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二十七節課

  第二十七節課

  子叁(現行對治力)分叁:一、理當精進對治;二、迅速精進;叁、如何精進。

  醜一(理當精進對治)分二:一、以患者之喻說明;二、以險處之喻說明。

  寅一、以患者之喻說明:

  若懼尋常疾,尚需遵醫囑,

  何況貪等患,百罪恒纏身。

  此頌用病人罹患重病後必須謹遵醫囑的比喻,來說明我們修行人必須聽從上師和佛陀的教言精進修持。

  世間上的人非常害怕疾病,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感冒,得病以後也會立即找醫生治療,按照醫生的吩咐吃藥、打針,戒除不良的飲食和行爲。否則只是自己看說明書,不聽醫生的囑咐而隨便服用一些藥物,能不能起到效果也不好說。

  同樣的道理,我們凡夫無始以來沈溺于輪回的泥坑中,相續中充斥著貪心、嗔心、癡心、傲慢、嫉妒等成千上萬的煩惱病,這些病與普通的病不同,普通的病最多只得幾個月、幾年,病得也不是特別厲害,大多數都可以通過醫術來治療。即使是非常可怕的病,如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癌症等,充其量只是奪去你一次的生命,而不會生生世世都害你,這輩子得癌症,下輩子也不一定得癌症。但所謂的煩惱病,無始以來一直在輪回中折磨著我們,將自己害得特別慘,這輩子有貪心,上輩子也有貪心,上上輩子還有貪心……這些病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在害我們,如果沒有以佛法來治療,它一定會永無止境地繼續下去,將我們不斷投入到輪回的火坑中。

  既然我們平時有一點小病,都要馬上到醫院看醫生,那無始以來罹患了這麼嚴重的煩惱病,爲什麼不依靠大醫王佛陀的教言來對症下藥呢?因此,佛陀在《華嚴經》中教誡我們:“善男子,汝當于己起病人想,法起藥想,于善知識起醫王想,殷重修持起醫病想。”

  那麼,這樣的煩惱痼疾能否依靠自學來治愈呢?恐怕相當困難。因爲佛法高深莫測,凡夫人再怎麼聰明、再怎麼有智慧,也難以真正通曉它的甚深意義,佛在經中言:“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如果沒有善知識的講解,縱然你的世間學問再高,也很難通達佛教的深奧之義。現在很多人不願意聽上師講法,認爲自己很有智慧,自學成才應該不成問題。但這恐怕有點不現實,爲什麼呢?從曆代大德的傳記中也可以看出,如果自學就能通達佛法的教義,這些大德們千辛萬苦地尋找上師,並在依止的過程中承受種種苦行,這應該也是多此一舉了!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若想真正有所收獲,必須認認真真地依止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你再有智慧也無法通達佛法的奧義。

  當然,所謂的依止,並不是求一點加持、得一個灌頂、拜一拜上師就完事了,如果不聽聞佛法,想治療相續中的煩惱痼疾非常困難。現在有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經常今天來個活佛,明天來個上師,給大家灌頂、作火供,有這個加持、那個加持。當然,我並不是反對這些行爲,只要對衆生真正有利,佛法的方便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不是只有講經說法才能利益衆生,而別的途徑都不合理。但不管用什麼方法,最好是讓佛法深入內心,佛陀曾說:“我爲你們宣講解脫妙法,但能不能解脫依賴于你自己。”可見,佛陀當時度化衆生的手段也不是主要依靠神變,或者天天給大家灌頂,而是將自己親證的境界告訴衆生,讓他們依靠這些教言如理修持,最終才能獲得解脫。

  因此,佛陀真正度化衆生的方法,就是講經說法。作爲大乘修行人,若把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不太合理,關鍵是要穩重地依止一位善知識,首先聞思佛教的道理,然後如理如法地修持,依靠這種學修兼備,相續中的煩惱才能斷除。

  正如昨天所說,有些人剛開始學佛時,認爲修行和成就很簡單,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簡單,但你們也不要灰心失望。自古以來,那麼多的高僧大德依靠佛陀的教言修持,已經獲得了圓滿的成就,這些現象不管在藏傳還是漢傳佛教多得不可計數,所以大家應該對修行有信心。當然,稍微懂一點佛法時,也不能有傲慢心,不能有滿足之感。《薩迦格言》中說,有智慧的人就像大海彙集再多的江河也不滿足一樣,智者對教言特別有興趣,不斷地求法,認真地學習,永遠也沒有滿足的時候。與此相反,沒有智慧的人往往得少爲足,聽一兩堂課就覺得可以了,這即是愚者與智者的差別。

  有時候自己認爲學得很好,實際上也是不一定的。《四十二章經》中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千萬不要相信你的分別念,它沒有任何可信賴之處。有些凡夫人認爲自己成就了、修行非常了不起,以後不用看書、聽課、念經了,但真正遇到對境或煩惱現前時,到底有沒有對治的能力?假如沒有的話,說明你的境界還不是很高,最好不要有傲慢心,否則就像古大德所講的:“傲慢的山頂上,留不住功德的泉水。”

  所以,大家在修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正知正念來觀察自己,依靠佛法來進行修持,這樣久而久之,自己本有的斷證功德才會現前的。

