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結合起來,日日夜夜隨念叁寶,這就是上等修行人的作法。希望你們在這方面多下工夫,當然,最初可能有點困難,自己不好的習慣太多,善法又沒有串習過,一下子改過來有點吃力,但習慣成自然以後,也就不會有什麼困難了。
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
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
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
〖諸如此類,以上浩瀚無邊虛空界中,清淨刹土以及北俱盧洲等處所有的無主物,我均以心觀想取來,鄭重地供養釋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勝的佛子,祈請供養能獲得大果報的殊勝福田爲利衆生而接納,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愛垂念我而接受我的這些供品。〗
前面代表性地講了一些人間的自然景物,山川、海濱、森林等,諸如此類的無主之物,不管是在人間、天界、羅刹界,還是清淨刹土,無邊無際世界中的所有供品,我全部在心中緣取觀想,然後在最殊勝的福田——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乘僧衆面前一一供養。
就像阿闌律國王(即我乳輪王)一樣,在最殊勝的福田面前,僅作一點簡單的供養,也能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許多公案中都說過,供養諸佛菩薩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今生我們遇到了如此殊勝的福田,是相當有福報的。
在供養的時候,應當具足無著菩薩 所講的六種條件,或印度無著菩薩在《菩薩地論》中所講的六種條件。也就是,第一、想到叁寶具有無上的功德;第二、叁寶可以成辦無邊利益;第叁、在衆生界中,諸佛菩薩是至高無上的;第四、叁寶猶如昙花一樣很難出現于世,非常難得;第五、叁千大千世界中,唯以叁寶作爲供養對境;第六、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的來源就是叁寶。
平時不管對寺院供養,還是對僧衆供養,大多數人都不具足這些條件。他們供養的目的是什麼?爲了我獲得平安,爲了我做事情順利。當然,遇到一些違緣、困難時,到寺院裏燒香拜佛、在佛前祈禱,除了前世不可逆轉的定業以外,這也是有幫助、有好處的。我並不是說供養時一定要全部爲了利益衆生,不能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心,畢竟每個衆生的需求不同,既然叁寶是無上功德的來源,通過祈禱,衆生的很多願望都能得到滿足。《百業經》及其他經典的有些公案中說,佛陀在世時,許多施主、婆羅門、國王等也會在叁寶面前提出各種請求,沒有孩子的求子,地方不下雨的求雨,特別貧窮的求發財……除了業力極深重的人以外,只要在叁寶面前虔誠祈求,叁寶一定有求必應,賜予各種悉地。
總之,大家平時供養時,應在叁寶面前這樣想:我今生遇到了這麼殊勝的福田,一定要在叁寶面前好好供養,希望叁寶賜予加持,並且接納我的供品。
醜二、供養彼等之原因:
爲什麼要供養這些無有主人的供品呢?
福薄我貧窮,無余堪供財,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若有人問:爲何不供養自己的財物而供養這些無主物呢?〗自己一分錢也不舍得供養,卻將無關緊要的山河大地、大海湖泊作爲供養,對自己一點損失也沒有,就像現在有些人,叫他供養,他說“不供養、不供養,意幻供養就可以了”,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原因是這樣的:〖由于我往昔沒有積累過福德,極爲貧寒,除了這些供品以外,我實在無有任何其他可以供養的財物。〗供養的原因有兩種:一是自己實在一點財物也沒有,爲了積累資糧,可以這樣供養;還有一種情況,雖然自己有供養的財物,但由于前世沒積累廣大的資糧,所以即生中福報不夠,根本無法買到須彌山、四大部洲、所有的大海湖泊,不像以前的轉輪王,現在我們再怎麼富裕,恐怕也沒有這個福氣。香港或南方的一些大老板,自己認爲非常有錢,能把整座山買下來,其實那只是一座小小的山,末法時代的衆生福報非常有限,即使再怎麼有錢,也只能買到幾百畝地而已。但是意幻觀想與此不同,它的範圍更爲廣大,與實物供養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真心誠意想供養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諸位怙主爲了利益供養者我而納受這所有的供品。〗正如《藥師經》中所講,諸佛菩薩並不需要這些財物,我們進行供養,佛菩薩也不會得到什麼利益,因爲他們已圓滿了一切功德,不需要這些。那爲什麼還要供養呢?對我們來說,一方面可以斷除自相續中的吝啬心和貪心,另一方面,依靠這種方式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等殊勝對境,能很快圓滿自己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鑒于此,我們在供養時應想:十方諸佛菩薩,我今天觀想衆多的供品作爲供養,請您一定要依神通神變力納受所有的供品。如果沒有這樣意幻供養,只是拿一點錢、一點供品去供養諸佛菩薩,恐怕是不足夠的。所以,以意緣取大量的供品,然後在心裏面供養,這有很大的功德。
