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調就突然死了。我們的生命猶如被風吹動的水泡或風中的殘燭一樣很容易破滅,死亡什麼時候來臨,誰也不可能確定,也許我們正說話的時候就死了,也許長期臥床不起就死了,大多數人都是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死去的,假如現在還不趕緊忏悔,總認爲退休以後再忏悔、兒女結婚後再修行,這樣一直推推推,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啊?無常非常恐怖,所以大家要有一種緊迫感,“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因緣品》中也是這樣教誡的。我們在座的人,明年的現在還會不會在人間,這是很難確定的,所謂的死亡,它是突然來臨的,前段時間印尼發生大地震,在淩晨五點鍾的時候,人們正沈浸在美夢之中,突如其來的災難,令五千多人很快就離開了人間。
有些病人想:我這個病人會死的,沒有病的人可能不會死。但藏族有句俗話:“一個病人的眼裏,會死一百個沒有病的人。”也就是說,病人雖然長期臥床不起,但一直卻死不了,在他眼裏,很多健康的人反而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突然死去。可見,我們的生命特別脆弱,不管坐車也好,睡覺也好,死亡的因緣隨時都會出現。前兩天色達有個道班工人在修路的時候,准備將土倒在河裏面,但不知道什麼因緣,他自己也掉到河裏去了,最後在河邊找到了他的屍體。因此,我們前一刹那活在人間,後一刹那可能就變成中陰身了。
作爲一個修行人,千萬不要推遲忏悔的時間,不要認爲“我明年再修、明年再忏悔”,或者“我老了以後再忏悔,現在應該好好地工作”,這不是修行人的做法,我們一定要馬上修、馬上忏悔,不要再拖了,再拖的話,你的修行是不會成功的!
因吾不了知,死時舍一切,
故爲親與仇,造種種罪業。
因爲無明愚癡所蔽,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如此脆弱,死時必須要舍棄親友受用、萬貫家財、名聲地位等一切的一切,所以爲了親人與仇敵,無端造作了種種罪業。
即使擁有十萬眷屬的高僧大德,在臨死時也不可能帶走一個弟子,就像在酥油中抽出一根毛一樣,每個人死時只有孤獨一人,除此之外,一個同伴也沒有。現在的人真是非常可憐、非常愚癡,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活多少年,整天爲了生活、地位、名聲而奔波忙碌,回過頭來,這些到底能帶來什麼?有些人拼命地賺錢,有些人不擇手段地獲取地位,現在真是一個瘋狂的世界,人們根本不知道生存的意義,不知道離開人間時唯有善法才對自己有利,從而爲這些沒有用的東西造了無數罪業,死後將會感受怎樣的果報,這方面從來沒有考慮過。所以,我們學佛真是非常榮幸,有機會了知這些真相,但不信佛的人大多對此一無所知,他們總認爲自己的見解十分正確,看到學佛的人就認爲他們的精神有問題。當然,佛教的道理他們可以不承認,但應該值得去觀察,假如能找到充足的理由,對佛法大加破斥也可以,但如果找不到的話,那爲什麼不願意接受、不願意承認呢?
