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什麼樣的功德都是得不到的。平時在修行過程中,大家一定要對大乘菩薩的功德有信心、有興趣,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乘修行人對菩提心看得比較重,這確實是一種境界!我們有些人受加持的時候,說“你加持我,要很順利地回到家”、“你加持我,生生世世不要拉肚子”……我覺得這些願望不太好。有些人還是很不錯的:“請加持我對衆生多做事情”、“請加持我的菩提心不要退失”,一看就覺得他可能是大乘種性。有些素不相識的人,表面上看起來穿得很髒,頭發也長得不太好看,但實際上他的心還是很不錯的,從言談舉止上也可以看出他的發心和愛好。總而言之,大家千萬不能忘記相續中的這顆菩提心。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菩提心不僅是斷除二障的對治,它還是攪拌如來正法乳汁所提煉出的精華醍醐。
釋迦牟尼佛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就是菩提心。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講過:“這樣的菩提心已經完全概括了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可以說是有則皆足、無則皆缺的教言,相當于是百病一藥的萬應丹。其他所有積累資糧、淨除業障、觀修本尊、念誦咒語等一切修法,統統是爲了使自相續生起珍寶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如果不依靠菩提心,憑借各自千差萬別的途徑,根本不能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
就像牛奶沒有經過攪拌就不可能提取酥油一樣,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只有通過依止善知識、聞思修行的攪拌,才能得到菩提心的精華。這種菩提心不僅是釋迦佛教法的精華,未來、過去、現在十方叁世諸佛菩薩所成就的妙道,也唯一是依靠菩提心而得到的,它是一切法門中最珍貴、最精華、最好的醍醐。
因此大家千萬不能想,我有時間就去學一學、看一看,不能以這種心態來學《入菩薩行論》等大乘佛法,在你沒有得果之前,學習完全是自己的事,爲自己的事情而跟別人講條件,我覺得這沒有必要。現在的學習氣氛,有些地方是非常不錯的,但有些地方可能是業力現前吧,經常討價還價。總的來看,我覺得藏地寺院的聞思氣氛很不錯,每個寺院基本上有一些法師,引導大家學習大乘的唯識、戒律、五部大論等。而在家人當中,這些理論性的知識並沒有普及,一方面可能是傳統的限製,另一方面,藏地也有一些文盲。所以從總體看來,藏地學習大乘佛法在寺院中比較興盛。
從漢地來看,學習大乘佛法,我感覺在家人還算好一點。很多居士團體禮拜天集中在一起聞思討論,這種現象是比較多的。而有些寺院裏,每天都忙于接待、賣門票等,有些佛學院開設政治、法律、英語等課程,雖然也學一些唯識法門,但真正生起菩提心的教言學得並不多。這一點我並不是誹謗哪個道場,只是覺得漢傳佛教的出家人應該在聞思方面有進一步的加強,不然的話,寺院裏面沒有聞思,佛法依靠誰來弘揚?畢竟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還有很多很多的煩惱,不說別的,單是爲了這個頭發,每天也要花很長時間,所以在家人弘揚大乘佛法恐怕不是特別現實。但漢傳佛教的有些寺院,可能是由于曆來的傳統吧,像藏傳佛教那樣的辯論,把白天晚上的時間都用來聞思和背誦上,這種現象特別少。當然,極少數道場還是有一點,但整體而言,並沒有像藏地的這種風氣。
所以有些高僧大德或者出家僧人,如果稍微有能力的話,不僅應在在家人的團體中弘揚佛教的基礎法門和大乘教義,更重要的是,應在寺院及佛學院中進行推廣。這並不意味著漢傳佛教被哪一個民族或哪一個人所取代,而是對自己的佛教文化提升、弘揚佛法有非常大的利益和貢獻。當然,在推廣大乘佛法的過程中,某些現象跟寺院的水平也有一定的關系。記得有次我在某地傳講《心經》,當時在家人全部自始至終地聽了,有一個寺院的出家人,開始時他們全都來了,到了中間,大和尚聽不懂就回去了,後來其余的僧人也陸續離開,最後只剩下一個小沙彌。這對我來講倒也沒什麼,反正只是一堂課的時間,但個別的地方確實是有這種現象。在有些在家團體中,學習《入菩薩行論》一直沒有間斷過,學的人也越來越多,這種現象非常明顯。但從某些寺院來看,很多情況不太理想。所以希望大家站在公正的中線上看左右,看看現在的佛教到底是誰在弘揚?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如果是出家人的話,依靠哪些高僧大德在弘揚?這方面應該值得深思。
言歸正傳,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門中最珍貴的就是菩提心,前面也講過,“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既然釋迦牟尼佛都覺得菩提心最珍貴、對衆生最有幫助,那我們也應當盡量像阿底峽尊者那樣,以後到哪裏都是“菩提心、菩提心”,依靠這種方式,別人先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後來也逐漸逐漸地知道了。或者像藏地的華智仁波切弘揚《入菩薩行論》一樣,尊者沒有出世前,此論在整個藏地並不太興盛,但自從尊者來到這個人間,《入菩薩行論》在各大寺院開始廣泛弘揚、遍地開花。華智仁波切的祈禱文中也說了,他本人就是寂天菩薩的化身,真的是這樣!
