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課
現在正在講七支供裏面的“供養支”,昨天已經講了無主物供養,今天講供養身體。
子二、供養身體:
願以吾身心,恒獻佛佛子,
懇請哀納受,我願爲尊仆。
〖在勝伏四魔的佛陀及其一切佛子前,我願恒時供養自己的身體,誠懇祈請諸位聖尊菩薩能完全接納。〗我們應將身體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爲什麼呢?因爲每個人都有我執,這種我執一定要徹底斷除,如果沒有斷除的話,始終都會依靠“自己”而造業。所以,〖我心甘情願做忠實的仆人,對您們言聽計從,祈願您能慈悲攝受。〗我們應當這樣觀想。
佛陀已經遠離了一切障礙——煩惱障和所知障,戰勝了蘊魔、天魔、死魔等四魔,具有聖者、如來等十種不同名號,在這樣的十方諸佛以及菩薩面前,我們供養自己的身體。
是不是諸佛菩薩特別需要這個身體呢?不是這樣的。而是向殊勝的對境供養身體,能夠減少我們相續中的我執,我執少了,利益衆生、發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無始以來,就是因爲這個“我”,才讓我們在輪回中不能解脫,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所謂的我執,因此,我們要想盡辦法斷除對自我的身體、受用、善根等的執著,尤其是身體,如果沒有對身體的執著,依靠身體而造的業是不會有的。
供養自己的身體,這在很多佛經中都有記載,十方諸佛菩薩對此非常贊歎,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對這樣的善舉也竭力推崇、勵力實踐。尤其是作爲一個大乘佛教徒,一定要斷除對身體的執著,如果實在不能完全斷除,最起碼也要減輕對它的耽執。但現在的世間人不是這樣,許多人每天都在爲這個身體打扮裝飾,爲了它而不停奔波,他們從來不知道所謂的“我”到底是什麼樣的本體,在這種人面前,我們應當竭力宣揚大乘佛法中供養身體的功德。
供養身體,從象征性的角度來講,可以指漢傳佛教中的“燃指供佛”。《楞嚴經》第六卷 中講:如果有能力的話,在如來的身相前燒燃身體、燃指、燒戒疤,“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可見,燃指供佛、供養身體的這種人,佛陀說,無始以來他所欠下的一切罪業,在一個時間內果報全部感受完畢。
漢傳佛教中有一位淳金長老,他爲了利益衆生、消除幹旱等,在普壽寺、阿育王寺等寺院的佛像前燃指供佛,最後只剩下六個指頭,被人們稱爲“六指長老”。還有四川的真義法師,也在佛前燃指,同時爲了斷除相續中胡思亂想的分別念,在胸前燃了一百零八個戒疤,在穴脈上燃了九個戒疤。這種燃身供佛的行爲,一方面可表示自己對諸佛菩薩的誠心,另一方面也表示了自己對身體不太執著。藏傳佛教中,根據曆史記載,有很多虔誠的弟子在喬美仁波切、麥彭仁波切面前也燃指供養。由此可見,這種舍棄對身體執著的燃指供佛,大有必要!
蔣貢康楚仁波切在《問答錄》中曾說:“顯宗的燃指供佛是爲了斷除自相續中的貪執,而在密宗,身體本來就是諸佛菩薩的清淨壇城,在這種情況下,不用燃指也可以。”當然,這一點我們應根據相續中的煩惱與執著來區分,如果自相續確實與如來的壇城無二無別,或者對身體沒有執著而觀爲清淨壇城的話,即使你是顯宗的修行人,不用燃指供佛也可以;如果對自己的身體特別貪執,認爲身體很不清淨,就算你是密宗的修行人,燃指供佛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燃指供佛”是一個例子而已,實際上,供養身體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說,在諸佛菩薩或者上師面前,誠心誠意將身口意全部供養,這種做法也有很大的功德。爲什麼呢?因爲在這個世間中,我們對身體的執著最大,別人稍微說“你長得不好看”、“你太矮了”、“你太胖了”,自己馬上就特別生氣,這說明我們對身體相當執著。如果將身體供養給上師、供養給佛教,這樣一來,身體就不屬于自己了,以後再也沒有理由去執著它了。
當然,供養身體的發心一定要清淨。以前有些道友燃指供佛,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相當痛,于是生起了後悔心,這樣的話,有沒有功德也很難說。凡夫真正遇到身體上的痛苦,不生起後悔心是相當困難的,以前阿底峽尊者的上師達瑪 吉達雖然是個凡夫,在布施身肉時也感受了巨大痛苦,但由于他的大悲心相當強烈,所以沒有生起後悔心。然而,一般來講,真正以火燃燒自己的指頭,可能都會有後悔心,爲了避免這種情況,自己事先一定要考慮清楚。
在上師面前供養叁門一定要謹慎。有些新來的人或剛學佛的人,開始時有非常強烈的信心,在很多上師面前都供養身口意。以前上師如意寶說過:“那些新來的人說身口意全部供養,但過了一段時間,身口意全部都不見了,身體已經跑回去了。按道理來講,這個身體不是他自己的,應該是屬于我的,如果再帶回去的話,會不會犯盜戒?(衆笑)”
爲了利益衆生,我們可以將身體作供養,但如果你沒有很明顯地這樣供養,在心中發願“我依靠這個不淨軀體,從今以後乃至生生世世,都爲佛教做事情”,這樣的話,我認爲將身體供養佛教和供養上師沒什麼差別。當然,作爲欲界凡夫,一定的飲食和睡眠是需要的,除此以外,我們若發願在有生之年盡心盡力地爲佛教服務、爲佛教做事情,這也是在諸佛菩薩面前供養身體。
所以,倘若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必須對諸佛菩薩供養自己最珍貴、最難得、最可愛的身體,以此舍棄對它的執著。否則,如果對身體特別貪執,想在相續中生起忘我利他的菩提心,恐怕會有一定困難!
