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乘根本戒卻沒有恢複,這種罪業是超越小乘的。然而,現在很多道場傳完菩薩戒後,就再也不管了,你犯了戒沒有?你所受的戒條中哪些是根本戒、哪些是支分戒?這些方面幾乎沒有特別的強調。
這次我們學習《入菩薩行論》,不要只是表面形象,而應該在自相續中真正種下菩提的金剛種子,這是多生累劫當中非常難得的。我們早上修皈依也好、修菩提心也好,大家一定要觀自己的心。當然,菩提心的具體修法不太懂的話,過段時間我會給大家講,總的來講,好多道友修得還是很不錯的。雖然我有時候修得不太好,但如果早上不太困的話,我對這半個小時還是很滿意的,自己感覺不錯,收獲也很大,確實體會到口頭上說“菩提心”、“利益衆生”,與實際修持中好好觀想,這兩種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作爲一個凡夫人,有時候我的分別念特別亂,整個早上都在想:我今天做什麼、需要安排些什麼……好像一天要做的事全部在這半個小時內想完了,等到回向的時候,“哦,我到底回向什麼善根哪?”這種情況雖然不多,但也不能說從來沒有。不管怎麼樣,我想慢慢慢慢調整吧,無始以來這個心一直沒有約束過,肯定會有這種情況,道友中可能也有像我這樣的人,不過,慢慢串習會好的。這次的《入菩薩行論》,雖然是我在這裏講,但實際上,我的修行等各方面是特別差的,在菩提學會的會員當中,我應該是最差的人。這不是說什麼謙虛話,我自己經常這樣想!
下面講還淨的方法——失壞了菩薩戒之後,應當如何恢複?以比喻來說,就是我買的空調壞了,是維修還是重新買?以下主要講這個問題。
庚叁、還淨方法:
〖《菩薩戒二十頌》中雲:“大縛罪當重受戒,中縛叁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有無染汙依自心。”〗這裏是講無著菩薩的觀點。我們如果犯了菩薩戒,按照毀犯的程度不同,有上、中、下叁等之別:上等的罪業相當大,如舍棄願菩提心、行菩提心,或者犯了很多戒條,這叫做大縛 ,具有這種大罪業的人需要重新受戒;中等的犯根本戒,要在叁個具菩薩戒的人面前忏悔;下等的犯戒,雖沒有完全犯但有相當程度的失毀,只要在一人面前忏悔就可以了。
“有無染汙依自心”,到底有沒有染汙,犯的是重罪還是輕罪,是他勝罪還是惡作罪?這要憑正知正念來觀察自心。
這裏按照無著菩薩的觀點,還淨的要求比較嚴格,必須要有人作爲忏悔對境。因爲我們在一個人面前忏悔後,如果再次犯了戒,又要去他面前求忏悔,便會覺得不好意思、非常慚愧,以此可約束自己繼續放逸。所以,無著菩薩要求一定要在人的面前忏悔還淨。
〖《學集論》中雲:“夢境中住于,虛空藏前忏。”〗按照龍猛菩薩的觀點,如果犯了菩薩根本戒,以佛像等叁寶所依爲對境可進行忏悔,具體而言,上、中、下叁種根基的忏悔方法不同:上根者可以像《廣方經》中講的那樣,自己安住端坐,心入空性等持,以能忏所忏皆不存在的方式忏悔,即安住于本性而忏悔。
中根者應在虛空藏菩薩面前忏悔,即觀想虛空藏菩薩在面前的虛空中,對他進行祈禱、供養、忏悔,之後在自己的夢境中,虛空藏菩薩將以人等形象指示罪業已得清淨。若無此類夢相,自己到黎明時,可告訴黎明:“你在照耀南贍部洲的時候,請轉告虛空藏菩薩,我要忏悔罪業,希望能夠得以清淨。”這樣再睡下去,通過虛空藏菩薩的加持,黎明後在夢中也會有上述夢相出現,這是中根者的忏悔方法。聽說有些道友早上觀想的時候,一會兒就睡著了,醒來時,時間已經過完了,可能就是專門尋找虛空藏菩薩去了(衆笑)。
下根者的觀想能力比較差,安住于空性也很困難,這種人最好的忏罪方法就是依靠四對治力來進行忏悔。
〖本論也說:“晝夜當各叁,誦讀叁聚經,依佛菩提心,悔除墮罪余。”〗總而言之,我們平時應多念《叁十五佛忏悔文》、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等,以這種方式忏悔相當重要。以前有些弟子問仲敦巴尊者:“若想菩提心圓滿生起、圓滿受持,有什麼樣的方法呢?”尊者回答說:“有兩種方法,一是以七支供來積累善根,二是依四對治力來精進忏悔。”這是傳承上師們的教言。
作爲凡夫人,我們不犯菩薩戒是很困難的,阿底峽尊者曾說:“我小乘戒一點也沒犯,菩薩戒犯過一點點,密乘戒則犯得特別多。”這些戒條越往上越細、越往上越難守,如果要求每天不舍棄衆生、不對衆生起嗔心、說話也沒有自贊毀他,能做到的凡夫是相當少的。然而,菩薩戒與其他戒律不同,按照龍猛菩薩的觀點,我們可以每天受持,一旦損毀,通過忏悔能立即恢複,其功德也是相當大。所以,希望大家在這方面要下工夫。
戊二(論義)分叁:一、加行;二、正行;叁、後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淨化自相續;二、爲利他而修心。
庚一(淨化自相續)分八:一、供養;二、頂禮;叁、皈依;四、忏罪;五、隨喜;六、請轉*輪;七、祈請不涅槃;八、回向福德。
辛一(供養)分二:一、總說;二、別說。
壬一、總說:
爲什麼叫“總說”呢?因爲下面的意幻供養、真實供養、有主物供養、無主物供養,所有供養的對境全部都是叁寶,仲敦巴尊者也說:“修七支供的對境最好是叁寶。”所以,大家平時修七支供時,首先要有叁寶的所依,如佛像、佛經、佛塔,這樣不管是忏悔還是供養,功德都是非常大的。