  在依止善知識方面,有些大城市裏的人可能由于沒有經驗,好像有點摸不著頭腦,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一點見解也沒有,若是這樣的話,那就真是盲人騎瞎馬,根本不可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了。因此,大家首先要認真觀察所學知識的基本意義,然後運用到自相續中,否則口頭上說得再漂亮,實際上也是沒有用的。以前佛陀身邊有個善星比丘,他當佛陀的侍者已經有二十年了,獲得了一禅的境界,並能將叁藏十二部倒背如流,但後來的結果呢?轉生到舍衛城的一個糞坑中成爲具足諸多醜相的餓鬼 。像佛陀那樣的善知識,整個世界也找不到第二個,但如果自己相續中蔓延邪見,佛陀也是無法度化的。所以,精通佛法若成了紙上談兵,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我們在自己的上師面前,哪怕只聽過四句法,也應該有恭敬之心,否則的話,上師相續中的功德是根本得不到的。希望在座的法師、輔導員,大家應該互相恭敬,不管你們有什麼樣的智慧,尊重別人是很重要的,只有這樣,相續中才能得到法的利益,做什麼事情才會很方便的。

  一惑若能毀,贍部一切人,

  療惑諸藥方,遍尋若不得。

  醫王一切智,拔苦諸聖教,

  知已若不行,癡極應呵責。

  即便相續中有一種煩惱,也足以毀壞南贍部洲的一切人,而治療這些煩惱病的良藥,除了佛法以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叁界導師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名副其實的大醫王,只有在他的教言中,才有脫離痛苦的靈丹妙藥,如果明明知道這一點卻不依教奉行,顯然是愚昧至極,應該被所有的高僧大德及智者們所呵責。

  爲什麼說“一惑能毀贍部一切人”呢?一惑是指貪心、嗔心等任何一種煩惱,如果有了這種煩惱,比如對菩薩等殊勝對境生嗔恨心,一個人生起就會毀壞一個人,兩個人生起就會毀壞兩個人,南贍部洲的人都生起這種煩惱,就會毀壞整個南贍部洲的人。可見煩惱的力量相當強大,世間上任何一種疾病也沒有這麼可怕。現在的人特別害怕禽流感,醫學家認爲,如果禽流感蔓延,四分之一的人類都會死亡,但煩惱疾病與此相比,殺傷力則更爲強大,它不僅能摧毀這個人今生的戒律、道心,乃至生生世世的安樂都會被徹底毀壞的。

  既然煩惱對衆生的危害如此之大,認清了這點以後,我們一定要尋找妙藥來治療這種疾病。古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中國古代有孔孟之道、老莊之說,以及各種人文道德、方法論;古西藏有苯波教等的學說理論……雖然人們絞盡腦汁地想盡辦法,但都沒能成功地治愈內心的煩惱病。唯有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現證了無上圓滿正等覺之後,應衆生不同的根基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完全能治療衆生心裏的疾病,依靠這一殊勝聖道,無數衆生才得以趨向解脫的彼岸,這是曆史可以證明的。

  當然,這並不是我們自賣自誇,吹噓釋迦牟尼佛是如何的偉大,通過對比就可以知道,從古到今,人類曆史上有這麼多的學者與智者,他們的理論根本沒有揭示萬法的真相,而只有釋迦牟尼佛才真正宣說了解脫的正道,所以作爲佛教徒,我們不應該只是口頭上贊歎佛陀,而應發自內心地對佛陀充滿信心。

  就我本人而言,對佛陀的感恩心、恭敬心始終都是油然而生的。不僅是這一輩子,我想以前可能發過願生生世世都不退轉這種信心。雖然我不是非常聰明,但從小到現在一直在佛法的海洋裏汲取營養,對世間上哪個學問好、哪個學問不好,稍微有一定的取舍智慧,在這個過程中,我唯一發現佛陀的正道是最了不起的。每當看到印度的大德們贊歎佛陀的功德,自己的心中不禁感慨,在這樣難得的人生中,我能遇到如此殊勝的佛陀教言,確實非常榮幸、非常高興,這並不是口頭上的人雲亦雲,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贊歎。大家對佛陀的恭敬心也應當如此,不是別人說佛陀很好,自己就隨波逐流,而是通過詳細的觀察、認真的修學,自相續中的煩惱減少了,才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其中的意義。

  雖然我自己的煩惱也特別深重,修行的時候覺得特別慚愧,回向時經常不知道回向什麼,在半小時或一個小時中都是胡思亂想,什麼功德也沒有,不該想的全部想完了,該觀想的什麼都想不起來。但這只是我個人的修行跟不上、業力深重而已,佛陀的教言與竅訣是千真萬確的,沒有絲毫疑問,只要我精進地忏悔、精進地修學,總有一天會成功的,我對自己還是有一定的信心。

  世界上像佛陀那樣的大醫王是找不到的,爲什麼這麼說呢?翻開曆史就可以看到,印度的耆婆醫師、漢地《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以及藏地的雲登貢布,都曾被人們稱爲“醫王”,但他們只能治衆生身體上的病。而佛陀不僅能治身體上的病,心裏的疾病也能完全治愈。關于佛陀能治身體上的疾病,以前也有個公案:佛陀在世時,耆婆醫師自認爲醫術特別高明,有一次對佛陀說:“醫治衆生內心的疾病,您的教法甘露是舉世無雙,但治療衆生身體的疾病,我耆婆應該是世間第一。”佛陀爲了摧毀他的傲…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二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