尊既慈攝護,利生無怯顧,
遠罪淨身心,誓斷諸惡業!
〖我依靠大尊主的呵護,才能在叁有中不畏痛苦而饒益衆生。〗有了諸佛菩薩與上師們的保護與加持,我在輪回中對痛苦無有任何畏懼,一定可以饒益衆生。〖如果我罪惡深重,則無法利益有情。〗但如果我的罪業相當深重,想利益衆生相當困難。《維摩诘經》中說:“自身尚縛,欲解他縛,無有是處。”意思就是說,自身尚且被各種罪業煩惱束縛著,想要解開別人相續中的煩惱束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當然,先有一個利他心非常重要,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口口聲聲說“我要利益衆生”、“我要幫助衆生”,能不能實現這種願望呢?恐怕是不能實現的。
〖因此,爲了真正擺脫以往的罪業而誠心忏悔,立誓今後再不造罪。〗在相續中應該有這樣一種誓願。
我在諸佛菩薩面前供養了身體以後,他們慈悲地攝受了我,現在對于自己來講,應該爲利益一切衆生做事情,爲什麼呢?因爲我已經成了如來家族中的一員,如來的唯一事業是什麼?就是弘揚佛法和利益衆生,除此之外,絕沒有其他的繁瑣事務,每位佛、每位菩薩就是想盡辦法幫助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所以,我要想利益衆生的話,第一要恭敬十方諸佛菩薩,以佛法來饒益衆生;第二自相續中的罪業一定要清淨。鑒于此,很多大德將這一頌以四種對治力來解釋。
第一、所依對治力:以叁寶、諸佛菩薩、根本上師等作爲忏悔的所依;第二、破惡對治力:以前所造的罪業,就像喝了毒藥一樣,現在特別後悔;第叁、現行對治力:通過修習種種法門,如念百字明、修菩提心、觀想金剛薩埵,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清淨;第四、恢複對治力:如同喝了毒藥後,從此發誓再也不敢喝,同樣,身口意造了不如法的罪業後,在諸佛菩薩面前發誓今後也決不再造。
供養身體的道理,不僅諸佛菩薩的事迹中有記載,藏傳佛教很多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的傳記中都有。爲了希求佛法而不惜舍棄生命、利用身體去苦行,這也是對諸佛菩薩的一種供養。
上師如意寶以前講過:“有漏的供養當中,供養身體的功德最大。”盡管如此,我們在供養身體之前,還是需要再叁觀察。如果未經觀察就草率供養,事後沒有堅定誓言或退失信心,這種過失也是相當大的。所以,在發心供養身體之前,一定要再叁觀察自心,這一點極爲重要!
這裏要求大家舍棄自己的身體,當然,作爲凡夫人來講,完全舍棄有點困難,但是通過方方面面的觀察,我們可以減輕對身體的執著。世間上沒有學過佛法的人,整天都在爲了這個身體而苦惱,其實這個身體只不過是一個幾十年的借用物而已,爲它造惡業值不值得?這些問題應該用佛法來詳細剖析。可惜的是,現在的大多數人,對這些甚深道理根本不懂,所謂的學佛,就像學氣功一樣,只當成一種暫時的學問。今天我遇到一個丹東的居士,他說:“現在學佛的人不是很多,大城市裏如果有一萬個人,學佛的可能只有一兩個,而這一兩個人也多是希求今生的福報或來世的人天安樂,真正懂得佛法道理的實在少之又少、寥若晨星。”我覺得這話非常有道理。
所以,我們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不僅要學習大乘佛法的一些知識,同時也要明白我們學佛的動機、學佛的行爲。這些方面,每天我會給大家講一些道理,希望你們把這些法要牢記于心,盡量調伏自己的相續。
通過網上的一些文章發現,現在有很多人在背《入菩薩行論》,背完之後感覺也很好。你們不能太著急,背開始的頌詞感覺很好,但背最後幾個頌詞的時候,你們是不是還感覺很好呢?學習佛法需要耐心,剛開頭的幾個頌詞誰都會背,我們這裏大多數的人都能背第一品,但有些人在第二品時退下去了,有些在第叁品時退下去了,有些在第八品時退下去了,所以背書並不是很容易,背一兩個頌詞不難,最難的是全部背完,如果到了最後一個頌詞“禮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亦禮善知識,恩長吾叁學”(上師以藏文背誦),你還是覺得很好的話,那我確實非常高興。
現在有些年輕人,記憶、智慧等各方面都不錯,不應該在腦海裏記一些世間上亂七八糟的東西,而應該記一些有關空性、大悲、人無我方面的道理,如果這些道理記得越來越多,對世間的執著自然而然會逐漸減少,就像火越來越旺,周圍的寒冷就會越來越少;光明越來越強,世界的黑暗自然會逐漸消失。如果內心沒有智慧的光芒,貪嗔癡…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