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二十四節課

  第二十四節課

  現在正在宣講七支供中的忏悔支。其中的“思維疾速死亡而生起皈依之心”分爲略說和廣說,略說已經講完了,廣說中講了死亡來臨的時候,不管是怨恨的敵人還是自己的親友都不複存在,但以前爲他們所造的惡業,一定要由自己來感受。

  下面用比喻說明,人最終死亡的時候一切的一切均不存在,故爲了短暫的人生,我們不應該造下各種惡業,否則是非常不值得的。因爲我們不管怎麼樣都可以活下去,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活得很痛苦,這是由每個人的業力所支配的,假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造惡業,對自己的今生來世都不利。所以,人既然活著,就要懂得活著的價值。

  人生如夢幻,無論何事物,

  受已成念境,往事不複見。

  有些人認爲:如果爲了親朋好友的快樂而造業,他們以後會跟隨我的,所以有實在的意義。

  其實這也是一種妄想,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人生跟夢境沒什麼差別,世間上的詩人、歌星經常說“人生一場夢”,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生活無有任何實質,正在享受的時候,雖然有對境、有自己,但過了一段時間,一切都會不存在的。不管你曾經享受快樂也好,感受痛苦也罷,這些事情經曆過就消逝了。雖然每個人都有天真懵懂的童年、爛漫頑皮的少年、朝氣蓬勃的青年,慢慢步入白發蒼蒼的老年,但回過頭來看一生,不管當年自己是如何的興盛快樂,或者感受過怎樣的衰敗痛苦,就像昨天的夢一樣,只能成爲回憶的對境了。麥彭仁波切經常在教言中說,人生猶如夢幻泡影,所以我們對今生的親朋好友不要特別執著,一旦他們感受痛苦,或者自己感受痛苦,應該認識到這是一場夢,沒有什麼可耽執的。然而,現在的人根本不懂這一點,他們一遇到生活中的麻煩、工作上的不順,心裏就痛苦得不得了,把每件事都當作是真實的,由于不了知虛幻不實的真理,以致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上師如意寶講這一頌時說,他16歲在洛若寺聞思修行,當時每個道友的生命力都非常旺盛、性格開朗,但現在看來,只有邬金丹增喇嘛還沒有圓寂,除了他們倆以外,以前的人都紛紛離開了人世。上師接著說:“如果當時我爲了自己的家庭或生活而造惡業,這個惡業肯定會跟隨著我,現在的一切就不會存在了。”以前頂果欽哲仁波切在尼泊爾的一個寺院中宣講佛法時也說過:“我現在78歲了,在我的記憶中,許多人的滄桑經曆可以一幕幕地呈現:跟我同年的人離開了,比我年輕的人很多也離開了,當年的老年人都離開了這個世間;與此同時,世界上的很多國家由于戰爭、瘟疫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高高在上的人垮下來了,低微卑劣的人爬上去了……現在一看,人生不過是一場夢而已。”從這些將一生奉獻給佛教的高僧大德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對人生的觀念是什麼樣的?我們對人生又是什麼樣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楚。

  現在學習《入菩薩行論》,在座大多數人用得時間可能比較多,但一些城市裏的人雖然可以說正在學,這一點確實值得高興,但學習的時間還不夠。他們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學佛的時間是相當短的,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所學的佛法能不能用上也很難說。我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在理論上通達,而且應該將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當作一面鏡子來反觀自己、衡量自己,看看自己對未來的打算以及今後的修行目標是什麼樣的。現在我們正在講忏悔,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在如夢幻一般的人生中,我們如果爲了親人或怨敵造作惡業,這種行爲是非常愚癡的。然而,現在有多少人能了知這一點?看看身邊的人,幾乎每個人都在爲了家庭、爲了工作而整天奮鬥,樂此不疲,很多人雖然都會唱“一場人生一場夢”,但實際上有幾個能通達它的意義?他們一邊這樣唱,一邊爲了生活、家庭而大肆造業,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既然人生是一場夢,我們就應該在上師叁寶前發誓:不再爲了這場夢而造惡業,盡管惡業的本體是空性的,但我沒有解脫輪回之前,一定會感受這種痛苦的,所以,現在的生活快樂也好,痛苦也罷,這些根本沒必要在乎。

  有時候從我的一生來對照,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很小的時候,我連穿的鞋子都沒有,成天光著腳在山上放牦牛,到了秋天、冬天,在雪地裏的滋味特別不好受,吃的不好,穿的也是破破爛爛的;後來依靠上師的加持,我在國內外也享受過一些所謂世間的快樂,但現在看來,這些只不過是過眼雲煙。剛才我下來的時候,可能遲到了幾分鍾,因爲前兩天有個國外的朋友回來,帶了一些法王如意寶在美國、加拿大傳法的光盤(當時我們的攝像機質量比較差,他們中心拍得比較好一點),剛才我看了一下,覺得以前所享受過的恍如隔世,現在看來有種模模糊糊的感覺,只剩下一個回憶的對境了,甚至有些好像根本沒有經曆過,今天看到畫面時才想起來“哦,是有這麼一回事”。

  在座的人可能也是這樣,有些經曆很快樂,有些經曆很痛苦,但不管怎麼樣,過去的就像一場夢,這些感受對現在都是無利無害的,但如果你曾經造過惡業,必定是會感受痛苦的。爲什麼呢?雖然一切都是幻化,一切都是夢境,但你所造的惡業會讓你來世繼續做惡夢,這種夢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它還是非常漫長而難忍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依靠金剛薩埵來誠心誠意地忏悔,放下對現世生活的執著,這沒有多大的意義!

