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思考題 第一品 第二品

  《入行論釋·善說海》思考題

  (第一品)

  第1節課

  1、名詞解釋:五部大論

  2、這次學習《入菩薩行論》,你有什麼樣的學習計劃和安排?

  3、從哪些方面,可以體現出《入菩薩行論》在印度、藏地頗受重視?

  4、了知作者的功德對我們有什麼益處?

  第2節課

  5、名詞解釋:聞法四想

  6、請結合《華嚴經》的比喻,說明實修的重要性。

  7、如果總是把修行計劃往後推,會對你有什麼影響?

  8、聞法時有哪幾種不同的發心?我們應具什麼樣的發心才最有意義?

  9、我們聽法時,應該遠離哪叁種過失、六種垢染、五種不持?

  10、“假如擁有了名聲、地位、財富,這種人生就是最有意義的”,你認爲這種說法對嗎?請寫出理由。

  第3節課

  11、名詞解釋:教法 證法 善說海 隨福德分善根 隨解脫分善根

  12、對大乘修行人而言,爲什麼菩提心如此重要?請從教證、舉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體闡述。

  14、學習佛法和學習世間法,二者有什麼異同?請結合自己的經曆加以說明。

  15、“我們修行人爲什麼而活?爲衆生而活!”對于這句話,你有什麼感想?

  16、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會開得隆重,是否就意味著佛法非常興盛?請以理分析。

  17、佛陀和上師經常要我們放下自己、利益衆生,這種要求合理嗎?爲什麼?

  18、佛菩薩的聖號和我們凡夫的名字有什麼差別?

  19、爲什麼說佛法的精華教義是大乘菩提心?

  第4節課

  20、經論命名的方式有哪幾種?請舉例說明。

  21、給經論取名有何必要?

  22、菩薩以何原因稱爲“勇識”?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23、論名用梵語的目的是什麼?

  24、印度傳下來的佛教論典爲什麼比較清淨、可靠?

  25、爲了辨明叁藏,國王赤熱巴巾在頂禮句方面有什麼規定?這樣規定的理由是什麼?

  26、對于整部論的內容,阿阇黎善天與那波瓦尊者是如何歸納的?

  第5節課

  27、名詞解釋:善逝

  28、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怎樣學習一部論典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意義?

  29、“善逝法身佛子伴”中的“法身”,是佛陀的叁身之一嗎?請具體解釋這裏的法身。

  30、依噶當派的教言,修行可分幾種?每一種的方式如何?

  31、按《寶性論》的觀點,出生佛子需要哪四種因?請結合轉輪王子的比喻加以說明。

  32、對上師頂禮是合理的,但對上師的住房、狗、牦牛頂禮,這種行爲是否顛倒?請談談你的想法。

  33、四大聖地包括哪些?頂禮此處的功德有多大?

  第6節課

  34、作者寫立誓句的原因是什麼?

  35、作者在頌詞中用“依教略宣說”,對我們有何啓發?

  36、既然《入菩薩行論》的內容在經論中已有,那我們直接學習經論就行了,寂天菩薩造論是否多此一舉?爲什麼?

  37、大乘佛子有哪叁種學處?每一學處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38、寂天菩薩說:“這部論的內容經論中已有,我的詩韻也不善巧,所以造論的動機不敢說利他。”他是真的無利他心,還是另有密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39、什麼是修行?怎樣將修行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40、爲什麼說過于傲慢和過于謙虛都是修道的障礙?

  41、請寫出本論的必要等四法。

  第7節課

  42、名詞解釋:暇滿 增上生 決定勝

  43、爲什麼說暇滿人身是菩提心的殊勝所依?

  44、請寫出八種無暇,爲什麼稱這些地方是無暇?請分別說明理由。

  45、五種自圓滿是指哪些?倘若一個不具足,會對修行有什麼影響?

  46、五種他圓滿包括哪些?爲什麼決定是五種,四種或六種可以嗎?請說出理由。

  47、從因、比喻、數目叁個角度,請分別說明暇滿人身十分難得。

  48、有人想:“經中雖說人身難得,但這只是一種說法吧。現在世界上的人這麼多,怎麼會是難得呢?”這種想法正確嗎?請以理分析,並說說你對人身難得的認識。

  49、“後世怎得此圓滿”,是以什麼根據說後世得不到今生這樣的圓滿人身?通達此理後,我們應怎樣對待現在的人身?

