都清楚,菩薩的大悲菩提心不像佛陀那樣圓滿究竟,這就是因爲細微的無明習氣沒有斷除,因此菩提心是斷除二障的唯一根本。
菩提心能在最快時間內斷除二障、獲得功德的這些教言,《華嚴經》和《妙臂請問經》當中也有廣說;菩提心具有如是功德的合理性,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宣講得非常清楚,大家有時間應該翻一翻,看看菩提心的功德到底是什麼樣的。當然,菩提心的究竟功德到底是誰宣說的呢?寂天菩薩和龍猛菩薩並沒有憑自力宣說,《入行論》第一個頌詞也可以看出,佛陀沒有宣說的教言,寂天菩薩也沒有說。因此,有些教言書中講,菩提心的功德,十地菩薩也不能圓滿宣說,它唯一是遍知佛陀的境界。
所以我們應日日夜夜行持菩提心,它的能力和作用是任何善心也無法相比的。阿底峽尊者當年經常喜歡念一個偈頌:“滅除諸惡趣,解脫諸障礙,賜予正覺果,頂禮菩提心。”後來,印度和藏地的許多高僧大德也經常誦此偈,以鞏固自相續中的菩提心。有了這顆菩提心,無論是修行圓滿也好,斷除障礙也好,積累資糧也好,都是非常容易的,紐隆巴格西曾說:“只要生起了菩提心,積累資糧、斷除障礙、修行成就等一切的一切,均可依它而獲得圓滿。”他始終以自己的親身體會,來宣講菩提心的功德。
反之,假如沒有菩提心,修任何法也不可能成就。以前阿底峽尊者在涅塘時,遇到一位來自印度的修行人,尊者向他打聽家鄉(印度)最近有什麼稀奇事,那個人說:“現在大家都議論紛紛,因爲有位修喜金剛的瑜伽士,由于沒有修好,後來獲得了預流果位。”尊者聽後,連聲說道:“哎喲喲!哎喲喲!他沒有墮入地獄多好啊!”意思就是說,沒有以菩提心攝持的修行,很有可能墮入惡趣,那位瑜伽士沒有墮入惡趣而獲得了小乘果位,已經算是運氣了。《文殊根本續》中也記載,有個人修大威德,由于沒有菩提心,最後悲慘地墮入地獄。可見,倘若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不管修什麼高深莫測的大法,如大圓滿、大手印、禅宗,最後也會墮入惡趣或是墮入輪回的。
前段時間學習《淨土教言》,很多修行人在做我們的思考題時說:“沒有菩提心也可以往生。因爲我看見有個老太太已經往生了,她就沒有菩提心!”可能這些人是以他心通來觀察的,我一般是看不出來的,表面上她是個老年人,也許還沒有文化,但她有沒有菩提心也不好說,即使生前沒有,但在往生的一刹那,你說她不存在菩提心,這種教證我是找不到的。如果你們認爲沒有菩提心也可以隨隨便便往生,這一點用教證、理證來證明,恐怕是有一定的困難。
總的來講,這顆菩提心不可缺少,一旦缺少了,什麼樣的…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