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课
现在讲第二品“忏悔品”,本品可分为总义与论义,总义当中包括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抉择发心”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二个问题,也即“随发心而行持”。这里又分受戒的方法、护戒的方法、还净的方法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问题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三个问题:
辛三、受戒之仪轨:
昨天讲了菩提心的本体如何?有什么样的分类?依靠何种对境于自相续中受持?受戒补特伽罗的身份如何?今天讲如果具足了善知识,同时自己也堪为发菩提心的法器,那应该通过什么仪轨来受持。
什么是仪轨呢?大家都知道,世间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在举行这些仪式的时候,有他们特殊的一种仪轨,同样,佛教中也有许多的仪轨,有观想的也有念诵的。那么菩萨戒是依靠仪轨来受持,还是非仪轨来受持呢?下面讲这个问题。
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没有提及说愿菩提心的仪轨。〗本来广大行派当中,无著菩萨对菩萨戒讲得非常清楚,但并没有提及愿菩提心依靠仪轨而受持。
〖法友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并不观待仪轨。〗学习《现观庄严论》时,经常会提到印度非常著名的法友尊者,他在有关大乘论典中,也没有提及愿菩提心是依靠仪轨而得受的。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愿菩提心,是自己心里面的一种誓言,这种誓言不一定依靠仪轨,所以无著菩萨、法友尊者都认为,愿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自己心里的一种默默发愿,不必安立仪轨。
〖阿底峡尊者依次造了愿行菩提心仪轨。〗阿底峡尊者的观点则有所不同,他先造了愿菩提心的仪轨,又造了行菩提心的仪轨,这种认为“愿菩提心需要仪轨”的观点,与我们前译派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比较相同。大家应该记得,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讲过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仪轨,不同的是,里面的愿、行菩提心的仪轨只有一个,而没有分开,依此可以次第或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
〖本论按照《释论》的观点来讲,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仪轨。〗根据印度论师《释论》 中的观点,愿、行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来受,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受。当然,“同一时间”是针对殊胜修行人而言的,如果自己的根基不是特别殊胜,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悲心,那不一定能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对于一般的平凡人而言,应该先受愿菩提心,之后再受行菩提心,这样的次第比较合理。所以,《释论》的观点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来解释的。
〖那波瓦尊者说:“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有些人问:“我发了菩提心,是否等于已经受了菩萨戒?”或者“我受过菩萨戒,算不算已经发了菩提心?”对此可以这样回答: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观点,心中默默发愿叫做发心,不一定是受了菩萨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所以,受菩萨戒是否等于发心?可以说受菩萨戒肯定已经发心了。那么,发了心是不是已经受了菩萨戒呢?这不一定,仅仅发一个愿菩提心,不一定是受菩萨戒,那波瓦尊者是这样认为的。
〖并且认为此论宣说了次第或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两种方法,〗尊者还认为,《入菩萨行论》中讲了钝根与利根两种人,如果根基比较差,就应该先受愿菩提心,再受行菩提心,这是“次第”受持的方法;如果根基比较好,则可以“同时”受持愿、行两种菩提心。这里,无著菩萨将印度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的一些观点讲得非常清楚,分析得相当好。
〖慧源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这与那波瓦尊者的观点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仅仅是心中发愿,实际行动中任何事情都没有做,虽然是有功德,但与行菩提心比较起来,还不算正式受了菩萨戒。因此,我们只是心中发一个愿,说“我现在已经发愿了,可以开始修行了”,但在实际行动当中,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一点都不做、一点都没有想,只是空口谈着,这种人算不算真正受了菩萨戒呢?不算。口里说得特别漂亮,但实际行动一点都不做,这种人离行持菩萨道还很远呢!
