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丁香也好,所有的妙香全都供養諸佛菩薩。如果我們到寺院去,就在寺院裏供香;平時在家裏,每天應該供一根香。以前上師如意寶去印度的時候,特別贊歎白檀香,說它的氣味很香,相當好。一般而言,香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只要自己覺得好聞,都可以供養。供養的同時也應當發願:願我生生世世變成戒律清淨的人,給所有的衆生帶來清淨的芳香!
〖八、神馐:又敬獻上白糖、核桃汁等花樣繁多、味道鮮美的神馐。〗
華智仁波切講過,所謂“神馐”,是由叁白叁甜 組成的食子。格魯派在元月十五號專門有一個食子法會,此時他們會做各種精美的酥油花,用酥油花裝飾食子做成供品,以此來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神馐是諸佛菩薩及空行護法所食用的食物。在做的時候有專門的形狀,具有一定象征意義,我們學院經常也有食子供養。按要求來講,供護法時應該供養神馐,但如果你實在做不來,那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飲料(如核桃汁、紅牛)、糖果、餅幹或其他食物代替。
當然,諸佛菩薩並不需要這幾塊餅幹,也不需要你這一瓶飲料,他們早已經斷除了饑餓或難受的感覺,但如果沒有這種象征性的表示,你的發願也不一定成功。世間上要成辦一件事情,最少也要拿一根哈達或跟別人說說話,同樣,我們不管發什麼願,最好准備一些供品。如果你到寺院許願,希望自己生意興隆,或者有一些其他目的,這個時候,你首先應作一些象征性的供養,點一根香或是供一朵鮮花,供養完以後,自己心裏再默默地發願。
現在寺院中發願的人相當多,在發願過程中,如果沒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心,恐怕這也很困難,但有兩個字大家最好不要忘——衆生!發願的時候,前提應該是“爲了衆生”,然後再說出自己的心願,比如你想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那在諸佛菩薩面前供燈或供香之後,應當這樣發願:爲了利益衆生,願我變成有智慧的人。所以,“衆生”這兩個字,對于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
亦獻金蓮花,齊列珍寶燈。
香敷地面上,散布悅意花。
也獻上排列整齊如同金蓮花、*輪般的珍寶燈,並在敷有芬香的地板上,散布悅意的鮮花,以此供養諸佛菩薩。
〖九、寶燈:井然有序排列著的金蓮花中安放有各式各樣光芒閃閃的寶燈,這些也供養諸佛菩薩。〗
我們平時如果有條件,應該親自做一些燈供養;如果各方面的條件不允許,也可以在心裏觀想:世間廣大無邊的燈器中,有燈芯和燈油,點燃以後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即使只是一盞小小的油燈,你也可以這樣觀想。供酥油燈功德文中說:將整個器世界觀爲燈器,須彌山觀爲燈芯,七大海洋 或四大海洋 觀爲燈油,點燃此燈時,整個世界變成一片光明,將此光明世界供養諸佛菩薩。所以,表面上看來只是一個油燈,但其功德卻是相當大的。
平時我們在僧衆中也好,佛像面前也好,這樣的供養都很重要。拉薩人對燈供非常重視,每到佛教節日,男女老少全部來到寺院,手裏拿著酥油,在每個殿堂的每盞燈裏加一點,一直到供完爲止。藏族也有一些虔誠的老居士,一輩子在佛像前供一盞燈,這個燈器比較大,除了換燈芯外,平時一直往裏面添油,在他死之前燈都是不滅。現在的大城市有賣各種各樣的燈,如果一直在佛堂點著,交一點電費就可以了,其實也有很大的功德。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個貧女叫年嘎母,她看見國王用金銀做的燈器供燈,心裏特別隨喜,自己很想供養,但苦于沒有什麼供品。後來,她好不容易得到一點酥油,就做了一盞燈在佛陀面前供養。到了下午的時候,目犍連認爲白天這樣供燈有點浪費,晚上佛陀傳法的時候供燈最好,于是想把這盞燈撲滅,但依靠各種神通也不管用(大家都知道,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但是他也沒辦法)。他就問佛陀:“我的神通那麼厲害,怎麼連貧女的一盞燈都撲不滅呢?”他有點不高興(當然,“不高興”是我加的,阿羅漢有沒有不高興也不知道)。佛陀回答說:“因爲貧女在供燈的時候發願:以此功德,願照亮所有衆生的無明黑暗。所以,以你小乘聲聞的神通,根本無法撲滅大乘菩提心所點的燈。”後來,釋迦牟尼佛爲貧女授記,她未來成佛時名燈光如來。可見,供燈尤其是酥油燈的功德是相當大的。
