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什么样的功德都是得不到的。平时在修行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对大乘菩萨的功德有信心、有兴趣,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乘修行人对菩提心看得比较重,这确实是一种境界!我们有些人受加持的时候,说“你加持我,要很顺利地回到家”、“你加持我,生生世世不要拉肚子”……我觉得这些愿望不太好。有些人还是很不错的:“请加持我对众生多做事情”、“请加持我的菩提心不要退失”,一看就觉得他可能是大乘种性。有些素不相识的人,表面上看起来穿得很脏,头发也长得不太好看,但实际上他的心还是很不错的,从言谈举止上也可以看出他的发心和爱好。总而言之,大家千万不能忘记相续中的这颗菩提心。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菩提心不仅是断除二障的对治,它还是搅拌如来正法乳汁所提炼出的精华醍醐。
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菩提心。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过:“这样的菩提心已经完全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是百病一药的万应丹。其他所有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一切修法,统统是为了使自相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如果不依靠菩提心,凭借各自千差万别的途径,根本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
就像牛奶没有经过搅拌就不可能提取酥油一样,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只有通过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的搅拌,才能得到菩提心的精华。这种菩提心不仅是释迦佛教法的精华,未来、过去、现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所成就的妙道,也唯一是依靠菩提心而得到的,它是一切法门中最珍贵、最精华、最好的醍醐。
因此大家千万不能想,我有时间就去学一学、看一看,不能以这种心态来学《入菩萨行论》等大乘佛法,在你没有得果之前,学习完全是自己的事,为自己的事情而跟别人讲条件,我觉得这没有必要。现在的学习气氛,有些地方是非常不错的,但有些地方可能是业力现前吧,经常讨价还价。总的来看,我觉得藏地寺院的闻思气氛很不错,每个寺院基本上有一些法师,引导大家学习大乘的唯识、戒律、五部大论等。而在家人当中,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普及,一方面可能是传统的限制,另一方面,藏地也有一些文盲。所以从总体看来,藏地学习大乘佛法在寺院中比较兴盛。
从汉地来看,学习大乘佛法,我感觉在家人还算好一点。很多居士团体礼拜天集中在一起闻思讨论,这种现象是比较多的。而有些寺院里,每天都忙于接待、卖门票等,有些佛学院开设政治、法律、英语等课程,虽然也学一些唯识法门,但真正生起菩提心的教言学得并不多。这一点我并不是诽谤哪个道场,只是觉得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应该在闻思方面有进一步的加强,不然的话,寺院里面没有闻思,佛法依靠谁来弘扬?毕竟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不说别的,单是为了这个头发,每天也要花很长时间,所以在家人弘扬大乘佛法恐怕不是特别现实。但汉传佛教的有些寺院,可能是由于历来的传统吧,像藏传佛教那样的辩论,把白天晚上的时间都用来闻思和背诵上,这种现象特别少。当然,极少数道场还是有一点,但整体而言,并没有像藏地的这种风气。
所以有些高僧大德或者出家僧人,如果稍微有能力的话,不仅应在在家人的团体中弘扬佛教的基础法门和大乘教义,更重要的是,应在寺院及佛学院中进行推广。这并不意味着汉传佛教被哪一个民族或哪一个人所取代,而是对自己的佛教文化提升、弘扬佛法有非常大的利益和贡献。当然,在推广大乘佛法的过程中,某些现象跟寺院的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记得有次我在某地传讲《心经》,当时在家人全部自始至终地听了,有一个寺院的出家人,开始时他们全都来了,到了中间,大和尚听不懂就回去了,后来其余的僧人也陆续离开,最后只剩下一个小沙弥。这对我来讲倒也没什么,反正只是一堂课的时间,但个别的地方确实是有这种现象。在有些在家团体中,学习《入菩萨行论》一直没有间断过,学的人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非常明显。但从某些寺院来看,很多情况不太理想。所以希望大家站在公正的中线上看左右,看看现在的佛教到底是谁在弘扬?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如果是出家人的话,依靠哪些高僧大德在弘扬?这方面应该值得深思。
言归正传,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中最珍贵的就是菩提心,前面也讲过,“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既然释迦牟尼佛都觉得菩提心最珍贵、对众生最有帮助,那我们也应当尽量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以后到哪里都是“菩提心、菩提心”,依靠这种方式,别人先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后来也逐渐逐渐地知道了。或者像藏地的华智仁波切弘扬《入菩萨行论》一样,尊者没有出世前,此论在整个藏地并不太兴盛,但自从尊者来到这个人间,《入菩萨行论》在各大寺院开始广泛弘扬、遍地开花。华智仁波切的祈祷文中也说了,他本人就是寂天菩萨的化身,真的是这样!
