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七節課

  第十七節課

  《入菩薩行論》第一品已經講完了,現在是講第二品的總義部分。昨天講了如何受菩薩戒以及護戒的方法。在介紹所護持的具體戒條時,提到了漢傳佛教的菩薩戒根據《梵網經》來受持,此經的曆史有幾種說法:一種是真谛法師的曆史,昨天已講過;還有一種是昙無谶的曆史。

  在昙無谶時代,法進等弟子請求昙無谶翻譯菩薩戒儀軌,他沒有答應;請求傳授菩薩戒,他也沒有答應。因爲他認爲這些人不堪爲法器。後來弟子們在佛像前陳設各種供品,一心一意地祈禱,到了第八天晚上,他們做了同一個夢:夢中彌勒菩薩親自傳授菩薩戒。第二天,他們對昙無谶講述了各自的夢境,昙無谶非常高興,便將梵文的菩薩戒儀軌作了翻譯,內容與彌勒菩薩所授的基本相同。從此以後,漢地相當一部分人開始守持此戒條。(鸠摩羅什口傳授戒的八百多人,是依據敦煌的一些儀軌來守持菩薩戒的。)

  漢傳佛教的叁壇大戒中也有菩薩戒,與藏傳佛教的有點不同。漢傳佛教中,露罪師、教授師等很多法師通過一些儀式傳授菩薩戒,最後給得戒者發放菩薩戒牒。但不管是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首先都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對大乘佛法沒有信心、對衆生沒有悲心、自己也沒有發願受戒,不具足這叁條的話,菩薩戒儀軌作得再好,自相續中也得不到戒體。布頓大師在講《入行論》時曾說:受菩薩戒必須具足叁條,第一要對叁寶有信心,第二要對衆生起悲心,第叁是自己願意受菩薩戒、想度化衆生,不具足這叁條的話,菩薩戒是根本得不到的。

  諸位法師或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你們在傳授菩薩戒時,應該依照真實的儀軌,這一點相當重要。一般人所造的儀軌沒有可靠性,故應依照前輩高僧大德所造的儀軌來受持。

  假如有些人以前受菩薩戒時不是很如法,那也可以重新受。前面也講了,菩薩戒與其他戒律有所不同,可以通過叁個方式來受:一是在具相的善知識面前受;二是在佛像等叁寶所依面前受;叁是觀想在諸佛菩薩前面受。不管通過哪種方式,我們的相續中一定要有菩提心,這是最重要的。

  當然,受戒有戒牒作證明是很好的,但有了戒牒是否表示相續中真的有了菩薩戒呢?這也不一定。所以,作爲大乘修行人,我們首先要觀察自己到底有沒有菩薩戒?如果真正具足了菩薩戒,那一定要以正知正念經常護持,這一點非常重要。

  〖《密意莊嚴論》中所說的這十八條可以歸納在《菩薩地論》所說的四條當中。〗國王易犯的五條、大臣易犯的五條、凡夫人易犯的八條,這十八條可以包括在無著論師《菩薩地論》的四條他勝罪當中。

  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八條中,大臣的前四條與國王的前四條相同,所以從本質上歸納,《虛空藏經》中說:菩薩戒律可以攝爲十四條。

  〖概括而言,一般菩薩戒有斷除所斷的嚴禁惡行戒、行持六度的攝集善法戒以及唯一利益衆生的饒益有情戒叁戒中。〗菩薩戒還可以概括爲叁條——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叁條與小乘的戒律有點不同,比如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按照小乘別解脫戒的解釋方法,所謂的佛法就是不作惡業、奉行十種善法、調伏自己的相續。而在大乘當中,前二者基本相同,“諸惡莫作”是嚴禁惡行戒,“衆善奉行”是行持六度等攝集善法戒,但調伏自相續的“自淨其意”與小乘不同,大乘所提倡的調伏自相續,就是要利益一切衆生,而按照小乘觀點,只要能夠調伏自己、發起出離心從輪回中解脫就足夠了。所以,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不作任何惡業,一直念阿彌陀佛、觀音心咒、拿著轉經輪,對自己的要求也非常嚴格,不起貪心、不起嗔心,這樣算不算是大乘修行人呢?根本不算,因爲相續中的菩提心不具足。所以,大乘菩薩戒還要增加一條“饒益有情戒”,這就是大小乘的差別。

  〖略而言之,菩薩的學處就是要斷除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腳踏實地利己利他。〗在小乘的學處當中,只要不作惡業、不害衆生就可以了,《毗奈耶經》中也說:佛陀告訴諸位比丘,你們不要害衆生、不要起煩惱、行持善法、盡量調伏自心,這就可以了。而在大乘學處中,斷除了損害自他的一切因素後,我們還要盡心盡力地利益衆生,利益衆生是首位,利益衆生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座的各位,別人如果問你是大乘修行人還是小乘修行人?很多人可能說:“我肯定是大乘修行人,因爲我以前得過什麼什麼灌頂”、“我是學淨土宗的、學禅宗的,怎麼不是大乘修行人”……但是,你們每天是不是將利益衆生放在了首位呢?不一定吧!也許每天想的只是“我自己要成就”、“我要好好修行”。所以,大家一定要反觀自己:我到底是大乘修行人還是小乘修行人?這方面必須要觀察觀察。