我們作爲修行人,不要認爲佛教的這些傳統只是一種形式,沒有什麼意義。現在世間上很多人對此根本不理解,他們認爲:這樣供燈有什麼用?這些酥油還不如吃了好,或者布施給貧窮的人。從一方面來說也可以,但很多事情並不像你們想的那樣。對于修學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來講,因果觀念相當重要,如果我們對今生來世,還有佛教最基本的正見沒有打好基礎的話,所謂的修持大乘佛法,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一件事情。因此,大家對佛教的基礎一定要下工夫,如果有了一定基礎,也就是對佛教的正見、因果、人身難得等方面確有一些甚深的見解,才能在這個基礎上修利他的菩提心。要知道,利他菩提心是非常深奧的,我有時候覺得有些人可能連最基本的基礎都沒有,給他們講舍棄自我、利益衆生是很困難的。爲什麼呢?因爲世間上的人格人品還沒有完善,就讓他犧牲自我去全心全意利益衆生,恐怕有些人不一定接受得了。但不管怎麼樣,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意義就是這樣,我在這裏宣講的時候,也不得不講它的真實道理。
不管我們修什麼法,世俗中的積累資糧非常重要。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極樂願文大疏》中說:如果我們連十盞燈和十個神馐也沒有,卻經常祈禱聖尊菩薩幫助自己、利益自己,這樣的請求不一定能夠實現。所以,平時發願也好,供護法也好,不管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應該象征性地積累資糧。
每天早上我們也可以有一種所緣,比如說在佛像面前點一根香、供一盞燈、磕叁個頭,這說明自己對佛陀並不是口頭上的恭敬心。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光是說“頂禮阿彌陀佛!頂禮阿彌陀佛!”這樣在他人看來,也有一種不太實在的感覺。所以,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些基本的修行方法千萬不能忘!
〖十、地面:香水塗敷的地面上,遍滿令人賞心悅目的花朵,以此作供養。〗
高僧大德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如果在地毯上、講堂裏撒滿鮮花,或者把佛堂打掃得幹幹淨淨,這就是對佛陀的一種恭敬,也是對佛陀的一種供養。
如果有些人沒有意幻供養的能力,到一些清淨悅意的地方時,覺得“這個地方多好啊”,在這樣的時候,心裏觀想供養諸佛菩薩,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廣廈揚贊歌,懸珠耀光澤,
嚴空無量飾,亦獻大悲主。
在廣大無垠的大廈宮殿中,洋溢著贊歎諸佛菩薩的歌聲,懸垂著各種珍寶耀眼奪目,無量無邊的裝飾品嚴飾了整個虛空,將此全部供養諸佛菩薩。
所謂“無量殿”,是指它的顔色、形狀,以及整個裝飾都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在大城市中也有一些無量宮殿、星級賓館以及高樓大廈,這些既可以在心裏面觀想,也可以親眼看到之後,馬上說:“這麼好的房子,供養諸佛菩薩!供養叁寶!”這確實有很大的功德。
〖十一、宮殿:具有莊嚴等功德的無量宮殿,傳頌著天子天女們所吟唱的悅耳動聽的贊歌,各種珍珠寶珠串懸垂的飾品將寶幢等嚴飾得光怪陸離、光芒萬丈,遍布虛空界,成爲虛空莊嚴的這些裝飾品也都供獻給大慈大悲的諸位尊主。〗“諸位尊主”包括大慈大悲的佛陀、諸大菩薩、如海空行護法衆,以及對自己有法恩的所有金剛上師、大恩上師。
即使在玩耍時作這樣的供養,功德也是相當大的。《賢愚經》中有一個公案:佛陀與阿難到某城市去化緣,有兩個孩童正在以土石做各式各樣的無量宮、寶庫、如意寶,當他們見到遠處走來的佛陀與阿難,不由得生起信心,准備把自己的這種財物 供養。但由于他們的個子特別小,夠不著佛陀的缽盂,于是一個孩子跪下來,另一個孩子趴在他身上向佛陀獻供,佛陀也彎下身放低缽盂接受供養。回去後,佛陀讓阿難把這些土石塗在僧衆的牆上,並且授記:作供養的那個孩子,在我涅槃後一百年,轉生爲阿育王,另一個孩子做他的大臣。後來也確實如此,在佛陀涅槃後,阿育王造了八萬四千塔,現在遍布于整個世界。所以,在遇到殊勝對境時,我們不一定要有很大的供品,即使是小小的供品,往往也是有極大的功德。舍利子前世就是因爲給一位獨覺供養針和線,後來成爲了“智慧第一”。
因此,大家平時到寺院或佛殿時,一定要好好地發願,供養後沒有發願是不行的。但在發願的時候,就像剛才所說的,一定要帶上所有衆生,然後再說“願我成爲智慧第一”、“願我成爲慈悲第一”、“願我的相續中盡快生起菩提心”……沒有菩提心的話,活在這個世間上會特別痛苦,對別人一直看不慣,覺得這個是壞人、那個是壞人,每個人好像都是壞人。相反,如果生起了菩提心,那不管看到什麼衆生,都會覺得他們是菩薩、是佛陀,這樣一來,修行也就很容易了,不然的話,自己現在的修行境界實在太差了!
