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二十二節課

  第二十二節課

  “七支供”中的供養支與頂禮支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皈依支。

  辛叁(皈依)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壬一(總義)分二:一、抉擇皈依;二、隨皈依而行持。

  子一(抉擇皈依)分叁:一、本體;二、分類;叁、各自之自性。

  醜一、本體:

  所謂的皈依,就是爲了遣除一切恐怖而依止皈依處,這樣的一種方法就是皈依。

  不管是大乘皈依、小乘皈依,還是世間皈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我特別害怕某種事物,爲了避免這樣的恐怖,而皈依一個比較可靠的對境。

  醜二、分類:

  皈依有世間皈依與出世間皈依,出世間皈依又分爲大乘皈依與小乘皈依兩種。

  它們的自性是什麼呢?

  醜叁、各自之自性:

  世間皈依:爲了擺脫世間上的恐懼、避免某些痛苦,而皈依天神、樹林或者世間上的一些人。比如,有個人馬上要被判死刑了,此時他特別害怕,去投靠一位有地位、有權勢的人,以尋求庇護,這就是皈依;還有些人偷別人東西,被人追的時候,自己躲在樹下或房檐下,這也是一種皈依。皈依的方法有各種各樣,有些人害怕輪回的痛苦而皈依小乘,有些人害怕自私自利的心而皈依大乘,有種種不同的差別。

  所謂的世間皈依,佛在《勝幢經》中說:世間人在處于恐怖的時候,有些皈依森林;有些皈依山,比如別人追我的時候就躲到山裏面;有些害怕世間的痛苦而皈依寺院;有些皈依樹木、佛塔……但實際上這些並非最究竟、最殊勝的皈依處,因爲它們不能解除輪回的大痛苦。

  有些人可能會想:皈依寺院、佛塔不是很好嗎,爲什麼不能解除大痛苦呢?主要原因在于發心,因爲世間皈依不是害怕輪回的痛苦想獲得解脫,而是爲了躲避一些暫時的怖畏,如被敵人追殺、被債主討債,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躲在寺院裏面。有些人跟家裏人吵架,實在沒辦法呆在家中,就跑到寺院裏生活,以前我也見過這種情況,有個人在家裏特別煩,于是躲到寺院裏,但他並沒有誠心皈依佛門,只是爲了避開一些家庭矛盾,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的世間皈依。所以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皈依究竟是世間皈依還是出世間皈依。

  出世間皈依:可分爲小乘皈依與大乘皈依。小乘皈依是指自己特別害怕輪回的痛苦,爲了從中獲得解脫而在有生之年皈依叁寶,這種皈依一定要具足出離心,否則,不管阿羅漢的果位還是獨覺的果位,都是不可能得到的。大乘皈依是指爲了救度無邊無際的可憐衆生,自己發願要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這種乃至菩提果之間的皈依就是大乘皈依。

  所以,大小乘的皈依有很大的差別。小乘的皈依只是“有生之年”,按照《俱舍論》中的觀點,小乘行人願意在一生中獲得阿羅漢的果位。佛經中也有很多公案說佛陀傳了四谛法之後,某某衆生馬上就獲得了阿羅漢果,尤其在佛法的果期,那時證悟阿羅漢的人相當多。而大乘的皈依是“乃至菩提果之間”,也就是在獲得圓滿佛果之前,一定要皈依叁寶。所以,二者在時間上有一定的差別。

  如果是世間皈依,皈依的時間是沒有限定的,在寺院裏躲幾天都可以,在森林裏呆多久也沒問題。雖然現在有些人說皈依叁寶,但他在時間方面根本沒有概念,只是因爲害怕某些違緣而皈依的,這種心態實際上不屬于真正的皈依。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一定要觀察。

  我們很多人都受過皈依戒,但在皈依的時候,你的發心是什麼樣的?如果別人問“你是世間皈依,還是大乘皈依,或者小乘皈依”,你應該怎麼回答,自己最好觀察一下。有些人經常說“我已經皈依十多年了”,但你的皈依屬于大乘還是小乘,這方面有很大的差別。

  還有人說“我只皈依顯宗,不皈依密宗”或者“我只皈依密宗,不皈依顯宗”,這種話都是有問題的。爲什麼呢?如果你真正皈依了顯宗,密宗已經包括在裏面了,因爲顯密都包括在大乘當中,你在皈依大乘佛法的時候,間接上已經皈依了密宗。所以,皈依顯宗與皈依密宗並不矛盾,只不過有些人對皈依的概念根本不懂,認爲只皈依顯宗而不皈依密宗,只皈依密宗而不皈依顯宗,只皈依上師而不皈依叁寶,有各種各樣的謬論。所以,希望大家擦亮慧眼,真正看清楚皈依的涵義。

  現在大多數人可能只有一個世間皈依,比如皈依神仙、道士、牧師等等,雖然形式多種多樣,但這些都不能讓我們從輪回的痛苦中獲得解脫。如果皈依世間上有名望的人,他們自己尚且在輪回中自顧不暇,又怎麼可能幫助我們解脫呢?所以,對于這些皈依的分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子二、隨皈依而行持:

  隨皈依而行持,也就是經典中所謂的皈依戒,或皈依的學處。這種學處在《大涅槃經》中是這樣講的:皈依佛陀後,此人則爲真正的居士,從此以後任何時候也不能皈依其他天神、外道、邪師。皈依正法後,不能故意損害衆生。皈依僧衆後,不能與外道徒交往。這是皈依之後不應做的叁條。

