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九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的黑暗就會一直籠罩著我們,所以,對舍棄身體、供養諸佛菩薩的這些道理,大家應該有一些正面認識。

  子叁、意幻供養:

  〖如雲:浴拭妙衣飾,香薰花神馐,燈地室寶傘,意幻十二供。〗

  其他論典中講了十二種意幻供養,並以偈頌的方式作了總結,下面對此一一介紹:

  〖意幻供養可分爲十二種:〗

  馥郁一淨室,晶地亮瑩瑩,

  寶柱生悅意,珠蓋頻閃爍。

  〖一、沐浴:用旃檀薰染的浴室散發出撲鼻的芳香,水晶地晶瑩剔透,光彩奪目,打掃得十分清潔。光芒閃爍、各種珍寶的柱子上懸挂著閃光珍珠裝點的華蓋。〗

  在藏傳佛教中,沐浴的儀式偈頌是相當多的。此處首先講了沐浴的地方,從顯宗來講,這也屬于一種觀想方法,我們應當經常以這種儀式對諸佛菩薩沐浴清淨。

  有些人可能想:諸佛菩薩需要洗澡的話,那他們的身體是否也不幹淨呢?尤其是一些初學者、對大乘佛教一無所知的人,這方面的分別念特別強。

  這一點你們是不用懷疑的。《般若經》、《現觀莊嚴論》中說,得到了一地菩薩的果位,身上的不淨部分,如汙垢、塵垢、虱子等小含生全部都沒有了,更何況是佛陀了。之所以作這樣的沐浴,實際上是爲了清淨我們相續中的罪業。因爲佛陀是一切功德圓滿的智慧身體,如果把他作爲對境,以清淨心來作沐浴的話,所有的資糧就會得以圓滿,所有的罪業就會得以清淨。

  這種浴佛儀式,各教各派當中都有,包括小乘的佛教中也有。最典型的是新加坡的“衛賽節” ,這一天各大寺院、佛教中心的門口裝飾著各式各樣的彩旗,人們將佛像 置于花叢當中,舀取清淨的水,一邊念誦偈文一邊給佛像沐浴。雲南一帶也有這樣的儀式。據大乘經典記載,這種浴佛的功德是相當大的。現在很多佛教興盛的地方,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每天都有許多人一邊念偈頌,一邊爲佛作沐浴。

  藏傳佛教中,在作沐浴儀式時,首先要准備一面明鏡,維那師以贊佛的偈頌進行贊歎,如果是釋迦牟尼佛,則念釋迦牟尼佛的偈頌,若是藥師佛,則念藥師佛的偈頌。然後一邊手持寶瓶,一邊觀想佛菩薩融入明鏡中,在明鏡上作沐浴。有些高僧大德給神山沐浴的時候,也是先通過觀想將其融入明鏡,然後一邊念偈頌一邊沐浴。

  浴佛是佛教特別古老的一種傳統,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沒有什麼差別。作爲修行人,我們應該懂得這些功德,如果不懂的話,可能會想在佛像上撒一點水有什麼用啊?所以,這裏的緣起與功德,大家一定要明確。

  備諸珍寶瓶,盛滿妙香水,

  洋溢美歌樂,請佛佛子浴。

  〖在此,已備好盛滿塗香配成的悅意香水、鮮花的許多金等寶瓶,伴隨著歌聲樂音而請一切善逝及佛子沐浴。〗在寶瓶中裝滿妙香、薰香配製的甘露水和鮮花,手持金瓶、銀瓶、藍寶石瓶等各種珍寶瓶,對諸佛菩薩的身像進行沐浴,在念誦的同時播放一些優美動聽的音樂。

  平時我們念《藥師經》或一些大的儀軌時,都有這樣的沐浴儀式。藏傳佛教的有些維那師,平時可以背誦幾百個贊頌詞,如果爲釋迦牟尼佛作沐浴,只要將頂禮句中的“在釋迦牟尼佛前頂禮”改爲“爲釋迦牟尼佛作沐浴”就可以了。在作沐浴儀式時,首先是對佛陀進行沐浴,觀想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等諸佛融入明鏡,一邊念誦所有佛陀的名號一邊沐浴。然後是八大菩薩、聲聞緣覺,以及釋迦牟尼佛轉*輪的四大聖地或八大聖地等等。這種儀式需要很長時間,維那師一邊念誦《入行論》的這幾個頌詞,一邊作沐浴。在藏傳佛教中,不管格魯派還是甯瑪派都有這樣的儀式。

  今天是文殊菩薩的降生日,恰好又是端午節,按照世間的習俗,很多人在今天用各種藥來洗自己的身體。這樣的沐浴,我認爲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最重要的是在釋迦牟尼佛的降生日或其他節日中,爲佛陀作沐浴。如果你不習慣這種傳統,那能不能將佛像上的灰塵打掃一下,用清淨的水洗一下?不然的話,佛像、佛塔、佛經上面都是灰塵,自己收拾得特別幹淨,這樣沒有一種恭敬心,可能不太好。

  我以前在一個居士家住過一段時間,他們家的廁所可能是新裝修了吧,是最幹淨的,臥室還算可以,佛堂是最髒的。我對他說:“你這樣完全是顛倒的,按傳統來講,佛堂是最幹淨的,佛像、經書應該讓人見而生喜,廁所比較幹淨就可以了!”