  50、《寶箧經》中講了哪四種是我們應産生信心的對境?

  51、解釋頌詞:“具備閑暇圓滿之雙翼,亦具現見善惡功過目,然被貪圖名利網所擒,豈非已入罪業之籠中?”

  52、請結合比喻說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難得性。

  53、爲什麼說人身的價值已經遠遠勝過了如意寶?

  第8節課

  54、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我們凡夫衆生造善業的力量極其微弱,而罪業的力量難以抵擋?對此,你有什麼親身感受?

  55、一旦生起了菩提心,爲什麼就不會轉到惡趣中?請以教證、理證分別說明。

  56、請結合《華嚴經》的比喻,說明相續中只要有了菩提心,彌天大罪也會被遣除。

  57、“無量衆生依于此(指菩提心),順利能獲最勝樂(指佛果)。”這恐怕與現實不符吧,因爲發了菩提心的人要爲衆生付出一切,修行過程中還有很多難忍的苦行,這能說明順利嗎?對此你是怎麼認爲的?說說你的看法。

  58、佛陀于多劫中思維觀察,發現什麼法才是對衆生最有利的?爲什麼?

  59、爲什麼叁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這樣的話,小乘阿羅漢豈不是變成大乘菩薩了嗎?請闡明你的理由。

  60、爲什麼將生死輪回比喻成監獄?

  61、發了菩提心以後,名字已經轉變,可以稱爲菩薩,那一個人既是凡夫又是菩薩,這是否矛盾?請說出你的理由。

  62、“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此處的菩提心指勝義菩提心,還是世俗菩提心?爲什麼?

  63、論中說:“我們不清淨的身體,如果有了菩提心,就會變得跟佛身一樣。”若是這樣,初發心的人爲什麼沒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請以理說明。

  第9節課

  64、爲什麼有了菩提心的攝持,我們平時積累的念佛、放生等善根就永不會窮盡?請結合比喻說明。

  65、作爲一名佛教徒,你對佛教的慈悲觀有什麼樣的認識?談談自己的感想。

  第10節課

  66、名詞解釋: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 劫末火 定業 不定業

  67、我們在修持禅定時,會經曆哪五個階段?請以比喻具體解釋。

  68、“菩提心能根除一切罪”與經中講“定業不可轉”難道不矛盾嗎?請以教證、理證分析。

  69、發菩提心與建寺院、開法會、救濟災民比起來,哪個利益更大?爲什麼?

  70、《華嚴經》中是怎樣贊歎菩提心的?請簡單舉例說明。

  第11節課

  71、什麼叫願菩提心?什麼叫行菩提心?二者有什麼區別?

  72、如果僅發願度化衆生、利益衆生,暫時和究竟會獲得什麼樣的功德?

  73、行菩提心有哪兩種解釋方法?

  74、有了堅定的行菩提心後,縱然睡眠、放逸,功德也會不斷增上,你認爲這種說法合理嗎?請以教證、理證成立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

  75、你的相續中生起菩提心了嗎?發心前和發心後相比,你的心念和行爲有什麼改變?

  76、一個人心裏發願讓所有的衆生獲得佛果,另一個人以慈悲心獻血救濟病人,二人誰的功德大?爲什麼?

  第12節課

  77、名詞解釋:教證 理證

  78、利益衆生和獲得佛果哪個更重要?原因何在?

  79、作爲大乘修行人,平時怎樣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怎樣對待周圍每一個衆生?

  80、以大乘佛法度化衆生時,哪兩個問題不能忘記?爲什麼?

  81、最究竟的愛心是什麼?是父母的關愛、親友的體貼,還是其他?請說明原因。

  82、如果一個人給你一億美金,另一個人教你發菩提心,你覺得誰對你的恩德大?爲什麼?

  83、經中說“一切功德中,菩提心爲最”,對此你能否真正生起誠信?請說明理由。

  第13節課

  84、解釋頌詞:“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85、有人想:“佛陀具有徹知萬法的智慧,若不能衡量菩提心的福德,那就不是一切智智了。”對此你是怎麼認爲的?