爲持珍寶心,我今供如來,
無垢妙法寶,佛子功德海。
〖爲了受持珍寶菩提心,我今在對境一切善逝、無有分別實無實之垢染的所有妙法以及具有無量無邊如海功德的諸位聖者菩薩,〗我們都希望自相續中能生起珍貴難得的菩提心,但無緣無故是不可能得到的,那應該怎麼做呢?首先要在叁寶前供養,因爲一切如來、不分別有實無實的正法,以及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大乘聖者具有如同大海一般浩瀚無邊的功德。
以何種方式供養呢?〖也就是叁寶面前,以想獲得佛果的意樂、爲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悅意、叁輪清淨、無有違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這六種方式來供養。〗無著菩薩說作供養必須具足六種條件,這一點,大家平時無論作什麼樣的供養,都一定要想到。現在許多人供養就是爲了家庭、爲了工作,當然這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叁寶的加持不可思議,依靠叁寶的威力與加持,你們心中的願望也有如願以償的機會,但從長遠來看,大乘修行人在供養時最好具足以下六種條件:
第一是爲了獲得佛果而供養。不管供養什麼東西,不是爲了升官發財、身體健康,一定要爲得佛果而去供養。
第二要爲利益有情而作供養,不是爲了利益自己。噶當派的大德曾說:“以前我們的所作所爲都是凡夫人的行爲,現在必須要重新開始另一種生活。”所以,改變以前的心態是很重要的,大多數佛教徒到目前爲止,可能還沒有真正發過大乘菩提心,學佛已經很多年了,但每天所做的一切就是爲了自己。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要端正心態,應該爲一切有情作供養。
第叁是供品應該潔淨莊嚴。不能供養有垢染、不清淨、髒亂差、腐壞的東西,一定要將最喜歡、最好看、最莊嚴、最清淨的物品陳設在佛像和聖尊面前。
第四是叁輪清淨。所供養的對境、能供養的自己、所供養的物品,這叁者均以空性見解攝持,在何者皆不緣的境界中供養。這對凡夫人而言是很困難的,若實在做不到的話,那麼就想:一切都是空性的,但世俗中我還是要作如幻的供養。這樣也可以。
第五是無有違品的垢染。在供養的過程中,最好是以清淨心攝持,不要有嗔恨心、貪心、嫉妒心等,如果有人對上師供養,自己覺得不平衡,非要供養個更大的,這種競爭心也不好。還有,不能有吝啬心,我們在布施的時候,給十塊錢實在舍不得,拿五塊錢也可以,不管怎麼樣,發心一定要清淨。
前段時間,有一個乞丐找我要錢,當時我從包裏抽出一張,一看是十塊錢,心裏有點舍不得,暗想“這個有點太多了,最好不要有吝啬心”,然後換一張,竟然拿了一百塊錢,自己的吝啬心更大了(衆笑)。最後找找找……終于找到了一點零錢。所以有時候,我們在調整自己心的過程中,出現更大的違緣也不好說。
第六是將供養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回向無上的大菩提,這一點相當重要。我們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作供養,盡量要具備這六種條件。
爲什麼要這樣供養呢?爲了受持珍貴的菩提心。鑒于此,大家在受菩薩戒之前一定要陳設供品。以前阿底峽尊者來藏地時也是這樣,很多弟子在尊者面前求菩薩戒,尊者說:“你們在叁寶所依面前好好陳設供品。”于是這些弟子盡心盡力地擺設了許多供品,但阿底峽尊者並不滿意,讓他們重新再做,這樣反反複複好幾次以後,尊者才非常高興,給他們傳了菩薩戒。
所以,我們真的要受菩薩戒,爲了斷除自相續中的吝啬心,一定要先在諸佛菩薩面前作供養。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學院每年六月初四——釋迦牟尼佛初轉*輪日都要傳授菩薩戒,這個時候,上師要求整個大經堂全部用五彩的綢緞裝飾,山上的野花、塑料花、燈、水等各式供品也陳設得非常莊嚴,規模相當壯觀。所以一般來講,受菩薩戒之前,作一些真實供養或者觀想供養是不可缺少的。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隨時修供養,比如見到一個悅意可愛的東西,心裏觀想“供養叁寶”,這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修行。以前學院有個法師到成都的春熙路,看到晚上的彩燈特別莊嚴,于是就念經觀想供養,旁邊的一些居士見後非常不解,忙問:“上師,你咕噜咕噜在念什麼呀?”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看見任何莊嚴的東西,最先想到的就是供養諸佛菩薩。當然,人的修行是有差別的,有些人雖然道理上已經懂了,但真正遇到一些非常好的事物時,根本想不到供養叁寶,反而會想:這麼好的東西,要是我的該多好啊!麥彭仁波切曾說:“有智慧的人不管快樂,…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