  在一些教言書中,還講了皈依後應做的叁條:皈依佛後,要恭敬佛陀;皈依法後,要認真行持佛陀的妙法,對教法與證法乃至一言一字都要恭敬;皈依僧後,對所有的聖者、僧衆要恭敬,哪怕僧衣上的黃色碎片也要恭敬頂戴。在其他的教言書中,還有依止上師身語意的特殊叁條。皈依以後,我們一定要明白皈依戒,如果不明白這一點,雖然受了皈依戒,但並沒有真正守護它,這確實是個大問題。

  從大的方面,皈依戒有以上六條。我們學《叁戒論》時講過,阿底峽尊者還規定了五條皈依戒:第一、縱遇生命危險或者爲了大的獎勵也不舍棄叁寶;第二、遇到重大的事情時,不尋求其他方法,唯一認爲叁寶能救護;第叁、恒時憶念供養叁寶,哪怕是一盞燈、一根香也盡量供養;第四、盡心盡力地令自他趨入佛門,如果自己有能力,就爲別人宣講叁寶的功德,引導他皈依;第五、無論去往何方,都要頂禮佛陀,自己隨身攜帶佛像,在住的地方早晚向佛像恭敬頂禮。這是阿底峽尊者宣講的五條皈依戒,作爲叁寶弟子,對這些最基本的戒律一定要清楚。

  《瑜伽師地論》中也講了八條皈依戒:第一、皈依叁寶後要恒時依止上師,如果沒有上師的教誨,我們很容易對叁寶不起信心或生起邪見。第二、要聽聞正法,如果沒有正法的約束,我們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誘惑,所以就算不能分分秒秒不離正法,但也應做到一天、一月,甚至一年中不離正法。第叁、如理作意,作爲一個叁寶弟子,應時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盡量以正知正念來攝持。第四、如理修法,假如沒有一點修持,光是口頭上會說、字面上理解是不行的,所以對每個法都要先聞思,然後在相續中認認真真地修持。第五、守護根門,我們的五根經常散于外境,如果未以正念護持,很容易造下種種惡業。第六、悲愍有情,作爲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對衆生有悲心,否則,就不算是大乘佛子。第七、恒常盡心盡力地供養叁寶。第八、守持戒律,在家人應守護叁皈五戒,出家人則守持自己所受之戒。

  總之,不管是哪個宗派、哪個論典中講的皈依戒,受過皈依的人都一定要搞明白,不然的話,就不是真正的叁寶弟子了。舉個簡單的例子,皈依叁寶以後不能傷害衆生,如果故意殺生,那就是破了皈依戒。我看到有些居士或出家人,一方面可能不太懂這些道理,另一方面可能對因果不在乎,經常用藥殺老鼠、蟑螂、蚊子等,如果有這種行爲,那算不算是一個叁寶弟子呢?絕對不算。爲什麼呢?因爲佛陀在因地時用自己的鮮血、生命來救護衆生,他的所作所爲如此偉大,作爲佛陀的隨學者,我們如果看到衆生(蚊子)就拿起一個東西“啪、啪”地打,這算不算大和尚、大居士呢?肯定不算。有些人的這方面行爲,可能自己確實不懂,但也可能有其他的密意,這一點我也不是很清楚。

  我們受了皈依戒以後,應該在一切時分中依賴叁寶,心懷恭敬地行持供養,對任何有情也不損害,尤其不交往對叁寶持邪見者,否則,終有一天自己的行爲會隨他們而改變,這些方面大家都要注意。

  如果不慎失毀了皈依戒,就要在上師或叁寶所依面前再次受戒,通過這種途徑來淨除相續中的罪業,增上功德。

  總義介紹到這裏,下面講論義。

  壬二、論義: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衆。

  大乘皈依的時間,並不是一年兩年、一輩子兩輩子,而是生生世世乃至菩提果之間,所以,我們在皈依時要這樣想:我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成佛之前皈依。皈依什麼呢?皈依一切斷證究竟、功德圓滿的佛陀,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等;還要皈依正法——教法與證法,或者說以道谛和滅谛所攝的八萬四千法門;同時要皈依大乘的僧衆,也就是具有八種功德 的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地藏王菩薩等八大菩薩爲主的大乘聖者,以及小乘中的大僧衆和小僧衆。按照《大圓滿心性休息》的觀點,凡夫僧衆有大僧衆和小僧衆,大僧衆包括四位比丘以上,小僧衆是指凡守持戒律的四衆弟子,乃至居士以上都可以稱爲僧衆。在這樣的僧衆面前,我們一心一意地皈依。

  皈依的目的是什麼?爲了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而不是自己躲避輪回的痛苦。所以,大乘皈依與小乘皈依有非常大的差別,大乘與小乘是以發菩提心而區分,此二者的皈依也是以是否具足菩提心來分的,具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做大乘皈依,沒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小乘皈依。在座的很多人都認爲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如果真是大乘佛教徒的話,當初你皈依的時候是怎麼想的?現在你相續中的皈依戒是以什麼發心來攝持的?這一點大家不得不考慮,應該反反複複地觀察自相續。

  皈依的方式是:將佛陀作爲導師,因爲他遠離了輪回的痛苦而獲得了涅槃的快樂,所以應該依止這樣的導師。將正法作爲正道,什麼叫正道呢?比如我要去某個地方就一定要依靠道路,同樣,要獲得佛果也必須依靠如來宣說的正法而修持,這就是皈依法的涵義。所以,皈依是什麼意思?以前上…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二十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