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具足很多的功德。
北京有座佛牙舍利塔,裏面藏有真正的佛牙,從曆史上來看,這是極爲稀有難得的,有機會應該朝拜發願,法門寺還有佛指舍利,除了中國的這兩個以外,斯裏蘭卡也有一顆佛牙舍利。如果遇到了這些佛塔,大家應該在塔前供鮮花、供水,作頂禮,如果沒有這種機會,心裏面就念一些供養咒,默默地發願:願世間上所有的鮮花等供品在佛塔前經常出現,令無數的人朝拜供養。
還有很多傳承上師、祖師的靈塔,在漢地的一些寺院中,住持、高僧大德的靈塔經常隨處可見,對此我們都值得頂禮。所以,藏傳佛教的人到了漢傳佛教的寺院,見到漢地祖師的塔應該合掌頂禮;漢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居士,來到藏地見到了白色的佛塔,也應該合掌頂禮。
造佛塔的功德相當大,以前法王如意寶曾經發願造一萬座佛塔,因爲上師的發心力不可思議,不像我們凡夫那樣,所以他老人家發完心以後,一萬座佛塔在很快的時間內就造完了。大家以後如果去藏地的那些地方,就能見到當年所建的這些佛塔。
佛身:是指佛像。第一尊佛像是佛陀在世時開許斯裏蘭卡的珍鬘美女所畫,從那時以後,就有人開始繪畫佛像。佛像有雕刻的、雕塑的、繪畫的,有多種多樣,在一些商場裏也常能看到佛的唐卡、雕像、畫像。不管是什麼樣的佛像,我們都應該頂禮,就像《親友書》中所說“佛像縱然以木雕,無論如何智者供”,作爲一個智者,對真正的佛陀頂禮就不用說了,即使是佛陀的畫像,也應該恭敬頂禮。
佛陀在世時,有人按佛陀25歲的外貌造過一尊像,現存放于兜率天;佛陀8歲和12歲的身像由嘎瑪博修工巧師所造,現分別安放在拉薩的大昭寺和小昭寺,這叁尊佛像都是佛陀親自開光的,與真正的佛陀沒有差別。據《紅史》等史料記載,北京故宮中還有一尊檀香木佛像,據說也是佛陀親自開光的。這所有的佛像,不管是佛陀親自開光的,還是佛陀開許繪畫、塑造的,在見到時都不能當作是一般的畫、一般的像,而應當想這與佛陀沒有差別,發願所有世界的美妙供品永遠呈獻在這些佛像前。僅僅這樣發願,也能造下非常大的善業。
子五、無上供養:
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
吾亦如是供,如來諸佛子。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等以八大菩薩爲主的所有菩薩,以及緣覺等聖者,他們如何對佛陀供養,我也如是在諸佛菩薩面前供養。這就是無上供養。
爲什麼叫無上供養呢?這種供養的功德相當大,一般的供養根本比不上它。有些人認爲,所謂的供養就是在紅包裏面放點錢給上師,或是點一根香供佛,由于沒有好好學過佛教的道理,他們對這些基本問題都不懂。很多人總認爲供養很簡單,沒有什麼不懂的,但真正來講,他們連最簡單的供養也不會,我們前面所講的意幻供養、發願供養等方式,也許想都沒想過。什麼是供養的方式?什麼是供養的發心?誰是供養的對境?什麼是供養的目的?這些道理都不懂,如果不懂這些的話,那就不會懂得真正的供養。
爲什麼無上供養的功德相當大呢?比如說文殊菩薩,他是諸佛菩薩智慧的總集,其禅定、智慧、總持力等是無與倫比的,他就算供養一朵花,這種發心和功德一般人也無法相比;普賢菩薩的供養,就是所謂的普賢雲供,即普賢菩薩的心間發出無數光,每個光端出現一尊普賢菩薩,然後每個普賢菩薩的心間又發出無數光,每個光端又出現供養天女與供養天子,手持無數供品在諸佛菩薩面前一一獻供,這樣的供養無量無邊,凡夫人是無法想象的,對此《華嚴經》中也有詳細宣說。同樣,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等供養的功德也是相當大的。
作爲凡夫有沒有這麼大的能力呢?肯定是沒有。但若希望自己的供養功德也變成無上,那可以在心裏觀想“文殊菩薩怎樣供養,我也怎樣供養”,或者“普賢菩薩怎樣供養,我也怎樣供養”,這一點沒什麼做不到的,凡夫的分別念中也可以顯得出來。“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們在回向時經常這樣念,實際上就是觀想“文殊菩薩怎樣回向,我也怎樣回向”、“普賢菩薩怎樣回向,我也怎樣回向”,依靠這種回向,很多竅訣書中說,可以獲得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同等的善根功德。