  86、爲什麼說即便是乞丐妓女,只要相續中具有菩提心,也值得我們恭敬頂禮?

  87、短暫的人生中,我們依靠什麼樣的方便方法,可以迅速積累資糧?倘若不依這一方便,其他方法能否讓我們獲得究竟的解脫?爲什麼?

  88、有些高僧大德來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弘法、放生時,作爲一名居士,你當如何對待才合理?

  89、衆生所想與所行是怎樣背道而馳的?請舉例說明。

  90、有些人貪汙腐敗、殺生吃肉等造了很多惡業,但他的生活仍然逍遙自在、非常快樂,這樣的話,是否說明因果不存在?請具體分析。

  91、爲什麼說菩提心是最大的善業、最好的親人?

  92、如果沒有菩提心,直接修大圓滿、大手印,能不能獲得成就?爲什麼?

  93、當代的戰爭、災難、洪水、沙塵暴,究其根源,到底是什麼造成的?

  94、請與世間人的知恩報恩對比,說明菩薩更應值得贊歎。

  第14節課

  95、爲什麼發菩提心的人才是殊勝施主,世間上的大老板還不算殊勝施主?請從五個方面對比作答。(提示:所施對境、所施物、態度、給予的安樂、時間)

  96、請以教證、理證成立發菩提心的人是殊勝福田。

  97、爲什麼佛子在遭遇痛苦、逆境時,反而會令善法增上、罪業不生?請舉一實例。

  98、對發心菩薩加害也能結安樂緣,與前面的“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不相違嗎?爲什麼?

  99、如果世間上發大乘菩提心的人越來越多,對我們國家、社會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請以理建立。

  100、社會上有很多慈善機構,他們的善舉與大乘菩薩利益衆生的行爲是否一樣?請寫出你的根據。

  101、釋迦牟尼佛因地發了菩提心後,是怎樣把自己的願心付諸實踐的?

  102、一個善良的人就是發了菩提心的人嗎?無論是與否,請列出理由或實例,以證明你觀點的合理性。

  103、對發了世俗菩提心的人,生一刹那惡念也會一大劫墮地獄,那我們該怎麼做才不至于墮落呢?

  104、在日常生活中,應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每一個衆生?這樣做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105、平時吃海鮮、殺生時,敢保證這些動物裏面沒有發過菩提心的菩薩嗎?如果有的話,你的罪業有多大?對此今後你有何打算?

  106、解釋頌詞:“不見盡遣二障暗,菩提心寶之日輪,墜于愚癡黑暗中,睜常斷眼誠可悲!”

  107、通過第一品的學習,你有什麼深刻的體會?

  

  《入行論釋·善說海》思考題

  (第二品)

  第15節課

  108、前叁品相互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系?

  109、請以比喻和意義相結合的方式說明:菩提心在相續中如何生起、護持,以至失壞後如何恢複等過程。

  110、菩提心的本體是什麼?

  111、菩提心的違品是我執,二者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樣,那麼有我執的凡夫相續中是否具有菩提心?

  112、平時的行住坐臥中,怎樣做才算是把菩提心運用到生活中了?

  113、有人說:“很多教言都說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所以爲了出離輪回、獲得究竟安樂的佛果,我必須要發菩提心。”請分析這種說法是否合理。爲什麼?

  114、請解釋信解行發心、殊勝意樂發心、異熟發心、斷障發心,並說明這是從什麼角度安立的。

  115、從比喻、助伴的角度,菩提心分爲二十二種,請問具體是從哪些側面相似而安立的,並一一說明。

  116、菩提心的獲得方式有哪幾種?請具體分析。

  117、我們應在什麼樣的上師面前受菩薩戒?爲什麼?

  118、入顯宗的佛法和入密宗的佛法是否一樣?爲什麼?

  119、受菩薩戒是否必須先要受一種別解脫戒?如果不需要的話,這是否與阿底峽尊者“恒具余七種,別解脫戒者,乃有菩薩戒”的說法相違?

  120、具有哪些條件才能在相續中生起菩薩戒體?請說明你的理由。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思考題 第一品 第二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