  複次于此生,親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報,點滴候在前。

  在輪回的漫長生涯中,不要說流轉的生生世世,就是短暫的今生中也可以看出,親朋好友、冤家對頭大多數都已離開了人間,有些即使沒有離開,也紛紛離開自己到別的地方去了,然而以前爲了這些人所造的惡業,全部絲毫不爽地在前方等候著我。

  有些人爲了家人所造的惡業非常可怕,比如有些母親爲了孩子的身體好,經常殺生給他燒魚、炖肉,用很多生命來維持他的生活,待孩子長大後,他可能會離開你,但你爲他所造的惡業卻與你永不分離;有些人爲了父母或其他長輩,也經常造這樣的惡業,他們在臨死時,財産、地位、名聲,什麼都帶不走,這些業卻緊緊跟隨。世間上就算再富的人,不管他有多少錢、多少輛轎車,身上的裝飾多麼價值連城,死時一樣都帶不走,最寶貴的身體也必須要舍棄。什麼可以帶走呢?唯有業力跟自己形影不離。《教王經》中說:國王離開人世的時候,諸眷屬受用都帶不去,只有一生中所造的黑業、白業,像影子一樣跟隨自己。

  所以,大家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因果,否則,無論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呆在佛教團體中都有點不太適合。因爲佛教對業和果之間的關系分析得非常清楚,這個道理是無懈可擊的,任何智者也無法反駁,因此,我們對因果不要有懷疑,一定要相信,相信之後要謹慎取舍,盡量不要造惡業,一旦造了就馬上在叁寶面前發露忏悔,經常憶念自己造的這些惡業是不合理的。不然的話,無論你爲家庭也好,爲國家也好,爲任何一個衆生所造的惡業一定會在前面等著你。

  你們每個人應該想想:以前有沒有爲自己殺過衆生?有沒有爲他人殺過衆生?如果有的話,這個惡業在你臨死時一定會等著你的,沒有任何退路!你小時候吃過多少衆生、殺過多少衆生,這些惡業如果沒有忏淨,必定要用你最寶貴的生命來償還,這是絕不會錯亂的。看到《入行論》講得這麼可怕,我們應該有一種誓言:有生之年絕不造惡業,尤其是殺害衆生、故意誹謗叁寶、毀謗佛友等等。當然,有時候說一些绮語,無意中踩死小蟲,這些不要說凡夫人,就連大阿羅漢也是難免的,但是故意造業,尤其殺害衆生是最可怕的,我們千萬不能造這些罪業。

  每個人死的時候,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有些人前世造了很多惡業,今生也造了很多惡業,臨終的時候,這些惡業的果報一定在前面等著他;有些人雖然業力很深重,但今生中好好忏悔了,大多數的罪業已經清淨,臨終時便可以自由自在地往生清淨刹土。人生是很短暫的,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我們每個人應該對自己的未來作個考慮:我死的時候會怎麼樣?即生中造過什麼業,現在忏悔的怎麼樣了?爲了以後能有一點把握,我還是應該精進地忏悔。但也有些人想:無所謂吧,我還是繼續造我的惡業!這種人實在太愚癡了,我們也沒有辦法,即使佛陀在世,也有許多愚癡的惡人,這是誰也沒辦法救護的。

  叁、攝義:

  既然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們爲什麼還要造惡業呢?因爲他們不了知壽命是如此短暫,以致受煩惱的牽製依靠身語意造了許多惡業。

  因吾不甚解:命終如是驟,

  故起貪嗔癡,造作諸惡業。

  我們由于爲無明愚癡所蓋,對人生的真理不太了解,沒有深刻意識到死亡是如此的突然,而生命又是如此的短暫,雖然口頭上說“萬法皆無常”、“一切都是有爲法”,並試圖以這些道理來說服自己和他人,但實際上,內心並沒有很好地去籌劃未來的事情,嘴裏說著“人生非常非常暫短”,內心卻想著“我還有很長很長的時間”。

  同時還以貪嗔癡造下了無數的惡業,對親朋好友經常生貪心,對冤家債主生嗔恨心,在取舍因果方面以癡心造作了各種各樣的惡業,這類現象是相當多的。這裏的造業,主要是從心上安立的,而不是從行爲上安立的,行爲上的惡業,並不是那麼嚴重,正如龍猛菩薩所說:“貪嗔癡及彼,所攝業不善,無貪嗔癡等,所生業皆善。”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也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意思就是說,判斷業力的大小,不在于外表的形象,而在于內心的善惡。平時不管你的行爲怎麼樣,如果起了貪心、嗔心、癡心,都是有過失的;假如你的心很善,就算行爲不太如法,也不會變成惡業。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首先應該看自己的發心清不清淨,如果心很清淨,行爲上縱然不太如法,過失也不大;如果心不清淨,即使你說自己是修密宗的、修禅宗的,怎麼樣假裝也沒…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二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