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二十節課

  第二十節課

  現在還是講“供養支”。十二種意幻供養的前四種已經講完了,下面講第五種供養——妙香供養。

  香遍叁千界,妙香塗敷彼,

  猶如純煉金,發光諸佛身。

  觀想叁千大千世界全部遍滿妙香,這種香氣供養十方如來猶如純金般的身相。雖然這裏只講了一種身色,但無數如來具有不同的身色,均可以進行妙香供養。

  這裏的意幻供養與意緣供養有一定差別,意緣供養是指心中緣取真實物作供養,比如,看到一個非常好的物品,或者一朵美麗的鮮花,心裏首先緣取這個外境,然後再進行供養。意幻供養則是以心意幻化、觀想無量無邊的供品作供養,雖然不一定有真實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大乘佛教中說“萬法唯心造”,既然萬法唯心造,那外境中存在的實物其實也是心的幻化,如果專注心念觀想某種東西去供養諸佛菩薩,與實物供養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當然,這必須要有一定的觀想能力,諸佛菩薩才可以接受你的供品。

  所以,修行好的人不管到哪裏,都有一種修行的方便。不管遇到違緣、順緣,都能轉爲修行的道用;無論住在城市還是寂靜的山林,對他而言沒有什麼差別,任何方法都可以用來供養、忏悔、修行。

  〖五、妙香:《俱舍論》中雲:“四大部洲與日月,須彌山王及欲天,梵天世界一千數,許爲小千之世界,彼之千數承許爲,二千中千之世間,彼之千數叁千界。”〗按照《俱舍論》的宇宙觀,須彌山、日月、四大洲、欲界天等爲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爲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爲叁千大千世界。這樣的叁千大千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所化界——娑婆世界。當然,有些剛入佛門的初學者,由于沒有聞思過佛教的道理,對此觀得不是很清楚。但總的來說,這就是佛教的一種宇宙觀。

  無邊無際的宇宙世界中,充滿著美妙的香氣,這一點應該觀得出來。平時我們撒一點香水,香氣就會彌漫整個屋子,觀想這種香氣漸漸擴大,首先像山谷那麼大,然後像盆地那麼大,最後遍滿整個世界,所有香氣全部供養十方諸佛菩薩,這有相當大的功德。

  〖在這樣的所有叁千世界等無量刹土中恒時飄散著陣陣的芳香,遍及各處,以如此殊勝的妙香塗敷宛如純金般熠熠發光的佛身。〗贍部洲純金是通過十六次提煉才得到的,十分純淨。在這種純金般閃閃發光、金燦燦的佛像面前(如釋迦牟尼佛佛像、叁世佛佛像),我們可以在心裏觀想以妙香供養。

  現在世間上有很多的茉莉、玫瑰等香水,如果自己覺得這種香味很好,那可以在佛堂裏面供養,這屬于有所緣的供養。如果沒有任何東西,也可以觀想:整個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香供養諸佛菩薩。這些香當中,有些是自然形成的,如鮮花散發的芳香;有些是人工配製的,如各種香料製成的香水,這些全部都可以供養。

  人們經常喜歡在身上噴香水,當然,這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是對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的身體再怎麼噴香水,也不一定有多大的功德。如果能在一些佛像、唐卡面前,通過觀想意幻供養,或者象征性地灑一些香水,這個功德是非常大的。現在每天早上,我都會拿香水在佛堂裏噴一下,表示對佛陀的供養,這樣心裏也很舒服,可能你們會有同感吧!

  如果以佛陀爲所緣境,用清淨心來供養,功德大是不用說的,但若以其他的作意對佛陀作供養,也會有相當大的功德。比如釋迦牟尼佛弟子中的阿那律尊者,以什麼因緣成爲“天眼第一”的呢?往昔人壽四萬歲時,正值拘留孫佛的教法時期,當時有一群盜賊,盜賊首領的鞋子破了(當時的條件可能比較差,現在的領導一般條件都很好),由于晚上看不見,爲了補鞋子,他找到一座佛堂,裏面供了一尊金燦燦的佛像,但佛前的酥油燈馬上要滅了,于是這個首領加一個燈芯,借著燈光把鞋子補好了。因爲燈光十分明亮,這位首領看到了佛像的笑容,當即對佛像生起信心,以恭敬心將燈移到佛像面前(其實燈不是他供的,只不過是把燈移過來而已,爲補鞋子還加了個燈芯),並且發願:以此功德,願我生生世世獲得智慧,將來在釋迦牟尼佛教法下成爲天眼第一!

  所以,不管是供燈還是供香,哪怕是以無記心在佛前供養也有無量的功德。平時我們如果有條件,就作這樣的供養,沒有條件的話,應該在心裏面觀想:所有的妙香供養十方諸佛菩薩。一邊走路坐車,一邊這樣觀想,雖然只是幾秒鍾的事情,但獲得的功德卻很大。

  于諸勝供處,供以香蓮花,

  曼陀青蓮花,及諸妙花鬘。

  在佛像、佛塔、金剛上師、經書等殊勝的叁寶所依面前,供養具有妙香的蓮花、曼陀羅花、青蓮花,以及美麗的花鬘。

  “蓮花”可分爲白蓮花、紅蓮花、黃蓮花等等,一般來講,世間上的蓮花是依靠日光而開啓的。在藏傳佛教的詩學中,經常用青蓮花、白蓮花、曼陀羅花等來作比喻。“曼陀羅花”是叁十叁天以福報所感的一種非常美妙的花。“青蓮花”是依靠月光而開啓的。“花鬘”是由很多花串在一起,像念珠一樣可以挂在脖子上。印度有一種傳統,在迎請國王的時候,會把花鬘挂在他的脖子上;現在的西方國家或東南亞的個別國家也是這樣,在機場迎接一些國家元首或高僧大德時,就有一個小孩捧著一串花鬘,挂在這些大人物的脖子上。