如果什麼都不觀想,光是把供品作供養,這個功德大不大呢?不大。但如果早上在佛前作供養時,心裏面想:文殊菩薩如何供養,我也如何供養;曆代傳承上師如何供養,我也如何供養。佛陀告訴我們,這種供養的功德是相當大的。每個佛教徒都有根本上師,自己的根本上師如何供養,自己就如何供養,這一點,像我這樣惡劣的人的分別念中也能顯得出來,更不用說你們了。
有些人認爲自己懂得供養,供養沒什麼可聽的,其實這些佛教的道理,假如沒有長期聞思的話,你是不會懂的。如果真的懂了,那你在實際行動中一定是會行持的,因爲佛陀都說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對佛陀是完全信任的,他的金剛語說了這種供養方法,我們就一定會去做的。比如見到自己的上師時,在紅包裏面放一塊錢、叁毛錢,然後說“雖然只有叁毛錢,但文殊菩薩如何供養,我也如何供養”,這樣你也會有文殊菩薩在諸佛菩薩面前供養的功德。如果不是這樣,看別人供養了,自己不供養不好意思,心裏有一點吝啬爲難的話,這個供養的功德就沒有了。
所以,供品不在于大小,關鍵在于供養的方法。我們在諸佛菩薩、高僧大德面前供養的時候,一定要具備這種供養能力,當然,這種能力並不是遠離一切戲論的中觀見,也不是密法的證悟正見,只要以這樣簡單的想法來攝持就可以了。很多論師依據《寶箧經》的教證,都認爲這是七地以上的供養方式。七地以上的菩薩表面上供養一朵花,但實際上是變成了成千上萬的花朵來供養的。所以,很多人的境界都不相同,我們去佛像面前供養時,盡管你買一朵花、我也買一朵花,但是在供養的時候,我想“這一朵花變成無數的花朵,文殊菩薩如何供養,我也如何供養”,那我所獲得的功德是無法言說的。而你在供養的時候,心裏只想供一朵花,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觀想,那你只有一朵花的功德;或者想“以今天供花的功德,希望我快樂、希望我健康”,這種功德與爲利益無邊衆生而供養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現在有很多佛教徒,不要說甚深的見解和境界,就連最簡單的供養布施也不會,所以大家確實很需要學習佛法,不然的話,雖然說“我皈依了多少多少年”、“我如何如何了不起”,但在言行舉止中根本沒有作出如法的行爲。
這是講無上供養,作爲大乘修行人,平時應該能夠做得到,所以大家不要忘!
子六、贊歎供養:
我以海潮音,贊佛功德海,
願妙贊歌雲,飄臨彼等前。
我以海潮般悅耳的歌聲,贊歎具有無量無邊功德的諸佛菩薩,願它變爲吉祥的贊歌之雲,永遠飄臨在諸佛菩薩面前。
平時如果聽到美妙的歌聲,我們都應該在心裏這樣觀想。假如自己的嗓子好,那在諸佛菩薩面前唱一些贊頌叁寶的歌,也會獲得很大的功德。外面有些佛教徒,嗓子好一點的,經常想在上師面前唱一個流行歌,這種流行歌會不會使上師生歡喜也不知道。不過,現在很多人分不清楚流行歌與叁寶歌,有些居士太過于執著,聽到我們VCD前面放的佛教音樂,馬上就說“不要聽,流行歌不要聽”,連什麼是流行歌都不知道,這樣的情況也是有的。
不管是供養什麼樣的音聲,只要自己的心清淨,令諸佛菩薩和金剛上師生起歡喜心的話,都會有很大的功德。因爲叁寶是非常殊勝的對境,在其面前無論怎樣供養都會有一種力量,《寶燈經》中說:“在叁寶前供養無垢的供品,則會遠離四魔,在很快的時間內獲證菩提。”藏文的《地藏經》中也說:“叁界的快樂全部以叁寶的力量而産生,世界上想獲得幸福快樂的人一定要供養叁寶。”
“海潮音”是指無量無邊的音聲,因爲大海不論從時間上還是方向上,都是無法衡量的,以這樣的音聲作爲供養,功德也是無量無邊。凡是在叁寶面前作這種供養,不管是自己的音聲、行爲、心情,或者一些供品,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平時我們有供品的話,應該以純潔的信心來供養叁寶,如果不是供養叁寶,而是供養自己的身體或一些沒有意義的對境,那是非常可惜的。自己有能力的話,即便是特別小的一個供品,也應該在佛前供養。現在漢地在佛像前供香、供花的現象相當多,雖然人們有時候發願只是爲了一些暫時的利益,但不管怎麼樣,在佛前供養的功德非常大,我們都值得隨喜。
辛二、頂禮:
化身微塵數,匍伏我頂禮,
叁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
