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如意寶說,就是投靠依止的意思。就像一個人從一個部落投靠另一個部落,他會在首領面前發誓:“從今後我的一切交付予你,全部由你來支配安排。”如果他口裏這樣說,心裏也這樣想的話,那他以後就是這個部落的人了。同樣,皈依就是我以前沒發過這樣的誓言,但現在要在佛陀面前發誓“從此以後我是你的眷屬”,這種誓言就是皈依佛;發誓生生世世修持佛陀的甘露妙法,這就是皈依法;發誓從此以後以大小乘的僧衆爲助伴,這就是皈依僧。
將僧衆作爲伴侶:在修持正法或弘揚佛法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孤獨一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依靠僧衆的幫助。就像我們要去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沒有伴侶不一定能成功,只有依靠可靠的伴侶,才會順利抵達目的地。因此,乃至獲得佛果之前,我們一定要將金剛道友、同行道友、大小乘僧衆作爲依護,這就是所謂的皈依僧。
皈依與不皈依有什麼差別呢?從功德、意識、心裏約束等各方面來講,皈依與不皈依是完全不同的。皈依以後念誦咒語、行持善法的功德相當大,而且也能與日俱增;沒有皈依的話,即使也在行持善法,但功德並不是那麼大。因此,對于修行人而言,皈依的功德非常大,我們一定要皈依。
有些人說:“我心地善良、不害叁寶就可以了,這就是皈依,那些儀式完全是多余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以前上師如意寶曾再叁講過,所謂的皈依儀式,就是修行人在叁寶和上師面前發下誓言: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舍棄叁寶。大乘行人則應該想:我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舍棄叁寶。世間上當總統還是做其他的事,也需要在自己的對境面前發誓,這種儀式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也應該在叁寶面前發誓,有了這種誓言以後,自相續中才有了皈依的戒體。
不知道在座各位相續中的皈依戒是世間的還是出世間的,如果是出世間的,到底是小乘的還是大乘的,這方面不太清楚。但不管怎麼樣,從今天開始,大家的心一定要調整過來,要想:我皈依佛陀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不是爲了逃避現實、災難、痛苦。即使你們有些人剛開始有這種情況,因爲感情、挫折等暫時皈依,這也是趨入佛道的一種方便。但從現在開始,你要當佛教徒的話,就要當最好的佛教徒,而不是形象上的佛教徒,所以,大家一定要發大乘皈依的心。
以前沒有受過皈依的人,今天可以一起受;受過但當時沒有好好作意的,我們今天重新受一次。不管是在座的道友,還是網絡、電視等面前的道友,叁寶的加持都是一樣的,你們心裏觀想乃至菩提果之間要受持大乘皈依,一邊這樣想一邊跟著我念:(叁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衆。
(在上師的帶領下,大家共同受大乘皈依戒。)
好!這樣以後,大家都受了大乘的皈依戒!
乃至佛果之前我們要皈依叁寶,皈依可分爲因皈依和果皈依,“因皈依”是指把佛陀當作導師、正法當作正道、僧衆當作伴侶;“果皈依”是指爲獲得無上圓滿的佛果,自己精進修持佛法的一種誓言。從表面上看來,果皈依與願菩提心非常相似,願菩提心也是爲利益衆生想要獲得佛果,對此二者的區別,很多大德說:願菩提心是從利益衆生的側面講的,果皈依是從自己想獲得佛果的角度而言的。但不管怎麼樣,從今天開始,你們都是大乘行人了,這種功德和利益是相當大的。世間上的人獲得了金牌就高興得不得了,我認爲這沒什麼值得高興的,大家以前沒有獲得大乘皈依戒,今天真正發了這種心,才是令人高興萬分的事情。因爲我們得到了一生中難以得到的珍寶,它是生生世世也用之不盡的,世間中哪個獎品有這種價值?有智慧的人會考慮的。
皈依的功德相當大,《日藏經》中說:不管是誰皈依佛陀,即使他違犯戒律或者心散亂,百萬魔衆也不能害,一定會獲得解脫。《無垢請問經》中也講了:皈依的福德若有形相,整個虛空界也無法容納,它遍滿虛空、超過了虛空。你們想一想,如果真有個虛空都裝不下的東西,那這個東西是相當大的,佛陀以這種假設句說明了爲利益衆生而皈依的功德非常大,就連諸佛與得地菩薩也無法言說。當然,這是佛陀的金剛語,不是我們凡夫分別念所抉擇的語言。