  在座的諸位道友,你們不管有沒有單獨的佛堂 ,都應該將自己的佛像經常擦一下,藏傳佛教的有些老修行人,每天用羽毛、孔雀毛等拂拭佛像、經書、佛塔上的灰塵,你們如果也能經常對佛像佛塔作沐浴或擦拭的話,可以遣除自相續中的罪業,這種行爲是平時不可缺少的。

  香薰極潔淨,浴巾拭其身。

  拭已複獻上,香極妙色衣。

  印度有這樣一個傳統:迎請國王時,首先讓他在清淨的浴室中沐浴,沐浴之後擦拭身體,最後才作供養。泰國、斯裏蘭卡也有這樣的風俗,迎請一些高僧大德到家中或寺院時,先請他們洗臉、沐浴。在泰國,出家人到了施主家,主人馬上遞上一條毛巾,“洗個臉、洗個臉”,還沒有坐下就給你一個盆。以前藏傳佛教的希繞嘉措格西到泰國時,政府官員馬上拿了盆給他洗腳,他都有點不習慣。所以,佛教沿襲印度的習俗,也有給佛菩薩沐浴的傳統,以此可淨除衆生相續中的垢染。

  〖二、擦拭:等待諸佛菩薩沐浴之後,用妙香薰染、清潔柔軟、無與倫比的衣物(浴巾)擦拭他們的身體。〗

  在藏傳佛教中,對明鏡作完沐浴儀式後,下一個步驟就是進行擦拭。擦拭的時候,要用一條潔白的哈達,擦拭之後將明鏡放在佛堂或清淨的地方供養,表示從以此後諸佛菩薩就供在那裏了。

  在很多小乘國家,施主對出家人也常作這方面的供養。每天早上出家人出來化緣時,他們就供養一些香皂、毛巾,祈求這些出家人接受,讓他們以此擦拭身體,這樣一來,自己在無形中就積累了很多資糧。

  〖叁、妙衣:擦拭完畢以後,對于出家裝束的佛菩薩,供上袈裟等適合出家身份的芬芳妙衣;對身著在家裝束的尊衆,獻上色彩各異、柔軟飄逸的妙衣。〗

  一般而言,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等是報身裝飾(印度國王的裝飾),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是化身裝飾,顯出家相,身穿叁衣。所以在擦拭完身體以後,對出家聖衆供養叁衣,對在家形象的佛菩薩供養具十叁種報身服飾的妙衣,此舉也有很大功德。

  平時我們有不舍得穿的衣服,如果供養諸佛菩薩或寺院的僧衆,這個功德是相當大的。佛經中有一個白衣比丘尼的公案,她生下來時,身上就穿著白色的衣服,脫下來馬上又有一件,所以出家時佛開許她可以穿白衣 。後來,這位白衣比丘尼獲證了阿羅漢果位,當時有些弟子就問釋迦牟尼佛:“她爲什麼直到獲得阿羅漢果還是穿著白色的衣服?”佛陀告訴他們:以前有一對夫妻特別貧窮,他們只有一件衣服,一個人出門穿衣服,另一個只有赤身裸體藏在土堆中不敢出來。有一次,他們知道了佛陀的功德非常大,于是把這件衣服供養了佛陀。王妃得知此事後特別感動,就把自己的衣服飾品全部給他們,即生中他們便獲得了圓滿受用,以後的生生世世,因爲供養衣服的功德,直到最後有者時仍然身穿俱生的白衣。

  所以,我們若能遇到佛陀那樣的殊勝對境,供養的功德自然不言而喻,但如果遇不到的話,在諸佛菩薩的像前,或者在上師面前供養衣服也有很大的功德。《百業經》中有一個金色比丘尼,生來身體就是金色的,這也是以供養妙衣的功德,獲得了生生世世特別莊嚴的身相。供養妙衣的功德,佛經這方面的公案相當多,在此我不一一講述了。

  亦以細柔服,最勝莊嚴物,

  莊嚴普賢尊,文殊觀自在。

  〖四、飾品:以成百上好的冠冕等裝飾品莊嚴現見真谛而成爲聖者的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彌勒菩薩等根據所化衆生的根基而持在家相的諸位大菩薩。〗

  此處講的是將自己的各種裝飾品,如金項鏈、花鬘、金鬘等供養諸佛菩薩。

  剛才講了,我們觀想迎請諸佛菩薩後,先爲他們沐浴、擦拭身體,然後供養妙衣,供衣之後,就要供養裝飾品。不然的話,光是穿件衣服,如果沒有裝飾品的話,一點都不好看,所以脖子上一定要挂個項鏈,沒有項鏈的話,也可以把念珠挂在脖子上(衆笑)。

  供養裝飾品的功德相當大,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課堂上講過:阿底峽尊者來藏地弘揚佛法時,有個比較富裕的女人對尊者生起極大的信心,將身上佩帶的金銀珠寶全部供養了,她回去後,丈夫十分生氣,對她又打又罵,她受不了就跳河死了。阿底峽尊者知道後,顯現上非常傷心,爲她念經作了回向。以此供養功德,她又再得人身,在阿底峽尊者面前出家,後來成爲噶當派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德。

  現在我們所擁有的裝飾品,死後就變成了別人的東西了,留著也沒有多大意義,還不如供養佛像或者真正殊勝的對境。有些人把自己最珍貴的裝飾品全部供養給上師,但我認爲對這個上師首先要觀察,如果沒有觀察就全部供養,過一段時間,覺得這不是真正的上師,自己很後悔,這樣可能不太好。就我認爲,如果要供養的話,對覺沃佛等佛像供養比較好一點,把金項鏈挂在佛的脖子上,寺院裏的人不會隨便亂用這些供品,任何人也沒有這樣的權利和資格。所以,最可靠的就是供養佛陀、佛像,這樣的功德相當大,《釋尊廣傳》中有很多這方面的公案。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平時在供養時,一定要發願:以此供養的功德,令無量衆生獲得利益。始終都要有一顆利他的心,不管做什麼善事,一直不忘善心善願,這樣自己以後才能成爲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所以,大家時時刻刻都要記住:不是爲了自己獲得人天福報,一定要發一個利他的心!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九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