以后在各大寺院或其他团体中,大家能不能把《入菩萨行论》和菩提心作为弘扬的重点?如果能的话,这确实对众生有非常大的助益。值得注意的是,大乘佛法的醍醐是菩提心,千万不要认为是人民币!原来法王去香港时,有个僧人开玩笑说:“我们这里把红包当作搅拌正教乳汁所出的醍醐。”什么意思呢?有些上师给信众们传法,这相当于搅拌如来的正法乳汁,然后他们得到一些红包,这就是提炼出来的醍醐。这种做法对佛教有损,是很不合理的。以后我们不管给别人灌顶、传法、打卦还是做其他事情,如果是为了人民币的醍醐,这样实在不太好,不要搅拌这种如来乳汁!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流浪在三有的路途中的众生都想获得快乐,而获得快乐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菩提心。有了这颗菩提心,便能满足世界上一切众生的心愿。
我们若想帮助众生、饶益众生,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茫茫世间界中,芸芸众生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奔波。根登群佩大师曾说:“没有眼睛的小蚂蚁为了安乐而忙碌;没有四肢的蚯蚓也为了安乐而忙碌……总之,世间所有众生都是为了求得安乐而奔波。”确实如此,上至梵天,下至地狱,无可计数的众生都想获得自己的快乐,但真正获得快乐的又有多少呢?有时候我到大城市里,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他们有些人在赚钱,有些人在搞生意,有些人在装扮自己的身体……乍看起来,这跟蚂蚁穴和蜜蜂窝没什么差别。他们成天都在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奔波,其实如果生起哪怕一瞬间的菩提心,他们的一切愿望就全部解决了。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高僧大德住在山上寂静的地方,为了众生而修菩提心,他们的生活、资具非常简单,但内心的快乐却无法言喻。而现在世间上的人,上至国家主席,下至乞丐,真正快乐的人是很少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缺少菩提心。倘若有了菩提心,心里就会很快乐、很开心,生活也会过得很美好。所以我们若要自己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菩提心的精神,以此帮助家人、帮助社会、帮助其他众生,这对众生是最有利益的。
我们始终都要把菩提心当作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只有知道了它的可贵,才会对它非常珍惜。倘若对它没有兴趣,就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希望大家应该重视大乘修法,不要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一说到“利益众生”,就一点精神都提不起来。前几天我们要做一点弘法利生的事情,问你们愿不愿意报名?有些道友非常积极,虽然后来没被录取,但他的行为说明他真的具有菩提心;有些人平时嘴巴上很会说,行为也比较如法,但遇到利益众生的事情,他从来都是不闻不问,甚至要从这种行列中急忙退下来。这种人帮助众生没什么兴趣,一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就勇往直前,别人一看就知道他的种性——“哦,这就是独觉道的人!”
作为大乘修行人,如果遇到自己的利益,少争取一点是可以的。对于帮助众生的事情,不管是什么行列、什么项目,大家还是应该主动地参加,这对培养我们的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利益。当然,大家现在是初学阶段,相续中的利他心不可能马上达到一地菩萨的境界,毕竟佛菩萨的境界是多生累劫积累而来的。但我们即生应该有个最好的开端,在死亡来临之前,不管是白天也好、晚上也好,要经常反复思维:菩提心是我的家产中最珍贵的东西,其他的东西丢了也没关系,但这颗心一定要保护好,千万不能让失毁正知正念的小贼偷走了。如果始终都有这样的念头,我们的修行必定会有所长进的。
以上讲了令自己生起欢喜心。不知道你们生起欢喜心了没有,我感觉还算是不错的,虽然自相续中什么都没有,但能对你们讲这些道理,我觉得还是很有福报的。就像聋子唱歌一样,虽然他自己听不到,但若能让别人有一种欢喜心,也就心满意足了。你们如果能对菩提心真正生起兴趣,感到它非常的可贵,这就是我宣讲本品的目的所在!
