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所摄三品中的最后一品——受持菩提心品。
本品宣讲了受持菩萨戒的前行、正行、后行,其中“后行”分为令自己生起欢喜心、令他人生起欢喜心,“令自己生欢喜心”又分成办自利而生欢喜、成办利他而生欢喜,现在我们还在讲“成办利他而生欢喜”。
总的来讲,我们受了菩萨戒以后,心里一定要有种欢喜心,如果没什么欢喜心,一点感觉都没有,这说明你对菩提心不一定非常重视。倘若如此,那你以后在守持菩萨戒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违缘,也不一定能以殊胜的方法来对治。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得到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心里就会觉得“我真是非常幸运,得到了这么好的东西”,始终有一种保护心,并将这个东西藏在最保险的地方,如挂在脖子上或锁在箱子里,一旦没看见,就马上去寻找,生怕一不小心弄丢了。以前在家人认为金子银子最珍贵,而现代人认为人民币最珍贵,稍微有点钱的人,则认为银行卡或一些电器最珍贵,对这方面比较重视,经常有一种保护心。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的大乘修行人,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受持了菩提心,从今以后就应该让它永不退失,不能随便放弃,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此颂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一方面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另一方面通过赞颂来了知菩提心的珍贵。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菩提心是漂泊三有轮回长途中的众生可以歇息的荫凉大树。《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通过十三品的教言,让众生心性获得休息;《大圆满禅定休息》中,通过安住的方式,来让众生疲惫不堪的心获得休息;《大圆满虚幻休息》中,通过宣说八种或十二种幻化喻,让我们疲劳的心性得以休息。传承上师的教言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休息的窍诀。在这里,寂天菩萨也说,无量众生无始以来在漫长的轮回中一直漂泊,整天被行苦、苦苦、变苦等三大苦为主的一切痛苦折磨着,折腾着,没有一个安歇的时候。假如相续中生起了珍贵的菩提心,从此之后就不会那么疲劳和痛苦了,菩提心犹如大树般可以令人得到休息。
我们顶着烈日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棵具有凉荫、结满硕果的大树,心里就会特别快乐。记得大概1986年的时候,我们到马尔康那一带安居,有一次去外面的牧区传法,路途特别遥远,从早上到下午一直没有吃饭。在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路边有一棵大树,在树下美美地吃了一点水果,休息得相当好。现在将近二十年了,每次路过这棵树时,我心里都有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当时的情景全部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
我们众生无始以来在轮回路途中,特别的劳苦,好不容易得到这棵清凉的菩提心大树,依靠它,就可以获得安歇、凉爽和快乐。以前的高僧大德,如玄奘法师、根登群佩大师在去往印度的途中,举目四周,全部是茫茫的沙漠、空无一人的荒野高原,从他们的游记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有一种凄凉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倘若能找到安歇之处,内心就会非常快乐。同样的道理,我们无始以来到现在,也是特别的劳累,现在遇到了殊胜菩提心的荫凉树,大家应该有一种快乐之感。为什么要快乐呢?因为发了菩提心以后,对自我就不会特别重视,如此一来,你的许多痛苦便会自然消失。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心里所有的折磨、痛苦、障难等全部源于我执而产生,假如没有我执,就根本不会有这些痛苦。人们为家庭、为感情、为财富所感召的痛苦,说来说去都是围绕一个“我”字,如果对“我”不在乎而对众生特别在乎的话,生活真是非常快乐。不信的话,你可以去问一问周围的人,看他们到底为了自己还是为他人而痛苦?现在很多人欢喜看一些书和电影电视,尤其在家人经常看一些迷乱的东西,整天都迷迷糊糊的,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伤心不已。然若详细观察一下,真正为众生而哭泣流泪的有多少呢?可见,只有舍弃自己而一心为了众生,痛苦才会荡然无存,内心始终充满快乐。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菩提心也是救度众生脱离恶趣的最好妙阶或桥梁。充斥着烦恼喧嚣的轮回苦海难以渡越,若没有像菩提心那样的桥梁,众生永远也到不了解脱的彼岸。上师如意宝经常说:“什么时候自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你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这个问题虽然前面也讲过,但由于它非常关键,所以不得不再再重复。要知道,众生都害怕堕入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如果我们真的生起了菩提心,就会从此与恶趣绝缘。即使你堕到恶趣中,一弹指间也会得到解脱的。《释尊广传》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因地时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由于对同伴嘎玛热巴生起了大悲菩提心,刹那间就获得善趣的果位。因此,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就不必担心转生于恶趣了。