在頂禮的時候,不應該只有一個身體頂禮,有關經典中說,應把自己的身體化成無數微塵那麼多的身體,在具有無量無邊功德的諸佛菩薩面前,以身語意叁門畢恭畢敬地頂禮。
這裏的頂禮對境是:1)佛:過去已經示現涅槃、現在正在轉*輪、未來將要出現于世的叁世諸佛,以及自己的金剛上師。2)正法: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教法和證法。3)最勝僧:彌勒菩薩、文殊菩薩那樣的大乘僧衆,四位比丘以上的小乘僧衆,甚至所有的出家人。在這些殊勝的對境面前,依照《普賢行願品》中的觀想方式“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將一身化爲無數的身體,以無數的頂禮方式進行頂禮。
頂禮的方式有磕長頭、磕短頭,漢傳佛教中也有一些頂禮方法,這些都可以。《大解脫經》中說:頂禮合掌的時候,雙手要形如含苞待放的蓮花,手掌並非完全合攏;站起來時身體要端直,也即平時所說的身直則脈直,脈直則風直,風直則心直;跪下去時要五體投地 ,站起來後又這樣頂禮。這種功德相當大,佛對阿難說:作一次這樣的頂禮,可獲得身下所壓面積至金剛大地之間所有微塵數量的轉輪王位,但善根仍不會窮盡。
當然,磕頭的時候,如理如法相當重要,不管是動作還是觀想,大家都應該好好地學。以前米拉日巴去鄂巴上師那裏,當時鄂巴上師正在爲大衆傳講《二觀察續》,當他遠遠看到米拉日巴在頂禮時,就對弟子說:“這個人的頂禮方式相當好,很像是馬爾巴羅紮上師的傳承。”所以,平時看一個人的頂禮方式,就可以知道他學過佛沒有,如果學過的話,頂禮的動作就會非常如法。有些人的頂禮不知道是從哪裏學來的,很喜歡用一些奇怪的動作,剛剛學會磕長頭,見到一個上師就要表演(上師學他們的動作,引來哄堂大笑),雖然這樣也可以,但如理如法還是很重要的。
敬禮佛靈塔,菩提心根本,
亦禮戒勝者,堪布阿阇黎。
頂禮的對境還有:4)佛靈塔:佛陀的靈塔、佛像;5)菩提心根本:也就是自相續中菩提心的來源,如果你的菩提心是依靠大乘上師産生的,那就將這個上師作爲頂禮對境;如果是依靠大乘法本生起的,就以這個法本作爲頂禮對境。比如,你是依靠《入菩薩行論》獲得菩提心的,那就要對它頂禮,在書店一看到《入菩薩行論》,馬上就跪下去,別人問你爲什麼這樣,你可以說:“因爲這裏有《入菩薩行論》,它是我得菩提心的根本。”這樣他就沒有理由阻止你了(衆笑)。
還有一些殊勝的地方,比如說喇榮也可以作爲菩提心的根本,我經常這樣想:我在這裏呆了很多年了,相續中對因果的一些微妙正見,以及相似的菩提心,都是在這塊聖地産生的,見到這個地方,我真的很想頂禮。有些經典中說:“菩提心的根本不僅可以是法本、上師,還可以是地方。”包括自己上師降生、轉*輪、圓寂的地方,以及佛陀降生、成道、轉*輪、涅槃的地方,這些都是我們菩提心的來源地。所以,以後如果有機會去印度等地,凡是佛陀顯示各種事迹的地方都要去頂禮,自己的上師弘法的道場也都值得頂禮,因爲這些地方是我們獲得智慧力量的源泉。
6)戒勝者:指孜孜不倦地行持解脫之事、修持密法的大成就者。在這些大成就者面前,不管你是學顯宗還是密宗,都應該恭敬頂禮。
有些人想:我作爲一個出家人,可不可以頂禮在家的大成就者呢?按照顯宗的觀點,《梵網經》中說:“出家人不能頂禮國王、父母等在家人。”《涅槃經》第六卷中說:“出家人不能對在家人頂禮。”《四分律》中說:“出家人不能對白衣頂禮。”密宗的《時輪金剛》中也說過:“出家人值得所有人恭敬頂禮。”但是,如果在家人的成就很高,出家人也可以向在家人頂禮。有些人的上師是在家身份,如果上師真正具有很高的境界,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出家人頂禮也是可以的。不過,《毗奈耶經》中說:如果你的上師還俗了,就算他是凡夫人,出家人也應該頂禮。戒律中也有這樣的說法。但按照密宗來講,在家人必須是成就者,否則,出家人不能向在家人頂禮。
7)堪布:《花鬘論》中說:爲自己傳授沙彌戒、比丘戒的上師稱爲親教師或者堪布。8)阿阇黎:在密宗中,所有的金剛上師都可以稱爲阿阇黎;在顯宗中,“阿阇黎”是指軌範師,比如,忏悔的上師、傳講佛法的上師、傳戒的上師、皈依的上師等等。我們時時都應向這些上師頂禮。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二十一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