金柄撐寶傘,周邊綴美飾,
形妙極莊嚴,亦展獻諸佛。
金柄撐起的各種珍寶傘,周邊點綴著美麗的裝飾品,外形特別莊嚴,將這樣的寶傘也供養諸佛菩薩。
寶傘屬于八吉祥之一,象征一切吉祥,是一種瑞相的供養。供養寶傘的起源,佛教中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就是釋迦牟尼佛到叁十叁天爲母親傳法後回到薩登城市,當時右邊以梵天爲主的五百眷屬撐著珍寶傘,左邊以帝釋爲主的五百眷屬撐著黃金傘,迎接佛陀來到世間轉*輪。以此爲緣起,後來凡是迎請高僧大德到某個寺院道場時,都會有一群人在後面撐著寶傘或傘蓋。
不管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高僧大德在舉行一些儀式時也會撐起寶傘,此舉具有一種象征,寶傘可以勝伏一切違緣,尤其是白頂的寶傘,更具有此種殊勝的緣起。以前我們金剛降魔洲專門給上師做了一柄寶傘,本來打算做一個黃色的頂,但上師要求做白色的,因爲白色代表勝伏一切,在十方之中可以大獲全勝。以這樣的寶傘供養上師及諸佛菩薩,具有相當大的功德。
寶傘的周邊可以有一些璎珞、半璎珞等裝飾品。不僅高僧大德在傳法過程中,應該撐起寶傘,佛像的上面也應該有寶蓋(即寶傘)。當然,這是一種象征性的標志,並不是佛像特別害怕下雨,必須要打一把傘!
〖十二、寶傘:周圍有珍珠等飾品嚴飾的悅意金柄高高撐起珍寶組成、造型美觀、令人見而生喜的勝妙寶傘,也恒時供養一切如來。〗這裏的寶傘是一種象征,實際上,《極樂願文》中講到的八瑞相、七輪寶,凡是心裏能夠觀想的,全部都可以用來供養。
總而言之,對佛陀、叁寶等殊勝對境作供養,首先要有虔誠的信心,如果沒有的話,人們不一定這樣做,認爲“這是多余的事情”、“這樣做有什麼用”,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分別念,這些都是不懂佛教道理而導致的。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見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佛教的正見,慈悲觀、智慧、緣起觀等上上功德根本沒辦法生起,就像沒有大地的話,萬物不可能有生長的機會。因此,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樹立正見非常重要,對佛教的基本觀念、基本看法一定要擺正。如果沒有這一點,正如世間上的有些人,對佛教、佛陀、僧人一直很排斥,經常以斜眼來對待,在這種情況下,對佛教是不可能有一種正確認識的,比如說,我認爲這個人是壞人,那任他怎麼澄清、怎麼陳白他的情況,我也是不會相信的。
就目前來講,學佛的人越來越多,不管是到了哪裏,都有相當多的佛教團體。但可惜的是,具有正見的人並不多,所以,我們作爲佛教徒,首先一定要樹立自己的正見,這一點非常重要!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二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