  〖成辦利益的方式也是依照《菩薩戒二十頌》中所說:“無論于他抑或己,雖是痛苦凡有利,一切利樂皆當爲,雖樂不利切莫行。”〗頌詞意思是,不管對自己或是他人做一些事情,雖然表面上感覺很痛苦,但只要能夠給今生來世帶來利樂,那就一定要去做;反之,盡管表面上很快樂,但卻能給人們帶來痛苦,那就千萬不能去做。

  我們有時候做一些事情,首先要觀察對今生來世、對衆生有沒有利,如果對衆生和自己都有利的話,那就一定要去做。比如弘法、放生、聞思修行,這些事情做起來,肯定比什麼都不做、天天好吃懶做困難多了,但這對衆生有利、對自己也有利,這樣的事情就是大乘修行人應該做的。相反,有些事情雖然暫時讓人享受快樂,但從究竟來講,對衆生和自己都沒有利益,這樣的事情能不能做呢?不能做!就像吸鴉片、喝酒、賭博,或者到歌舞廳裏混時間,表面上看來很快樂,自己也覺得快樂,但這些對今生來世始終都是不利的,有智慧的人不應該這樣做。

  你們有些人辦公司、辦工廠、辦企業時,首先應該觀察做這些事情會不會造惡業?是不是對衆生的生命有害?如果對衆生的生命有害、對自己來世也不利,那最好不要做。畢竟世上的行業那麼多,難道非要以殺害衆生來養活自己嗎?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中觀莊嚴論》中也說,就像爲風所吹的水泡一樣極易破碎,人生短短幾十年,造惡業來養活自己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有智慧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後,會對家庭、事業等各方面進行觀察,但大多數人由于環境、教育的影響,對今生來世作長遠打算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作爲真正的修行人,我們應該經常觀察:所作所爲對自己和衆生到底有利還是無利?

  〖也就是說,如果心存善意、行爲善妙,則絕對沒有墮罪;〗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最先要看自己的動機是否善妙?行爲是否有利益?如果心善、行爲也善,所做之事則不會有任何墮罪。比如,以善心放生是否有過失呢?肯定不會有。以恭敬心贊歎佛陀、上師,有沒有過失呢?肯定也沒有。所以,以善心引發善行,不論是誰都知道不會有任何過失。

  這是戒律的第一種類型——沒有墮罪。

  〖與之相反,心懷歹意、行爲惡劣,可以肯定是墮罪;〗相反,如果心不善、行爲也不善,比如以嗔恨心殺人、以貪心行邪淫、以嫉妒心說別人過失等等,這種情況決定有墮罪。

  這是戒律的第二種類型——有墮罪。

  〖如果是好心好意,那麼即使外表行爲顯得爲非作歹,也只是墮罪的形象;〗如果心很好,但外表的行爲不太如法,這算不算是墮罪呢?只屬于墮罪的形象,而非真正的墮罪。比如保護被獵人追趕的野獸,打妄語說“這裏沒有野獸”;有些父母特別吝啬,不願意布施放生,從他們的錢包裏偷偷拿點錢,夾在放生款裏,表面上是在偷東西,但因爲沒有自私自利的心,完全是爲了利益他們,所以不構成真正的墮罪,可如果有自私自利的心,後果就由你承擔了。經中還有大悲商主爲救五百商人而殺人,類似這樣的公案非常多,這種行爲雖然看來是一種罪業,但實際上也不是真正的墮罪。

  這是戒律的第叁種類型——墮罪的形象。

  〖相反,如果居心不良,那麼即使行爲上顯得多麼道貌岸然,也是無墮的形象。〗如果心一點都不好,但行爲卻顯得非常如法,這樣的罪業是相當大的。現在有些居士說“我要弘揚佛法”、“我要印經書”,實際上,印經的錢全部揣在自己腰包,拿來吃羊肉、吃牛肉;還有些上師打著佛教的旗號,說“我要給你們傳法、灌頂”、“我這個法是如何如何的殊勝”,但目的是什麼?就是爲了得一點供養自己享用。這樣的傳法、印經書,表面上看來功德很大,但其目的不是爲了衆生,而是爲了賺錢、爲了養活自己,這種過失是非常大的。這是戒律的第四種類型——無墮的形象。

  有人可能想:我好心好意作一些惡業應該可以吧,我的心是很純的。但是“心純”並非口頭上說的,按照正理來觀察,真正心很純的話,絕不會摻雜絲毫自私自利,只要是爲了衆生,哪怕冒生命危險去偷盜也可以。以前永明延壽禅師挪用國庫的錢來放生,結果被發現後判處死刑,刑場上他泰然自若,認爲救了那麼多的衆生,陪上自己性命也值得。此舉後來感動了國王,不僅釋放他同意出家,最後還將其封爲國師。所以,心如果真的很純,在戒律中身語七業是可以開許的。但意業從來沒有開許過,因爲如果産生了貪心、嗔心、癡心、邪見,罪業即已形成,就算你給它取一個多好聽的名字也沒用。所以,沒有特殊必要的話,我們的行爲還是應當如理如法。

  過一段時間,我會通過不同的方式給大家授菩薩戒,受戒之後你們應該看看自己對戒律的護持如何。現在無論是藏地還是漢地,都有一種不好的傳統:犯了別解脫戒中的殺盜淫妄,寺院就會把他開除,不能與僧衆共住,他自己也認爲已經犯了根本戒,自願離開。但是對于大乘的菩薩戒,法師並不調查你到底犯了根本戒沒有,自己也不知道是否犯了根本戒。實際上,菩薩戒與別解脫戒沒有什麼差別,小乘有根本戒,大乘也有根本戒,如果犯了…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