有人可能會問:“這種意幻供養,是藏傳佛教獨有的說法,還是佛經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呢?”當然是佛經中的記載。對此,寂天菩薩在《學集論》中引用了大量教證進行說明,比如,佛在《善巧方便經》中說:“真正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薩,以慧心攝取十方所有的鮮花、花鬘、妙香、塗香、山河大地等無主之物,供養諸佛,有無量功德。”可見,“無主物供養”不是藏傳佛教或印度個別論師的說法,釋迦牟尼佛在大乘佛經中也這樣親口宣說過。
還有,在《寶雲經》中,佛告訴諸位眷屬:“善男子,應以叁千世界所有花果等無主物之供品,于晝夜六時中,在十方諸佛菩薩前意幻供養叁次,此舉具有無量功德,應回向于一切衆生。”依靠這些大乘經典的教證,我們很容易看出,“無主物供養”是大乘最甚深的一種意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隨時隨地行持。
然而,現在世間上卻有這樣的情況:有些人平時不願意供養,嘴上說“我心裏觀想就可以”、“隨喜就可以”、“意幻就可以”,但真正讓他供養的話,在家裏佛像前供一盞燈的舍心也沒有,點一根香也舍不得。還有些人口頭上說得特別漂亮,“什麼都是空性的”、“一定要有大悲心”,但實際上,放生時連買一個生命的錢也舍不得出。有次我見了一個據說有幾十億資産的大老板,他不停地對我說“我們要放生、我們要放生”,當時我很高興,心想他肯定能拿很多錢,沒想到,第二天真正要放生時,他給了一百元……衆生根基的成熟程度確實不同,以前我在《旅途腳印》中寫過,學院中有些道友吃的、住的都沒有,卻願意將自己的錢全部拿來放生。盡管衆生的智慧、信心、悲心有差別,但一般來講,修行不是靠講好聽話就能解決問題的。雖然佛經中也說“隨喜與親自做二者功德相同”、“意幻供養超過了一般供養的功德”,但其中的意思是,如果自己實在沒辦法供養真實的供品(比如出家人或一些貧窮的佛教徒),那在十方諸佛菩薩或上師面前,可以這樣意幻供養,但如果明明有能力、有財物,一點也不舍得供養,只是口頭上說得好聽,“上師啊!我准備給您供養太平洋、杭州的西湖……”這樣的話,不知道上師是什麼態度?
我們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應該憑自己的信心和力量來作供養。沒有信心的話,就會認爲上師特別貪財。實際上,對于真正的上師和善知識而言,這些財物和供品,他個人根本不會貪執,如果貪執的話,說明他不具足大乘善知識的法相。前段時間也講了,所謂的“大乘善知識”,如果特別喜歡財産、富裕的生活,根本沒有這樣的說法。大乘善知識的法相是什麼?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舍棄大乘佛法,對大乘經典精通無礙,這就是大乘善知識的特點。
現在末法時代魚龍混雜,善知識與惡知識分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作爲佛教徒,你們的頭腦一定要清醒,觀察好以後再供養比較妥當,否則,不但得不到功德,恐怕自己最後也特別傷心。現在有很多人,見到一個剛來的上師就隨隨便便供養,供養完了又後悔,這樣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你真的想供養,法供養是最好的。對真正的上師來講,一個人好好地修行,好好地聞思,這個上師肯定高興。因爲上師傳法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讓所有的衆生獲得快樂,而獲得快樂的唯一方法,就是佛法!
這次我也很高興,因爲除了這裏的道友以外,很多對學院和我個人有一定恩德的人,都會有機會聽受佛法。我平時遇到他們的時候,雖然很感謝他們的幫助,但只是心裏有一份感激之情,或口頭上說一聲“謝謝”,從世間的角度而言,這樣可能報答不了什麼。作爲一個修行人,報恩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他們聽到佛法。我口裏講的這些佛法,都是上師們傳下來的,大的錯誤應該沒有,小的錯誤肯定難免,這不僅是我,任何一個凡夫,在講經說法時都是不敢保證的。他們如果通過聽法,確實得到了佛法上的利益,這就是真正的利益!平時我到一些城市裏去,在人群當中見見面、互相說個好話,實際上是沒什麼利益的;給一些財物、一些幫助,也不是真正的利益。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利益是什麼?我認爲就是讓他們獲得佛法的利益。
鑒于這種目的,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法供養都是最殊勝的,而且中間也不會産生什麼怨恨。世間人就是這樣,剛開始跟這個上師關系好時,急著去供養,但過一段時間,這種世間關系破裂了,就開始互相說過失。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如果你們作法供養的話,當下上師很高興,以後也不會有各種說法和傷害。所以,對于上師,應該以法供養爲主。
剛才講了,遇到一些悅意的對境、美好的景物時,應該在心裏作意供,這一點,對于大乘修行人而言非常重要。現在海外的一些大德,他們在講經說法時也講這方面的功德、供養的道理,大家若能按照這種教言去自我改正,對今後的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和利益。
總之,我們到了一些好的地方時,不應該以沒有意義的思想或行爲來攝持叁門,而應首先觀想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然後在心裏發願。以前上師如意寶到一些神山或海邊時,沒有一次不發願、不念供養咒的。大家平時看到這些景象,也應該以《普賢行願品》的偈頌作供養,如果供養咒等不會念,“供養叁寶”這四個字應該會說吧。假如能經常這樣串習,不管到哪裏都會用得上的!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