人們從不觀察自己死的時候會舍棄一切,所以在現世當中爲了保護親友、消滅怨敵,經常大發嫉妒心、嗔心、貪心,造下了無數的罪業。尤其是爲了親友生起強烈的嫉妒心,這種罪業相當可怕,假如沒有及時忏悔,很可能會轉生在旁生當中。“梁皇忏”的來源就是這樣:梁武帝的郗皇後經常對六宮嫔妃心生嫉妒(另有說法是:梁武帝初爲雍州刺史時,原配郗夫人妒忌側室,動心發口有如毒蛇,30歲時忽然夭亡,後被梁武帝追崇爲皇後),她死後梁武帝非常傷心。有天晚上房頂上出現一條醜陋的蟒蛇,它以人語對梁武帝說:“我生前嫉妒成性,故現在轉生爲這樣的旁生,感受極大的痛苦,你能不能想辦法幫我脫離這樣的惡趣?”說罷就不見了。梁武帝遂召集寶志禅師爲主的高僧大德,製忏悔文十卷,請僧衆禮忏。法會方畢,有一位天人出現在梁武帝面前,謝道:“我現在已脫離了惡趣之身,轉生于天界,此次前來答謝。”可見,這部忏悔文的加持力很大,如今在漢地流傳非常廣,受到人們的極大重視。
還有一個公案:魏朝有個人叫杜昌,他妻子的嫉妒心相當大。有一次,某個丫環給杜昌梳頭,他妻子見後醋意大發,殘忍地把這個丫環的手指斬斷了,過了幾天,她的手指就被狐狸咬斷了,感受了極其難忍的痛苦。再過一段時間,杜昌喜歡聽另一個丫環唱歌,他妻子又命人割下那個丫環的舌頭,後來她自己的舌頭糜爛,痛不欲生。最後她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特意迎請一些禅師誦經,自己也忏悔了七天七夜。七天七夜過後,有一次禅師在給她念忏悔文的時候,從她口中出現了兩條毒蛇,見此情景,禅師加快了念咒的速度,兩條蛇完全出來,然後掉在地上就不見了。從此以後,她的舌頭便恢複正常了。
所以,爲了自己的親友,衆生所造的惡業是相當可怕的,對于怨恨的敵人,以嗔心等造的業就更不用說了。實際上,我們在臨死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生前爲他們徒造惡業,必定會對自己的解脫大有障礙,爲什麼還不趕快忏悔呢?
二、廣說:
仇敵化虛無,諸親亦煙滅,
吾身必死亡,一切終歸無。
不管是怨恨的敵人還是親戚朋友,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在死亡來臨時,都會化爲空無。所以,活著的時候,我們不應爲了這些而造下各種各樣的惡業。
世間人爲了保護親人、消滅仇敵,一生中造了相當多的惡業,這些親怨若按照佛教的觀點來觀察,就會發現一切都是無常的:所謂的怨敵,到了一定時候,有些已經離開了人間,有些與你冰釋前嫌、化敵爲友;所謂的親朋好友,暫時雖與你關系密切、形影不離,但到了一定時候,也不見得對你如是的親熱,而且他們遲早也會離開人間,最終全部灰飛煙滅。
雖然你生前對身體相當的執著,但到了一定時候,我們一定會死亡的,那時又有什麼可值得生貪、生嗔的呢?不管聲名顯赫還是地位超群,在死的時候,屍體一天就處理完了,幾小時辦完後事,從此就什麼都沒有了。如同世間上的某些歌星、名人,死後屍體馬上處理掉,兩叁天內新聞媒體以頭版頭條來爆炸性地報導一下,之後就再也沒有消息了。人死以後就是這樣,但生前所造的惡業一定是形影跟隨,所以我們現在活著的時候,必須要將自己的罪業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忏悔,同時,不再爲了親怨而繼續造惡業,否則,果報定由自己來受,任何人都是代替不了的。
《入行論》的內容確實非常豐富,壽命無常、人身難得、輪回痛苦、因果不虛,這些佛教中的基本道理沒有一個不講的。假如你們學得好,不管是大乘的基礎,還是小乘的基礎,一定都會打好的。反之,如果沒有通達《入行論》,很多人的佛教基礎恐怕不見得十分紮實。藏傳佛教中經常有種說法:一個人出家後,首先要看《大圓滿前行》和《入菩薩行論》。爲什麼要這樣呢?因爲這裏面的內容非常豐富,若能把這些全部搞清楚,以後自己應該是個非常好的修行人。
這次的機會非常難得,希望你們好好珍惜,這並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一定要在實際行動中將每一個道理反複觀察,真正運用起來。現在世間上的人非常可憐,他們竭盡全力對外面形形色色的事物進行觀察、討論、研究,往往忽略了內在的自我、生死問題、發心問題,這是非常遺憾的!作爲學習大乘佛法的人,我們雖然也要觀察外界的社會情況,了解世間上的各種學問,但最關鍵的一點要知道:我們的生命非常短暫,自己應該有所准備,如果明天就死的話,自相續中的罪業清淨了沒有?好好忏悔了沒有?大圓滿和大手印等方面下過功夫沒有?菩提心和出離心生起了沒有?現在有些法師在講經的時候,只是稍微提一下出離心、菩提心,但實際上怎麼修、怎麼做,很少有人真正涉及,這是不太好的,如果只是口頭上說說,可能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二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