以後在各大寺院或其他團體中,大家能不能把《入菩薩行論》和菩提心作爲弘揚的重點?如果能的話,這確實對衆生有非常大的助益。值得注意的是,大乘佛法的醍醐是菩提心,千萬不要認爲是人民幣!原來法王去香港時,有個僧人開玩笑說:“我們這裏把紅包當作攪拌正教乳汁所出的醍醐。”什麼意思呢?有些上師給信衆們傳法,這相當于攪拌如來的正法乳汁,然後他們得到一些紅包,這就是提煉出來的醍醐。這種做法對佛教有損,是很不合理的。以後我們不管給別人灌頂、傳法、打卦還是做其他事情,如果是爲了人民幣的醍醐,這樣實在不太好,不要攪拌這種如來乳汁!
于諸漂泊客,欲享福樂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勝樂。
流浪在叁有的路途中的衆生都想獲得快樂,而獲得快樂的唯一途徑就是依靠菩提心。有了這顆菩提心,便能滿足世界上一切衆生的心願。
我們若想幫助衆生、饒益衆生,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茫茫世間界中,芸芸衆生都是爲了自己的目標而奔波。根登群佩大師曾說:“沒有眼睛的小螞蟻爲了安樂而忙碌;沒有四肢的蚯蚓也爲了安樂而忙碌……總之,世間所有衆生都是爲了求得安樂而奔波。”確實如此,上至梵天,下至地獄,無可計數的衆生都想獲得自己的快樂,但真正獲得快樂的又有多少呢?有時候我到大城市裏,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來來往往,他們有些人在賺錢,有些人在搞生意,有些人在裝扮自己的身體……乍看起來,這跟螞蟻穴和蜜蜂窩沒什麼差別。他們成天都在爲了自己的快樂而奔波,其實如果生起哪怕一瞬間的菩提心,他們的一切願望就全部解決了。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的高僧大德住在山上寂靜的地方,爲了衆生而修菩提心,他們的生活、資具非常簡單,但內心的快樂卻無法言喻。而現在世間上的人,上至國家主席,下至乞丐,真正快樂的人是很少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缺少菩提心。倘若有了菩提心,心裏就會很快樂、很開心,生活也會過得很美好。所以我們若要自己開開心心、快快樂樂,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各種方式傳播菩提心的精神,以此幫助家人、幫助社會、幫助其他衆生,這對衆生是最有利益的。
我們始終都要把菩提心當作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只有知道了它的可貴,才會對它非常珍惜。倘若對它沒有興趣,就像在餓狗面前放青草一樣,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希望大家應該重視大乘修法,不要像膽病患者見到油膩食物一樣,一說到“利益衆生”,就一點精神都提不起來。前幾天我們要做一點弘法利生的事情,問你們願不願意報名?有些道友非常積極,雖然後來沒被錄取,但他的行爲說明他真的具有菩提心;有些人平時嘴巴上很會說,行爲也比較如法,但遇到利益衆生的事情,他從來都是不聞不問,甚至要從這種行列中急忙退下來。這種人幫助衆生沒什麼興趣,一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就勇往直前,別人一看就知道他的種性——“哦,這就是獨覺道的人!”
作爲大乘修行人,如果遇到自己的利益,少爭取一點是可以的。對于幫助衆生的事情,不管是什麼行列、什麼項目,大家還是應該主動地參加,這對培養我們的菩提心有非常大的利益。當然,大家現在是初學階段,相續中的利他心不可能馬上達到一地菩薩的境界,畢竟佛菩薩的境界是多生累劫積累而來的。但我們即生應該有個最好的開端,在死亡來臨之前,不管是白天也好、晚上也好,要經常反複思維:菩提心是我的家産中最珍貴的東西,其他的東西丟了也沒關系,但這顆心一定要保護好,千萬不能讓失毀正知正念的小賊偷走了。如果始終都有這樣的念頭,我們的修行必定會有所長進的。
以上講了令自己生起歡喜心。不知道你們生起歡喜心了沒有,我感覺還算是不錯的,雖然自相續中什麼都沒有,但能對你們講這些道理,我覺得還是很有福報的。就像聾子唱歌一樣,雖然他自己聽不到,但若能讓別人有一種歡喜心,也就心滿意足了。你們如果能對菩提心真正生起興趣,感到它非常的可貴,這就是我宣講本品的目的所在!