我们临死前最好不要失去菩提心,要经常这样思维:我的名声、寿命、财产不管如何增长,对今生来世也没有多大用处,真正有用的就是生生世世相续中有这颗善心。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有菩提心,有时候觉得没有,这也说不清楚,反正假装有吧。如果有了这颗菩提心,希望它永远也不要退失,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因为现在人也老了,不想成就什么事业、实现什么目标,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生生世世不要失去菩提心。我有时候观察自相续,好像有一种善良的心,但有时候不要说善良,真是特别恶毒,觉得自己特别坏。但假设说有这颗善心,希望它永远不要退失,我觉得这是最珍贵的东西。你们也应该这样想,临死之前若没有退失菩提心的话,这是一切获得中最难得的、最珍贵的东西了。
此处是以桥梁来比喻的,实际上,《华严经》中用了220个比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大家了知后,理当生起欢喜心。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这里用太阳和月亮为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菩提心是驱除众生烦恼障酷热心中升起的皓月。所谓的烦恼障,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就是吝啬等分别念,或者说是对解脱起障碍的心。而去除这种烦恼障的根本,就是这颗菩提心。
有些人可能认为:“不一定吧,阿罗汉全部断除了烦恼障,但他却没有菩提心。”当然,这个问题我们以前也辩论过。实际上,阿罗汉如果连凡夫的世俗菩提心也没有,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他已经完全断除了我和我所执,而我们自认为是大乘菩萨,我和我所执却那么严重,人家是已经断完了,我们是一点也没有断,这两个比较起来,阿罗汉的相续中应该是有菩提心的,只不过小乘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而已,不然的话,我和我所执是无法断除的。大家都知道,所谓的菩提心,就是断除自私自利的心,让众生获得利益。阿罗汉通过宣说佛法引导群迷,具有很多很多殊胜的功德,所以断除烦恼障的根本因也是这颗菩提心。它就像东升的明月一样,能将烦恼障的所有热恼一并去除。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菩提心是遣除众生无明所知障迷雾的璀璨红日。所知障能障碍获得遍知佛果,属于习气的部分,它的唯一对治也是这颗菩提心。大家都清楚,菩萨的大悲菩提心不像佛陀那样圆满究竟,这就是因为细微的无明习气没有断除,因此菩提心是断除二障的唯一根本。
菩提心能在最快时间内断除二障、获得功德的这些教言,《华严经》和《妙臂请问经》当中也有广说;菩提心具有如是功德的合理性,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宣讲得非常清楚,大家有时间应该翻一翻,看看菩提心的功德到底是什么样的。当然,菩提心的究竟功德到底是谁宣说的呢?寂天菩萨和龙猛菩萨并没有凭自力宣说,《入行论》第一个颂词也可以看出,佛陀没有宣说的教言,寂天菩萨也没有说。因此,有些教言书中讲,菩提心的功德,十地菩萨也不能圆满宣说,它唯一是遍知佛陀的境界。
所以我们应日日夜夜行持菩提心,它的能力和作用是任何善心也无法相比的。阿底峡尊者当年经常喜欢念一个偈颂:“灭除诸恶趣,解脱诸障碍,赐予正觉果,顶礼菩提心。”后来,印度和藏地的许多高僧大德也经常诵此偈,以巩固自相续中的菩提心。有了这颗菩提心,无论是修行圆满也好,断除障碍也好,积累资粮也好,都是非常容易的,纽隆巴格西曾说:“只要生起了菩提心,积累资粮、断除障碍、修行成就等一切的一切,均可依它而获得圆满。”他始终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宣讲菩提心的功德。
反之,假如没有菩提心,修任何法也不可能成就。以前阿底峡尊者在涅塘时,遇到一位来自印度的修行人,尊者向他打听家乡(印度)最近有什么稀奇事,那个人说:“现在大家都议论纷纷,因为有位修喜金刚的瑜伽士,由于没有修好,后来获得了预流果位。”尊者听后,连声说道:“哎哟哟!哎哟哟!他没有堕入地狱多好啊!”意思就是说,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修行,很有可能堕入恶趣,那位瑜伽士没有堕入恶趣而获得了小乘果位,已经算是运气了。《文殊根本续》中也记载,有个人修大威德,由于没有菩提心,最后悲惨地堕入地狱。可见,倘若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不管修什么高深莫测的大法,如大圆满、大手印、禅宗,最后也会堕入恶趣或是堕入轮回的。
前段时间学习《净土教言》,很多修行人在做我们的思考题时说:“没有菩提心也可以往生。因为我看见有个老太太已经往生了,她就没有菩提心!”可能这些人是以他心通来观察的,我一般是看不出来的,表面上她是个老年人,也许还没有文化,但她有没有菩提心也不好说,即使生前没有,但在往生的一刹那,你说她不存在菩提心,这种教证我是找不到的。如果你们认为没有菩提心也可以随随便便往生,这一点用教证、理证来证明,恐怕是有一定的困难。
总的来讲,这颗菩提心不可缺少,一旦缺少了,什么样的…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五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