因此,我們對叁寶一定要有恭敬心,始終護持這幾條皈依戒,這一點大家務必要重視。有些人不重視皈依戒,反而特別重視皈依證,其實皈依證掉了也沒什麼,再換一個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皈依後所應守護的戒條。以前我問一個人:“你皈依了沒有?”他說:“我皈依七年了。”“那麼說說看,皈依後要守什麼戒?”“皈依還有戒呀?……是不是不吃肉啊!”皈依七年了,至少也應該懂七條戒吧,竟然一條都不知道,可見,皈依了很長時間也不代表有很大的利益。
下面講忏悔支。
辛四(忏罪)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壬一(總義)分叁:一、所淨罪業之六門;二、能淨四對治力;叁、淨法加行正行後行。
子一、所淨罪業之六門:
所清淨的罪業是由六種途徑産生的:1)時間:有漫長和短暫兩種,“漫長”是指從無始以來到現在的罪業,“短暫”是指昨天造的、今天造的、剛才造的,這種罪業的時間比較短暫。2)因:依靠貪心、嗔心、癡心、傲慢等叁毒或五毒煩惱爲因而造。3)門:指叁門,即依靠身體、語言、心而造。4)加行:指行爲,比如自己親自造,或令他人造。5)對境:依靠上師、父母等嚴厲對境而造,或依靠六道衆生等一般對境而造。6)形相:包括自性罪的形相、佛製罪的形相。以上六種門是我們所要清淨的罪業,《俱舍論》第四品中也講了很多罪業的差別。
子二(能淨四對治力)分四:一、厭患對治力;二、所依對治力;叁、現行對治力;四、返回對治力。
醜一、厭患對治力:
對于自己所犯的罪業非常慚愧,後悔得不得了,就像一個人吃了毒藥後,腹痛如絞時特別後悔,“我剛才不該吃它”,這種後悔心就叫做厭患對治力。
醜二、所依對治力:
指依靠某種方便方法來擺脫罪業。如同依靠醫生、藥物來擺脫中毒的痛苦一樣,我們應當依止金剛薩埵、上師、菩提心、佛像等進行忏悔。
醜叁、現行對治力:
行持善法。如果想解毒必須要服用妙藥,同樣的道理,若想忏淨相續中的罪業,必須要念金剛薩埵心咒、修持菩提心,否則僅是依止是不行的,一定要實際行動中去做,這是現行對治力。
醜四、返回對治力:
如同發誓以後再不服這種毒藥一樣,自己發願:從今以後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決不再造這樣的罪業。
一旦具足這四種對治力,不管造了什麼罪業,必定都能得以清淨。有些業力深重的人認爲:“我以前造了很多罪業,今生沒有解脫的希望了,我該怎麼辦呢?”不要害怕,如果你對佛陀和佛的教言真有信心,不必如此傷心,因爲依靠四種對治力,沒有不能清淨的罪業。
還有人想:“所謂的四種對治力,可能是藏傳佛教的觀點,別的教派應該沒有吧。”並非如此,佛在《宣說四法經》中說:“彌勒,菩薩若具足四法,則清淨一切所造所積之罪業。何爲四法?即厭患對治、依止菩提心(所依對治)、現行對治、返回對治。”可見,四對治力的修法並不是藏傳佛教所獨有的。這四種對治力的數目是確定的,不能多也不能少。
不管學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我們相續中的罪業都是黑色的,爲了遣除這樣的罪業,一定要依止最殊勝的法門,既然如此,修金剛薩埵或依止四對治力爲何要有教派之分呢?有些人說:“我不修金剛薩埵,我念自己的忏悔文就可以,也不用什麼四對治力。”這種教派觀念特別重的人非常可憐,佛在經中親口宣說了這麼殊勝的方法,你爲什麼不用?總認爲凡是涉及到教理的都是藏傳佛教,自己決不能接受,這是非常愚笨的想法。不管哪一種甘露,東方來的也好,西方來的也好,只要能治病就行,爲什麼要有這麼多分別念?都已經病入膏肓了,還在執著“我只用我醫院的藥,其他醫院的都不用”,這實在是一種愚癡之語。這些衆生對佛的教理一點不懂,罪業非常深重卻不願意接受好的治療方法,可能也是業力所致吧。
子叁、淨法加行正行後行:
在忏悔的過程中,前行一定要發菩提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忏悔;正行依止四對治力來念誦《叁十五佛忏悔文》,或者念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觀想依靠金剛薩埵的威力,使自相續的罪業完全得以清淨;後行觀想金剛薩埵等忏悔對境發光融入自己,所有的罪業得以清淨,並將修法的一切善根回向給衆生。這是噶當派、噶舉派上師們的殊勝教言。
忏悔支的總義介紹到這裏。
壬二(論義)分四:一、厭患對治力;二、所依對治力;叁、現行對治力;四、返回對治力。
子一(厭患對治力)分二:一、總說忏悔罪業之方式;二、依殊勝對境而忏悔特殊罪業之方式。
醜一、總說忏悔罪業之方式: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
大悲諸聖衆,合掌如是白:
無始輪回起,此世或他生,
無知犯諸罪,或勸他作惡,
或因癡所牽,隨喜彼所爲,
見此罪過已,對佛誠忏悔。