辛二、令他欢喜: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在菩提心生起的今天,我于十方诸佛、金刚上师、住地菩萨前,迎请他们作为见证,宴请地狱、饿鬼、旁生、人间等一切众生作为贵宾。当然,请客人一定要给他吃好、招待好,否则,他不满意的话,下一次就不理你了。那么我请这些众生要给他们什么呢?就是究竟正等觉佛陀的无上安乐,以及暂时的人天福报和利益功德,愿所有的人非人等众生皆大欢喜。
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如果一个人相续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那他始终都会想把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善根、身体等全部布施给众生,这样一来,人天等一切有情都会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因为世界中有了一个菩萨,就会增添一分美好,人和非人自然而然也会消失他们的嗔恨心。有些大德们的教言中说:假如一个人生起了菩提心,众生哪怕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样子,享受到他的任意一分,也会获得无上善根,播下解脱的种子。
在这个世间中,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非常难得,如果有的话,众生见到他、接触他、忆念他、观想他,不管结上什么样的缘,都能直接或间接趋入菩提正道。我们在座的人,身份方面没什么差别,地位方面也没什么差别,如果你们堪为大乘法器,相续中有一颗菩提心,那不管别人怎么歧视你、欺负你,实际上你也是众生的怙主。
因此,我们在所有的众生面前可以这样说:你们应该生起欢喜心,我现在已经成为菩萨了,不要伤心,应该快乐起来,我一定会救度你们的,到了一定时候,我将把佛菩萨的无上安乐赐予你们,使你们离苦得乐,不在轮回中受苦。这些内容我们每天都在念,只不过有些人没有注意罢了。若能经常这样发愿,邪魔外道、妖精附体等就会消除怒气和嗔恨心,逐渐逐渐愿意帮助修行人和其他众生。所以,世间上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菩萨,自私自利心强的人多得不得了,到哪儿去都是这种众生。但如果真正有了具菩提心的大德,整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快乐。因此,平时串习菩提心是最重要的,无论修行、参禅还是做任何事情,我们均应当以菩提心来摄持。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以上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打个比方说,譬如我们要买一样东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对此产生真实的兴趣(第一品);然后考虑需要多少资金,应该排除哪方面的困难(第二品);买到以后,自他心里都非常高兴(第三品)。再比如说,天气特别热的时候,我想买一个空调,首先要打听哪个厂的空调质量不错,了知它的功德;然后再看钱包里的钱够不够,算一算应该可以的,有七百八十三元四角五分钱,所以就去买;买完以后,在家里打开一用,很舒服、很快乐,不仅自己欢喜,而且也让众生欢喜——“我家有空调了,你们都来啊……”(这些空调的内容,如果冬天讲,你们不一定有感觉!)同样的道理,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以后,自己欢喜,众生也是非常欢喜的。
然而,只是生起菩提心还不行,以后怎样用正知正念来护持呢?下面从戒律度、安忍度直至智慧度一直讲下去,最后进行回向,这就是本论的全部内容。
一般而言,在藏传佛教中,前三品再加上最后一品,叫做“入行论四品”。这四品的颂词,每个寺院中乃至小僧人以上都要背,如果不能背诵全论,这四品也是必须要背的。尤其是刚开始学大乘佛法的人,你们必须要串习背诵,即使自己的根基不太好,实在没有办法闻思,也要尽量背诵这四品。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已经六七十岁了,考试时还背得非常不错。他们都有这样的兴趣,你们年轻人没必要天天都在吃喝玩乐!
有时候看来,人的素质跟学问也有一定的关系。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一提到大乘佛法的道理,他们就饶有兴趣、津津乐道;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如吃吃喝喝,他们就不愿意浪费时间。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讲一些没有意义的事,他们就眉飞色舞,但若提到重要的问题,就开始打瞌睡,不太愿意听。所以从一个人平时的言行举止上,有时候也能看出他的素质、智慧、品德如何。希望你们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多谈一下、多想一下、多说一下,不是特别重要的事,讲也可以、不讲也可以。平时每次下课的时候,大家都闹哄哄的,你们说的事情重不重要,我也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和语言,有智慧的人是不愿意讲废话的,这是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语言品》中的教言!
〖第三品释终〗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五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