我要求大家每天早上修菩提心,如果早上不行的话,你应该看一看,自己每天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假如连半个小时都抽不出来,这恐怕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修行不能忘,仅是心里发愿而没有实际去做,这只相当于愿菩提心,我们必须要在实际行为中做,做什么事情都可以,我们早上发了愿,白天不管接触什么样的众生,都应该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众生,也要为众生真正做一点事情。有些人只是心里发愿,口头上说得很好,但实际并没有去做,这恐怕是不对的。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将愿行结合起来,比如说劝学《入菩萨行论》,你每天对别人宣传一下《入菩萨行论》对自己的相续有什么帮助、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别人愿不愿意学习不要紧,只要你在实际行动中真正为众生去做就可以了。或者说,现在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学习《入菩萨行论》,我们分了一些小组负责将资料、VCD等传播给他人,在此期间你可能会耽误一点时间,牺牲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但这是为众生在做事情!所谓的“救度众生”,不一定是将所有众生马上从轮回苦海中度化出来,作为凡夫人,这还是有很大的困难。我们现在能做的,不仅是心里面想,每天做的事情也应该观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为众生的话,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别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这叫做真正的实际行动。大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应令自己的相续真正有所受益,若能如此,这次传讲《入菩萨行论》才算是有实质性的意义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善始善终,尽量不要出现中间夭折、中间断传承的现象。同时也希望你们在报名的时候不要虚报,这样没有任何必要,不仅我这里费很多力量,对你们来讲也没有什么意义。当然,真正愿意学的人,我们会尽力帮助他们,你们也应该到自己的负责人那里报名,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当中,认真完成这一学期的所学内容。要知道,不管学习哪一种学问,没有一种压力就不可能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会有好的效果。除了极个别的人以外,大家最好还是安排一个时间集中讨论,没有集中的话,仅凭个人力量学习是相当困难的。当然,如果有些政府人员不方便,或者有些人的性格跟谁都合不拢,我们也没有办法,除了这些人以外,大家在共同的场合中交流心得,相信学习会有所成效。我们无论学习佛法还是世间知识,只有在团体或人群中才能进步,现在不管哪一个国家,为了培养人才必须依靠学校,其原因也在于此。
这次参加学习的人,很多都是寺院的出家人,这样非常好,否则,出家人一点也不闻思,成天享用三宝财产不太好,大家确实需要这样的学习;同时,还有佛学院的道友、大学老师、学生、各行各业的人也都在参加。这些人当中,有的人可能担忧的比较多:我这次学习,会不会被我的上师发现了?会不会被下面的人发现了?会不会被政府部门发现了?因此好多人始终不敢露面,一直藏起来。其实我想,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我们学习大乘佛法是件好事,用不着那么躲躲藏藏的,这又不是叫你贪污、吃人们的血汗,也不是叫你天天打麻将、干坏事,如果是这样,被单位或别人发现了,觉得你的行为不如法,惩罚你、讥笑你也是应该的,但并不是这样的。我认识很多政府官员,他们不论地位还是智慧,各个方面都非常不错,他们都是开门见山、名正言顺地去学佛法,这样学习以后,不管是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会起到不可思议的作用。毕竟我们学的是慈悲心、爱心、智慧,若能将这种佛教观念与当今世界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等结合起来,后者才能真正展现出其甚深内涵。
有些人的思想一直停留在五、六十年代,始终不能放开,总认为偷偷摸摸学点东西才有价值。实际并不是这样的,当今各国在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等方面都有一定开放性的突破,同样,我们在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也应该将有些不必要的执著放下,不管是善知识也好,出家人、在家人也好,大家都要想得通,也许最初的时候有人不适应你的言行举止,但逐渐逐渐就会理解的。我们学习《入菩萨行论》,既不与世间的法律、法规、政策冲突,也不与人们的家庭生活、社会理念相违,只是希望大家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完美,如果连这样的佛教精神都不愿意去学,或者特意去克制的话,这个人的精神可能有问题。
世间上有很多人喜欢在没意义的事情上想得多、做得也多,有时候看到他们的一些事情,真是觉得特别可怜,本来没什么好担忧的,平白无故地就开始担心,最后把自己弄得特别痛苦。前段时间有这样一个新闻:有一家两口子,男的想:我如果做生意赚了五百万,这个钱怎么用呢?他心里一直这样盘算,后来对妻子说:“我万一赚了五百万,首先应该办一个公司,找一个很好的秘书,然后给我父母多少多少……”他妻子听后说:“如果你真的赚了五百万,我的家人也要分一部分!”就这样,他们在财产分配上开始吵架,解决不了就闹离婚,最后只有上法庭。法官问他们:“你们到底赚了五百万没有?”他们说还没有。法官就告诉他们:“既然没有,等以后真正有了再说!”后来他们也觉得这件事荒唐可笑,就返回去了。所以,我们有时候做事情,是自己在给自己心里打疙瘩,本来不可能出现的很多担忧,将自己闹得身心不安、特别痛苦,这种现象非常多。
我希望学习《入菩萨行论》的大乘行人,尽量每天对众生负责,哪怕做一点点事情也可以。一天当中,我们早上只修半个小时菩提心,其余的时间,除了自己的事情以外,有没有为众生做一点事情?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甚至从小到现在,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每天二十四小时基本上都在为自己的家人、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现在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六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