首先是明觀忏悔的對境:觀想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佛陀,具足大悲菩提心、以八大菩薩爲主的大乘聖衆,還有傳承上師、護法神等所有聖尊全部在自己的前方。如果自己的觀想能力比較好,就這樣清清楚楚地明觀;如果觀想能力不太好,總的觀想前方有所有的諸佛菩薩也可以。
在這些殊勝對境面前,我們要誠心地忏悔,怎樣忏悔呢?身體、語言、心裏全部都要恭敬,五體投地頂禮,然後跪在諸佛菩薩面前恭敬合掌。合掌是很重要的,雖然諸佛菩薩並不會因你合掌而特別高興,但對我們自己來講,真正發露忏悔的時候,一定要有愧疚、慚愧之心,有了這樣的心態,當如此殊勝的對境現在面前時,你自然而然會恭敬合掌的。有些道友在忏悔的時候,恭敬心確實不夠,一邊撇著嘴一邊恨恨地說:“那我忏悔吧,嗡班雜薩埵吽!”這種行爲一看就知道不是發自內心的,只不過表示一下而已,這樣的忏悔還不如不忏悔好,一忏悔就特別不高興,這不算是真正的忏悔。
我們在忏悔的時候,應該在諸佛菩薩面前以非常恭敬的心態、非常恭敬的神態、非常恭敬的語言來陳白。陳白什麼呢?自己從無始 以來到現在所造的種種罪業。我們今世、前世、前世的前世……以無明愚癡或者放逸,在煩惱特別深重的情況下造了無數惡業,比如殺生、偷盜、說妄語等十種自性罪,以及入佛門後觸犯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密乘叁昧耶戒而造的各種佛製罪,有些我能想得起來,有些根本想不起來,不管怎麼樣,這些罪業全部都忏悔。
還有些罪業,雖然自己沒有親自造,但是卻指使別人去造的殺生、偷盜等等,其實這與自己造是一樣的。以前上師如意寶說,在“文革”期間有一些比較愚笨但又虔誠的佛教徒,他們自己害怕殺生,便叫別人去殺牦牛,實際上,這樣的過失就更大了,爲什麼呢?如果是自己去殺,那只有自己一個人墮惡趣,不會連累其他人;但若讓別人去殺的話,兩個人都會墮入惡趣的。現在有些居士也是這樣:“我不能點殺,你能不能去菜市場買一條新鮮的魚,我們好好地吃一頓。”對此現象,《毗奈耶經》中說:假如勸別人造惡業,除了極個別的情況外,與自己親自去造的完全等同。比如勸別人做不淨行,自己可以不犯根本戒,但如果指使別人去殺生,那自己也犯根本戒。然而,現在很多人都不懂這一點,他們認爲只要自己不做就可以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有關此理,《俱舍論》中也有廣述。
還有一種情況是:以無明愚癡所牽,隨喜他人造罪業,比如看到別人在戰場上殺了很多人,自己歡喜得不得了,這種罪業也是相當大的。據說以前恐怖分子炸美國世貿大廈時,很多年輕人都認爲特別痛快,如果他們中有佛教徒的話,此人已經犯下了殺人罪,爲什麼呢?因爲當時那裏死了很多人,如果你心裏特別高興,一直在隨喜“活該、活該”,那會因殺生罪而觸犯根本戒的。所以,我們平時關系不太好的人遭殃時,自己不能隨喜,否則,也造了很大的罪業。佛經中說:隨喜他人造善業或造惡業,都會得到同等的果報。
所以,大家應該這樣想:無始以來,我親自造、讓他人造、隨喜他人造的罪業肯定相當多,這次通過上師的開導,依靠學習大乘教理,我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心裏非常後悔,所以在諸佛菩薩面前,並不是口頭上,而是誠心誠意發自內心地忏悔。前幾天開“金剛薩埵法會”時,一些修行比較好的道友也是這樣觀想的。
我們在座的人,誰也無法確定自己會在什麼時候死,如果能在臨死之前,將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于諸佛菩薩面前忏悔清淨的話,那就算死也放心了,否則,還沒來得及忏悔就死去,這些罪業肯定會跟著你,對你的成就一定是有障礙的。不要說我們,就連一些大成就者也會遭受各種罪業的果報,這在很多經論中都講過。
總而言之,忏悔很重要,皈依很重要,供養很重要,頂禮很重要,對于相續中想獲得菩提心的人來說,每一個道理都是不可缺少的。現在每天早上修菩提心的方法,我還沒有特別地講,其實也不用講,你們只要將每天所學的內容再叁地思維,這就是所謂的修行了。比如你將諸佛菩薩觀想在面前,無始以來自己肯定造過許許多多想得起、想不起的罪業,這些一定要好好忏悔,從此以後盡心盡力地改正!這樣一邊忏悔,一邊念金剛薩埵心咒,如此一來,我們的修行應該是很圓滿的。
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生起菩提心,但如果自相續特別髒的話,菩提心也不一定會在那裏住留,所以忏悔罪業相當重要,除了某些菩薩來人間顯現凡夫相以外,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忏悔!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二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