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六節課

  第十六節課

  現在講第二品“忏悔品”,本品可分爲總義與論義,總義當中包括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抉擇發心”已經講完了,現在講第二個問題,也即“隨發心而行持”。這裏又分受戒的方法、護戒的方法、還淨的方法叁個方面,其中前兩個問題已經講完了,現在講第叁個問題:

  辛叁、受戒之儀軌:

  昨天講了菩提心的本體如何?有什麼樣的分類?依靠何種對境于自相續中受持?受戒補特伽羅的身份如何?今天講如果具足了善知識,同時自己也堪爲發菩提心的法器,那應該通過什麼儀軌來受持。

  什麼是儀軌呢?大家都知道,世間當中有各種各樣的儀式,在舉行這些儀式的時候,有他們特殊的一種儀軌,同樣,佛教中也有許多的儀軌,有觀想的也有念誦的。那麼菩薩戒是依靠儀軌來受持,還是非儀軌來受持呢?下面講這個問題。

  無著菩薩在〖《菩薩地論》中沒有提及說願菩提心的儀軌。〗本來廣大行派當中,無著菩薩對菩薩戒講得非常清楚,但並沒有提及願菩提心依靠儀軌而受持。

  〖法友尊者等也認爲願菩提心並不觀待儀軌。〗學習《現觀莊嚴論》時,經常會提到印度非常著名的法友尊者,他在有關大乘論典中,也沒有提及願菩提心是依靠儀軌而得受的。

  爲什麼呢?因爲所謂的願菩提心,是自己心裏面的一種誓言,這種誓言不一定依靠儀軌,所以無著菩薩、法友尊者都認爲,願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自己心裏的一種默默發願,不必安立儀軌。

  〖阿底峽尊者依次造了願行菩提心儀軌。〗阿底峽尊者的觀點則有所不同,他先造了願菩提心的儀軌,又造了行菩提心的儀軌,這種認爲“願菩提心需要儀軌”的觀點,與我們前譯派全知無垢光尊者的觀點比較相同。大家應該記得,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也講過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的儀軌,不同的是,裏面的願、行菩提心的儀軌只有一個,而沒有分開,依此可以次第或同時受持兩種菩提心。

  〖本論按照《釋論》的觀點來講,是從殊勝補特伽羅的角度同時受願行菩提心的儀軌。〗根據印度論師《釋論》 中的觀點,願、行菩提心必須依靠儀軌來受,並且在同一時間內可以受。當然,“同一時間”是針對殊勝修行人而言的,如果自己的根基不是特別殊勝,既沒有智慧也沒有悲心,那不一定能同時受持兩種菩提心。對于一般的平凡人而言,應該先受願菩提心,之後再受行菩提心,這樣的次第比較合理。所以,《釋論》的觀點是從殊勝補特伽羅的角度來解釋的。

  〖那波瓦尊者說:“願菩提心是發心,行菩提心是菩薩戒。”〗有些人問:“我發了菩提心,是否等于已經受了菩薩戒?”或者“我受過菩薩戒,算不算已經發了菩提心?”對此可以這樣回答: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觀點,心中默默發願叫做發心,不一定是受了菩薩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話,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薩戒。所以,受菩薩戒是否等于發心?可以說受菩薩戒肯定已經發心了。那麼,發了心是不是已經受了菩薩戒呢?這不一定,僅僅發一個願菩提心,不一定是受菩薩戒,那波瓦尊者是這樣認爲的。

  〖並且認爲此論宣說了次第或同時受願行菩提心的兩種方法,〗尊者還認爲,《入菩薩行論》中講了鈍根與利根兩種人,如果根基比較差,就應該先受願菩提心,再受行菩提心,這是“次第”受持的方法;如果根基比較好,則可以“同時”受持願、行兩種菩提心。這裏,無著菩薩將印度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的一些觀點講得非常清楚,分析得相當好。

  〖慧源尊者等也認爲:願菩提心是發心,行菩提心是菩薩戒。〗這與那波瓦尊者的觀點是相同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僅僅是心中發願,實際行動中任何事情都沒有做,雖然是有功德,但與行菩提心比較起來,還不算正式受了菩薩戒。因此,我們只是心中發一個願,說“我現在已經發願了,可以開始修行了”,但在實際行動當中,對衆生有利益的事情一點都不做、一點都沒有想,只是空口談著,這種人算不算真正受了菩薩戒呢?不算。口裏說得特別漂亮,但實際行動一點都不做,這種人離行持菩薩道還很遠呢!

