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課
今天還是講“無主物供養”。昨天講了在十方叁世諸佛、法寶、僧衆面前,供養鮮花、良藥、珍寶、淨水,下面的頌詞是:
巍巍珍寶山,靜谧宜人林,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
〖巍峨高聳的金山等寶山,遠離喧囂愦鬧、舒心悅意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點綴得無比莊嚴、累累碩果壓垂了枝幹的妙樹。〗這裏的供品是寶山、森林、由花朵點綴的妙樹。
“巍巍珍寶山”:按照《俱舍論》的觀點,它應該是四種珍寶所組成的須彌山,周圍有七大金山、鐵圍山環繞,觀想這些珍寶組成的山,並在叁寶面前供養。此外,世間上也有很多壯麗巍峨的崇山,如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四大菩薩所居住的四大聖山,舉世聞名的泰山、華山、昆侖山,長跨七國、號稱世界之最的安第斯山,雲南香格裏拉的美麗山……
作爲修行人,四處朝山、遊山玩水的機會幾乎沒有,很多人學了佛以後,以前喜歡旅遊的習氣蕩然無存,成天專心致志地內觀禅修。但有一部分人的愛好不同,他們只要一有機會,就到名山勝地參訪,看到美麗的山川、旖旎的風景,便拿出相機開始拍。當然,這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是作爲大乘佛教徒,最關鍵的就是不管親自看到這些山、聽到山的名字,或者僅在心中憶念,都一定要先意取供養叁寶。
雖然在我們人間,由珍寶組成的山王可能沒有,但到了夏天,無論藏地也好、漢地也好,我們會見到很多由鮮花點綴的山,這個時候若馬上觀想“供養諸佛菩薩”,這種功德是相當大的,也是我們平時不可缺少的一種修行。
“靜谧宜人林”:遠離愦鬧、寂靜清幽的森林。印度有沈香林、檀香林,我國西雙版納、長白山等處也有非常好的森林,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學院西山(木天女神山)的小森林也非常好看,尤其是到了春天,裏邊的感覺特別舒服,但此處現已劃給女衆了,我們男衆不能去!青海與四川的交界處還有阿日森林,華智仁波切說過,《入行論》所講的森林,應該像阿日森林一樣幽靜,以前我去朝拜上師如意寶降生地時,也曾經路過那裏。總之,不管在哪裏遇到什麼樣的森林,都應該觀想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由各種鮮花珍寶嚴飾的妙樹。比如碩果累累的蘋果樹、梨子樹,不管是別人家的還是果樹園的,只要看到了這些花果樹木,心裏馬上觀想:這麼好看的樹,供養諸佛菩薩!這是一種意取供養,功德也是相當大的。
平時,我們不一定非要供養寶山、寶樹,在路上看到彎彎的小溪、靜靜的山岡、美麗的村莊,不管什麼景象,只要自己覺得悅意好看,第一個念頭就要想“供養叁寶”。口裏可以這樣說,心裏也可以這樣觀想,如此一來,自然而然就能圓滿很多資糧。
所以,修行人不一定需要很多錢,如果沒有錢就無法積累資糧。對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實物沒什麼差別,這是由于一方面他的觀想能力特別強,另一方面他對外在的金銀財寶並不執著。以前蓮花生大師在藏地時,藏王赤松德贊爲了報答傳法之恩,供養了很多金子,當時蓮師唱了一首道歌:“我見到的全部是黃金世界,不需要這麼一點金子。”之後在赤松德贊的手裏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不太高興(具體我記得不是很清楚,《蓮花生大師廣傳》中有這段情節)。我們凡夫對金銀財寶特別執著,若是金子銀子,就一定要好好抓住,若是石頭木頭,便覺得沒什麼用處。但對真正證悟的瑜伽士而言,二者沒有任何差別,因爲外境不存在實質,所以意幻供養與實物供養沒有兩樣,只要自己有觀想的能力,諸佛菩薩就有取受的能力。
世間妙芳香,如意妙寶樹,
自生諸莊稼,及余諸珍飾,
蓮花諸湖泊,悅吟美天鵝。
〖天等世界中合成而散發的芬芳香氣、沈香等塗香,能滿足所需的如意樹、奇珍異寶所形成的妙樹,未經耕耘自然生長的莊稼,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養的所有珍貴飾品,包括由蓮花點綴的湖泊、池塘中不斷傳來天鵝悅耳動聽的吟唱聲。〗
“世間妙芳香”:世間中有各種名貴的燒香、薰香、塗香,自然界也有沈香、檀香、丁香,這些香有的是人工配製的,有的是自然生成的(如夏天的許多鮮花,自然散發出撲鼻的芳香)。對此我們應該觀想:不管人間、天界還是龍宮,世間所有芬芳撲鼻的這些香味,全部供養諸佛菩薩。
“如意妙寶樹”:以前衆生福報特別大的時候,有福報所成的如意寶樹;叁十叁天中,也有以善業形成的如意寶樹,這些如意樹,我們應該通過觀想供養。如果沒辦法觀想,在見到松樹、柏樹、檀香樹、各種參天大樹時,或者坐車路經一些大樹時,第一個念頭應該想“供養諸佛菩薩”,心裏要經常這樣串習。
“自生諸莊稼”:初劫時有不需耕耘的自然莊稼,北俱盧洲也有以福報形成的自然香稻,對此觀想供養諸佛菩薩。如果實在無法觀想,平時看到稻田、麥田、無邊無際的田野時,也可以進行意供。尤其是到了秋天,在微風的吹動下,金色的麥浪連綿起伏,特別好看;春夏秋冬,田野的顔色也在不停地變化。這些美麗的景色,我們坐車時能經常看到,如果有觀想能力的話,將眼前的這些全部供養諸佛菩薩,功德是相當大的。
