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就是修心
我相信從初次進入佛門開始直至今天,無論是身作禮拜,還是朝拜各地神山以及谒見諸多導師,或者持誦不同的經文咒語,乃至修行禅定等等,總之,我們都已經行持了許多的善法。
那麼我們從事諸多善行具有多少功德呢?這就要反觀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的內心有了多少改善。如果我們僅僅是在表面上從事善法,而實際當中並沒有調伏自己的內心,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善法有多少功德,就很難所言了。
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曾經說過:“自心與法不相融契,僅具道貌之形相,則無實義可談。”也就是說,即便我們獨自跑到幽靜山林之中去閉關多年,或者平常在家念誦很多遍經文,若是我們的修行並沒有對治自己的內心,內心煩惱仍舊如同往昔一般熾盛,那麼即便我們行持諸多善行,見解可能仍舊停留在原地。
要知道,我們是否信仰佛教,並不在于我們的手中是否時時拿著一串念珠,也不在于家中的佛堂布置得有多麼精美,而在于我們的內心有多麼地改善。
即便我們時時宣稱自己是佛教徒,但內心煩惱卻依舊與庸俗同道,那麼只能說自己是一個形象的修行者,甚至可能一點都沒有修行。因爲我們所謂的修行,修的是心。若自己的心沒有改變,無論從事的善行數量有多麼多,恐怕對解脫都沒有多少利益。
當然,在修行之初,我們的確是需要尋求諸多方便去調伏自己的內心。即便一開始由于自己煩惱沈重或者自己內心力量不夠的原因,做得不是很圓滿,但還是要時時要針對自己的內心而做調伏爲妙。
現前在漢地有很多信衆會向我彙報見解,當然見解提高是多方面的,但從世間角度而言,我們就可以觀待一下自己的性格與往昔相比是否有所改善?
例如在現在這個時代,由于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很快,競爭也很激烈,因此情緒難免還是會因此而有所波動。那麼此時就可以反觀一下,面對同樣的對境,自己的性格與學佛前相比是否越來越調柔?家庭是否越來越和睦?與周圍的人相處,磕磕碰碰的事情是否越來越少?如果是的話,那就說明你的見解就在逐漸增上。因爲你時時都帶著一面鏡子在反觀自己的內心,因此很多事情就不會再去計較,生活也越來越和諧,內心就覺得越來越快樂。
曾經有人問我,“修行最高的境界是什麼?”當然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但從面對生活的角度而言,當我們面對生活之時,生活不再束縛自己的內心,這就是佛教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從事的一切善法就是爲了達到這個目標,因此我們時時要觀待自己的內心而作修行,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牢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