辛二、令他歡喜:
今于怙主前,筵衆爲上賓,
宴飨成佛樂,普願皆歡喜。
在菩提心生起的今天,我于十方諸佛、金剛上師、住地菩薩前,迎請他們作爲見證,宴請地獄、餓鬼、旁生、人間等一切衆生作爲貴賓。當然,請客人一定要給他吃好、招待好,否則,他不滿意的話,下一次就不理你了。那麼我請這些衆生要給他們什麼呢?就是究竟正等覺佛陀的無上安樂,以及暫時的人天福報和利益功德,願所有的人非人等衆生皆大歡喜。
法王如意寶也講過,如果一個人相續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那他始終都會想把自己所擁有的財産、善根、身體等全部布施給衆生,這樣一來,人天等一切有情都會生起極大的歡喜心。因爲世界中有了一個菩薩,就會增添一分美好,人和非人自然而然也會消失他們的嗔恨心。有些大德們的教言中說:假如一個人生起了菩提心,衆生哪怕聽到他的聲音、看到他的樣子,享受到他的任意一分,也會獲得無上善根,播下解脫的種子。
在這個世間中,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非常難得,如果有的話,衆生見到他、接觸他、憶念他、觀想他,不管結上什麼樣的緣,都能直接或間接趨入菩提正道。我們在座的人,身份方面沒什麼差別,地位方面也沒什麼差別,如果你們堪爲大乘法器,相續中有一顆菩提心,那不管別人怎麼歧視你、欺負你,實際上你也是衆生的怙主。
因此,我們在所有的衆生面前可以這樣說:你們應該生起歡喜心,我現在已經成爲菩薩了,不要傷心,應該快樂起來,我一定會救度你們的,到了一定時候,我將把佛菩薩的無上安樂賜予你們,使你們離苦得樂,不在輪回中受苦。這些內容我們每天都在念,只不過有些人沒有注意罷了。若能經常這樣發願,邪魔外道、妖精附體等就會消除怒氣和嗔恨心,逐漸逐漸願意幫助修行人和其他衆生。所以,世間上現在最缺少的就是菩薩,自私自利心強的人多得不得了,到哪兒去都是這種衆生。但如果真正有了具菩提心的大德,整個世界就會變得非常快樂。因此,平時串習菩提心是最重要的,無論修行、參禅還是做任何事情,我們均應當以菩提心來攝持。
按照華智仁波切的教言,以上叁品講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講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講了菩提心的前行——積累資糧和斷除罪障,第叁品是受持菩提心。打個比方說,譬如我們要買一樣東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對此産生真實的興趣(第一品);然後考慮需要多少資金,應該排除哪方面的困難(第二品);買到以後,自他心裏都非常高興(第叁品)。再比如說,天氣特別熱的時候,我想買一個空調,首先要打聽哪個廠的空調質量不錯,了知它的功德;然後再看錢包裏的錢夠不夠,算一算應該可以的,有七百八十叁元四角五分錢,所以就去買;買完以後,在家裏打開一用,很舒服、很快樂,不僅自己歡喜,而且也讓衆生歡喜——“我家有空調了,你們都來啊……”(這些空調的內容,如果冬天講,你們不一定有感覺!)同樣的道理,菩提心在相續中生起以後,自己歡喜,衆生也是非常歡喜的。
然而,只是生起菩提心還不行,以後怎樣用正知正念來護持呢?下面從戒律度、安忍度直至智慧度一直講下去,最後進行回向,這就是本論的全部內容。
一般而言,在藏傳佛教中,前叁品再加上最後一品,叫做“入行論四品”。這四品的頌詞,每個寺院中乃至小僧人以上都要背,如果不能背誦全論,這四品也是必須要背的。尤其是剛開始學大乘佛法的人,你們必須要串習背誦,即使自己的根基不太好,實在沒有辦法聞思,也要盡量背誦這四品。我們這裏有些道友,已經六七十歲了,考試時還背得非常不錯。他們都有這樣的興趣,你們年輕人沒必要天天都在吃喝玩樂!
有時候看來,人的素質跟學問也有一定的關系。那些真正有學問的人,一提到大乘佛法的道理,他們就饒有興趣、津津樂道;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如吃吃喝喝,他們就不願意浪費時間。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講一些沒有意義的事,他們就眉飛色舞,但若提到重要的問題,就開始打瞌睡,不太願意聽。所以從一個人平時的言行舉止上,有時候也能看出他的素質、智慧、品德如何。希望你們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多談一下、多想一下、多說一下,不是特別重要的事,講也可以、不講也可以。平時每次下課的時候,大家都鬧哄哄的,你們說的事情重不重要,我也不太清楚。但不管怎麼樣,希望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心和語言,有智慧的人是不願意講廢話的,這是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語言品》中的教言!
〖第叁品釋終〗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叁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