“及余諸珍飾,蓮花諸湖泊”:將紅、黃、白等各色蓮花點綴著的湖泊,供養諸佛菩薩。世間上有很多湖泊,如洞庭湖、鄱陽湖。前段時間,某地理雜志評選名湖,第一名是青海湖。青海湖在古代非常出名,人們常以“松石變成的大海”來贊歎它,詩學家也用不同的贊美詞來吟誦它。第二名是新疆的喀納斯湖,第叁名是西藏的納木錯湖,第四名是長白山的天池,第五名是杭州的西湖。也許杭州人聽了不高興,但這不是我排的,可能西湖太老了吧,開玩笑!看到這些湖以後,有些人的反應是“啊!這個景色好漂亮,這邊給我拍個照,那邊給我拍個照”,從來都不想供養諸佛菩薩,如果是這樣的話,不管到哪裏旅遊也沒有意義。
很多人經常有機會看到特別美的風景,遊覽名勝古迹,朝拜聖地神山,但最可惜的是,從來沒有想過供養諸佛菩薩。那天我聽有個人說,他一輩子四處朝山,中國著名的地方基本上都去過,但一次也沒有發願,讓人聽起來挺遺憾的。這些地方,去過和沒去過,感受是不同的。以前上師如意寶去杭州的時候,有一天在照相時說:“杭州的西湖非常出名,看後確實有不同的感覺。”當時他老人家也這樣贊歎過。去過以後感覺雖然不同,但你們觀想“供養諸佛菩薩”了沒有?恐怕很多人都沒有吧。
以前上師講《入菩薩行論》時說過:不僅是水池、湖泊應該供養,世界上的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大的海洋,也應該在心裏觀想供養,我們乘飛機跨越這些海洋時,若不忘觀想供養,功德是相當大的。
我們的財物,經常有吝啬心不願供養,有時即便供養了,也沒有那麼大的價值。大家想一想,把一座山買下來供養,這需要多少錢?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不要說昆侖山,就算是阿拉神山 ,我們也是買不起的。但如果能觀想供養,這個功德是相當大的。所以大家平時只要見到了好的事物,第一個念頭就應該是“供養諸佛菩薩”、“供養叁寶”,這一點極爲重要。
“悅吟美天鵝”:湖泊中遊弋著非常美麗的天鵝,不時發出悅耳動聽的鳴叫聲,使人聽後感到十分舒服。一般來講,天鵝是一種非常美的鳥,印度和藏地的許多詩學家,常用天鵝發出的悅音來比喻贊歎諸佛菩薩的妙音。不僅藏地、印度對天鵝情有獨鍾,國際上著名的音樂家也喜歡以天鵝爲主題,編寫一些歌曲、話劇,如天鵝湖、天鵝之死等等。
藏地的很多湖泊都有天鵝,如堪布根華所說,它們有各種各樣的顔色,銀白色的白天鵝、珊瑚般的紅天鵝、純金般的黃天鵝、藍寶石般的綠天鵝……上師如意寶說:我們學院附近的小河裏,夏天時也經常會來一群黃色的天鵝。在修意供的時候,我們應當這樣想:甯靜的湖面上悠遊著不同顔色的天鵝,它們發出動聽的吟鳴聲,令見聞此情此景的人悅意歡喜,這些美好的事物全部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天鵝不僅高雅動人,它的故事也深富教育意義。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曾寫過一個《醜小鴨》:一只剛剛出生的小天鵝,由于缺乏媽媽的照顧,來到了一群鴨子當中。剛開始時小天鵝是灰色的,不太好看,很多小鴨子欺負它、挖苦它,說它長得如何如何難看,自己的身體如何如何漂亮。後來小天鵝漸漸長大,身體越來越好看了,此時小鴨子覺得很慚愧,非常不好意思。這個故事可以說明:有些人在開始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好或者長相非常難看,很多人都欺負他,但逐漸成長起來後,各方面變得特別傑出,令人刮目相看,再也不敢欺負他了。這是世間上的一種說法。
平時如果聽到天鵝的叫聲,或者其它飛禽發出的動聽聲音,心裏確實特別快樂。最近我聽到了布谷鳥的叫聲,心裏很快樂,有一種不同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藏地有一種習俗:春天第一次聽到布谷鳥的叫聲,自己在做什麼,一年當中都會這麼做,比如特別餓的時候聽到,就表示一年中都會特別餓。當時我聽到布谷鳥叫時,正好在念系解脫,心想:今年應該是好好修行吧!但是不是也不好說,有時候民間的說法恰恰相反,也許今年特別餓也不知道。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景物,壯麗的山河、湖濱,美麗的田野、園林,雄偉壯觀的宮殿、廟堂,凡是我們見到的,都應當盡心供養十方諸佛菩薩。以前漢地有些禅師喜歡用春天的微風、夏天的美花、秋天的皎月、冬天的白雪,來比喻贊歎諸佛菩薩,同樣,我們也可以將春夏秋冬等自然之美融入心中,意取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甚至看見了俊男美女,嘴裏也馬上說:“供養叁寶!”不管什麼場合、什麼環境,只要有對境令自己心生悅意,第一個念頭就是供養上師叁寶,如此一來,無形中便能積累很多資糧,這就是修行。
所以,修行不一定是非要持定印禅修,只要時時刻刻將自己的生活與修…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八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