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的性格很不好,喜歡亂發脾氣· · · 怎麼樣才可以調柔自己的性格?

  問:頂禮上師!我的性格很不好,還喜歡亂發脾氣,發起脾氣又無法克製,請問怎麼樣才可以調柔自己的性格?

  答:想要克服亂發脾氣需要一個過程。但是當你這麼問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開始在調伏了。因爲你之所以會這麼問,是發自內心知道自己的脾氣不好。對于一個平常很容易粗暴的人而言,一旦真心知道自己過失的話,就說明已經在改變當中了。

  但是性格脾氣源于長時間習氣的累積,因此想在瞬間就能改變是不可能的,因爲誰也做不到。當然,如禅宗惠能大師般,一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能開悟的話,是做得到的。但曆史上具有這樣根機的,除了惠能大師之外,基本就沒有人了。因此,我們現前也只有自己去慢慢調伏,想要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

  但還要記住,想要調伏惡劣的性格。最主要的不是依靠某種外力,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正如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言,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也就是說,無論調伏什麼樣的煩惱,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所以能發現自己性格粗暴的這個缺點,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隨順這個習氣而行的時候,說明你已經在調伏之中了。

  問:但是下一次爆發的時候,還是不能自我控製,我該用哪些方法來調伏呢?

  答:正如之前所講解般,由于我們習氣煩惱沈重的原因,因此短時間內無法完全調伏是非常正常的。就如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治療之後身體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複如初,也不是說,病人去醫院看病,看完病走出醫院時病就好了。

  因此,發自內心地知道自己性格惡劣,並且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能這樣惡劣,這就是改變自己惡劣性格的最佳方便。

  以前噶舉派的一位高僧大德在調伏自己性格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他在一天當中,時時觀察自己的心念,若內心起了不好的念頭,就放一塊黑色的石頭,若是起了一個好的念頭,就放一塊白色的石頭。結果晚上一觀察,發現基本上全都是黑的石頭。由此發自內心地認識到自己的過失,並且時時提起正念去調伏。日複一日地努力調伏,白色石頭開始一塊塊多了起來。到了一定的時候,石頭的顔色已經是對半分了,最後,只剩下白色的石頭了。所以,曆代高僧大德在調伏煩惱的過程當中,都需要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更何況我們呢?

  因此要記住,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首先要發自內心地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這樣一來,用不了多長時間,你就會開始有所轉變。若是對自己的性格缺陷不管不顧,只想著反正就這樣了,那麼恐怕你的煩惱永久也調伏不了,性格也永遠無法得到改善。所以,人若是不能認清自己,就無法開始改變。

  問:我知道自己的性格不好,也知道自己是錯的,但是在當時就是做不到自我控製,非要和別人對著幹。

  答:在這種時刻,還要自我提醒一下,不要忘記提起正念,並且還要強迫一點。因爲我們的這個念頭有時候是需要自己去創造的。

  不僅如此,平常當我們沒有這種煩惱的時候,也要時時提醒一下自己。若還是不行,擔心自己實在想不起來的話,可以在手上戴個東西作爲提醒。以前也有高僧大德是這樣做的。他們在手上戴一根紅繩子,每次只要一看見,就能提醒自己不要忘失正念。

  這雖然是針對下等根機者的一種方便,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試想一下,無論世出世間,有哪一件事情是可以輕易就能成辦的呢?即便是世間人成家立業,又有誰是一帆風順不遭受挫折就能做到的呢?現在我們想要改變的是自己長時間積累出來的劣習,而想要改變這厚重的習氣,不費一些勁又怎麼會輕易辦到呢?

  問:深入聞思佛法應該對改善性格有幫助吧?我現在對佛教也不是很懂,但是我也經常抄經,想借此把以前的煩惱的事都忘掉。但是抄著抄著,又想起以前的事了,我就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了。

  答:是的,這些方便對性格改善都是很有幫助的,因爲它就是一種對治力。

  平時有時間的話,也不妨閱讀一下《普賢上師言教》。這本書非常適合我們的根機。每天閱讀一點,相信也會很有受益的。閱讀這些教言之後,就逐漸能從因果的角度當中知道更深的道理。

  現前從世間的立場之中而言覺得自己的性格很不好,若是能再深入出世間的話,就能明白,惡劣的性格不僅不好,還是一個很大的罪過,這樣一來,內心的自我反省就會更強烈一點。

  因爲現前只是單純從做人的道理當中講解性格不好的過失,覺得這樣很容易就令自他都不開心。若要講得更深一點,性格不好不僅僅會令自己現在不開心,未來更加不會快樂,並且還可能因此而導致更壞的結果。那麼當你在反省的時候,對治的力度就會更強大一些。

  比如現在你可能只是偶爾想一次兩次,但若是結合出世間見解來思維的話,你一天就可能會反省十次百次。這樣一來,相信不用等待很長的時間,你的性格就會開始逐漸變好了。

  問:上師,我今天可以皈依嗎?皈依以後是否就能很好地自我控製了呢?

  答:皈依之前還是先多看看《普賢上師言教》,知道各種理趣之後再做皈依,才能得到一個很好的皈依戒。如今很多信衆對皈依可能還不是很了解,覺得皈依只是標志自己進入佛門的一個儀式。實際上,真正的皈依是內心對叁寶的信任,而不在于走一遍形式而已。

  通過走一個形式就能很好地控製自心的話,恐怕也是不現實的。所以還是先去看一下《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因爲這本書的作者華智仁波切是我們的傳承祖師。

  《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僅在中國很有影響,也成爲國外很多名牌大學哲學系、宗教系必修的一課。即便只是把它當作一門學問研究也值得去看看。

  當然我們作爲佛教徒,佛教可不僅僅是一門學問,它可以改變我們的內心。因此更應該去多去閱讀一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