  〖六、美花:在堪爲殊勝福田的一切佛像等前供上令人感到惬意、香味沁人肺腑的曼陀羅、蓮花以及青蓮花等所有天花,還有用這些美花及珍寶等精心穿成五顔六色悅意的花鬘、寶鬘。〗青蓮花在人間也有,但曼陀羅是天人的花。

  前面也講過,不管是花鬘還是一束花,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都相當大。《法華經》中說:“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于畫像,漸見無數佛。”意思就是說,即使以散亂心,只拿一朵花供養于佛的畫像前,此人已積累了無邊資糧,逐漸能見到無數如來的身相。我們有些人供養花並不是以散亂心,而是以一種非常清淨的心來供養的。所謂散亂心,是指在無意當中,或者處于一種煩惱心的狀態中,這樣的供養也有如是大的功德。

  《白蓮花經》中說:在佛陀面前,或者在觀想的如來面前,向空中撒一些花,所獲的功德以佛的智慧也無法衡量、無法宣說。尤其是到了夏天,我們經常能在路邊看到五顔六色的鮮花,如果你沒有受比丘戒,順便采一些撒向空中,這樣具有無量的功德;如果你有戒律的約束,那在心裏面觀想也可以。藏地的很多老修行人,每次見到漫山遍野的鮮花,口裏就開始念:“供養叁寶!供養叁寶!”上師如意寶以前在講《入行論》的時候,也再叁地強調:“到了夏天,藏地有那麼多野花、那麼多非常漂亮的花,如果沒有供養的話非常可惜,所以我們到草地上的時候,一定要念花供儀軌。”

  不僅是在藏地,現在漢地的花園裏、各家各戶的陽臺上也有很多花,不過,很多人養花可能不是爲了供佛,而是爲了供養自己。不管怎麼樣,你在見到這些花以後,都要觀想供養諸佛,這會積累很多功德。

  供花的同時不要忘了發願,這個很重要。《白蓮花傳》中講:義成王子與妻子曼達被流放丹得山時,王子將兒女布施給了婆羅門,曼達知道後特別傷心,這時王子對她說:“以前我們不是在燃燈佛前發過願嗎?當時你是婆羅門女,我是婆羅門子。你在賣七朵花的時候,我用僅有的五個銀幣買了五朵供佛,剩下的兩朵你也給了我,我們後來一起在佛前發願,你說生生世世要做我的妻子,我當時就說:“你不要這樣發願,因爲我十分喜歡布施,如果以後布施妻子、兒女,你會後悔的。”你說:“我不後悔,我不會給你的布施善舉造任何違緣。””王子這樣說了以後,曼達憶起了當時的發願,從此以後,不管王子怎麼樣布施,她都沒有任何怨言。

  這個故事在十年前表演的時候,婆羅門子與婆羅門女是能智和益西措扮演的,當時她們還很小,現在都已經“老”了,可能演不動了吧(衆笑)。不過,我覺得那一段還是挺精彩的,當時我們很多人,包括法王如意寶在內,看到這種布施的場面都流下了眼淚,一方面對世尊布施的精神生起信心,另一方面,世尊在因地時是怎樣苦行的,怎樣爲我們作榜樣的,大家對此都非常感動。現在世間上經常有一些貪嗔癡的表演,人們喜歡以此爲話題,每天津津樂道。但作爲佛教徒,我們應該對佛菩薩的事迹經常觀想、經常談論,這樣獲得人身才有實在的意義。

  總而言之,我們平時見到鮮花或花園時,第一個要想到“供養諸佛菩薩”。以前上師如意寶說,藏地有種黃色的花,供養諸佛菩薩是最好的,昨天還擺在這裏,今天好像沒有了。還有一種入行論花 ,我們學院現在有很多,方便的時候可以給大家看一下。這種花有六瓣的、八瓣的、十二瓣的,以前華智仁波切在青海講《入行論》的時候,聽說到處都盛開這種黃色的小花。

  不管我們看到什麼樣的花,首先應觀想供養十方諸佛菩薩,這一點大家不要忘!

  亦獻最勝香,香溢結香雲。

  複獻諸神馐,種種妙飲食。

  在諸佛菩薩面前也獻上最殊勝的香雲,香氣彌漫,結成香雲。還要供養神馐,以及種種的飲食。

  〖七、香雲:殊勝合意的妙香洋溢各方,結成香雲,旋繞遍布空中,這些也都供養佛菩薩。〗

  “結成香雲”,是指在香爐中燒很多香,香氣最後就聚成了香雲。這些香雲可以觀想成各種形狀,有的像八吉祥,有的像七輪寶,有的像五供,形狀各異的香雲彌漫整個虛空界,供養十方諸佛菩薩,這就是所謂的香雲供養。

  我們平時不管是到寺院還是在家中的佛堂都可以供香。香的種類有很多,如末香、塗香、燒香。現在很多寺院都在製作香,有些人甚至打著“喇榮五明佛學院”的旗號做香,但我們學院從來沒有辦過什麼香廠,這裏是以聞思修行爲主的。外面人喜歡打學院的旗號,或以上師的名義搞各種各樣的事情,這也是經常有的。

  總的來講,我們應該這樣想:不管是什麼樣的香,檀香也好,沈香也好,…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二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