  我要求大家每天早上修菩提心,如果早上不行的話,你應該看一看,自己每天的時間是怎麼安排的?假如連半個小時都抽不出來,這恐怕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修行不能忘,僅是心裏發願而沒有實際去做,這只相當于願菩提心,我們必須要在實際行爲中做,做什麼事情都可以,我們早上發了願,白天不管接觸什麼樣的衆生,都應該以菩提心來攝持,如果沒有機會接觸衆生,也要爲衆生真正做一點事情。有些人只是心裏發願,口頭上說得很好,但實際並沒有去做,這恐怕是不對的。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將願行結合起來,比如說勸學《入菩薩行論》,你每天對別人宣傳一下《入菩薩行論》對自己的相續有什麼幫助、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麼幫助,別人願不願意學習不要緊,只要你在實際行動中真正爲衆生去做就可以了。或者說,現在通過各種方式推廣學習《入菩薩行論》,我們分了一些小組負責將資料、VCD等傳播給他人,在此期間你可能會耽誤一點時間,犧牲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但這是爲衆生在做事情!所謂的“救度衆生”,不一定是將所有衆生馬上從輪回苦海中度化出來,作爲凡夫人,這還是有很大的困難。我們現在能做的,不僅是心裏面想,每天做的事情也應該觀察是爲了自己、還是爲了衆生?爲衆生的話,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別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這叫做真正的實際行動。大家不能只是紙上談兵,而應令自己的相續真正有所受益,若能如此,這次傳講《入菩薩行論》才算是有實質性的意義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善始善終,盡量不要出現中間夭折、中間斷傳承的現象。同時也希望你們在報名的時候不要虛報,這樣沒有任何必要,不僅我這裏費很多力量,對你們來講也沒有什麼意義。當然,真正願意學的人,我們會盡力幫助他們,你們也應該到自己的負責人那裏報名,並且在規定的時間當中,認真完成這一學期的所學內容。要知道,不管學習哪一種學問,沒有一種壓力就不可能有動力,沒有動力就不會有好的效果。除了極個別的人以外,大家最好還是安排一個時間集中討論,沒有集中的話,僅憑個人力量學習是相當困難的。當然,如果有些政府人員不方便,或者有些人的性格跟誰都合不攏,我們也沒有辦法,除了這些人以外,大家在共同的場合中交流心得,相信學習會有所成效。我們無論學習佛法還是世間知識,只有在團體或人群中才能進步,現在不管哪一個國家,爲了培養人才必須依靠學校,其原因也在于此。

  這次參加學習的人,很多都是寺院的出家人,這樣非常好,否則,出家人一點也不聞思,成天享用叁寶財産不太好,大家確實需要這樣的學習;同時,還有佛學院的道友、大學老師、學生、各行各業的人也都在參加。這些人當中,有的人可能擔憂的比較多:我這次學習,會不會被我的上師發現了?會不會被下面的人發現了?會不會被政府部門發現了?因此好多人始終不敢露面,一直藏起來。其實我想,不管是世間還是出世間,我們學習大乘佛法是件好事,用不著那麼躲躲藏藏的,這又不是叫你貪汙、吃人們的血汗,也不是叫你天天打麻將、幹壞事,如果是這樣,被單位或別人發現了,覺得你的行爲不如法,懲罰你、譏笑你也是應該的,但並不是這樣的。我認識很多政府官員,他們不論地位還是智慧,各個方面都非常不錯,他們都是開門見山、名正言順地去學佛法,這樣學習以後,不管是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都會起到不可思議的作用。畢竟我們學的是慈悲心、愛心、智慧,若能將這種佛教觀念與當今世界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等結合起來,後者才能真正展現出其甚深內涵。

  有些人的思想一直停留在五、六十年代,始終不能放開,總認爲偷偷摸摸學點東西才有價值。實際並不是這樣的,當今各國在文化交流、經濟貿易等方面都有一定開放性的突破,同樣,我們在學習大乘佛法的時候,也應該將有些不必要的執著放下,不管是善知識也好,出家人、在家人也好,大家都要想得通,也許最初的時候有人不適應你的言行舉止,但逐漸逐漸就會理解的。我們學習《入菩薩行論》,既不與世間的法律、法規、政策沖突,也不與人們的家庭生活、社會理念相違,只是希望大家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完美,如果連這樣的佛教精神都不願意去學,或者特意去克製的話,這個人的精神可能有問題。

  世間上有很多人喜歡在沒意義的事情上想得多、做得也多,有時候看到他們的一些事情,真是覺得特別可憐,本來沒什麼好擔憂的,平白無故地就開始擔心,最後把自己弄得特別痛苦。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個新聞:有一家兩口子,男的想:我如果做生意賺了五百萬,這個錢怎麼用呢?他心裏一直這樣盤算,後來對妻子說:“我萬一賺了五百萬,首先應該辦一個公司,找一個很好的秘書,然後給我父母多少多少……”他妻子聽後說:“如果你真的賺了五百萬,我的家人也要分一部分!”就這樣,他們在財産分配上開始吵架,解決不了就鬧離婚,最後只有上法庭。法官問他們:“你們到底賺了五百萬沒有?”他們說還沒有。法官就告訴他們:“既然沒有,等以後真正有了再說!”後來他們也覺得這件事荒唐可笑,就返回去了。所以,我們有時候做事情,是自己在給自己心裏打疙瘩,本來不可能出現的很多擔憂,將自己鬧得身心不安、特別痛苦,這種現象非常多。

  我希望學習《入菩薩行論》的大乘行人,盡量每天對衆生負責,哪怕做一點點事情也可以。一天當中,我們早上只修半個小時菩提心,其余的時間,除了自己的事情以外,有沒有爲衆生做一點事情?從無始以來到現在,甚至從小到現在,我們都在爲自己的生活而奔波,每天二十四小時基本上都在爲自己的家人、爲自己的生活而奮鬥,現在發了菩提心以後,我們…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六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