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快樂,又能讓衆生斷除一切痛苦,還能將其相續中的愚癡全部瓦解,這樣的心態,是不是我們世間當中最好的呢?“甯有此等善”!哪有這麼好的善業了!將所有的快樂賜給我們、遣除我們所有的痛苦、消除我們相續中的愚癡,這是不是值得向往的?是不是最大的善呢?確實是最大的!因爲斷除了所有違品、建立所有的順緣,這就是世間人最喜歡的東西。
“安得似此友”,對每一個人來講,菩提心是我們最好的親友。親友有什麼作用呢?會在你困難的時候,幫助你解決困難;快樂的時候,增上你的快樂。但世間上的親友是有條件、不可靠的,當你有前途、有威望的時候,他們會照顧你、幫助你,但當你淪落到誰也看不慣的地步時,他們唯恐避之不及。前段時間我講的深圳歌手叢飛,後來他得肺癌的時候,很多以前他幫過的人都不理他、不管他,當時的新聞媒體特別生氣,專門譴責了這些人:以前他興旺發達的時候,你們都如何如何,你們現在的快樂大多都來自于他,但當他困難的時候,很多人卻不理睬,沒有良心!所以,世間上的親友大多是貪圖你什麼、懷有一種目的才來,對你不可能有真正的利益。而菩提心卻恰恰相反,前段時間有個人跟我講:他雖然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國土,在西方國家常有一種孤獨感,但看到大乘佛法的精神,就一點都不寂寞、不痛苦了,覺得自己今生能遇到這麼殊勝的法要,是非常有福報的……這個人的確是法融入心了!有了菩提心的陪伴,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就算別人對你不幫助、不在乎,你也有一個最好的親友了!
“豈有如此福”:這種福德具有一切快樂,能遣除一切痛苦,就連睡眠時功德也是不斷增上,哪個善法能有這樣的功德呢?我們平時念佛、參禅、轉經輪、供佛等雖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有沒有菩提心的功德大呢?從有關經典來看,確實是沒有的。所以,利他的功德最大,殺害衆生的過失最大,我們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違緣和困難,永遠都不能舍棄利他的菩提心!
大家一定要發這種誓言,在諸佛菩薩面前發誓,在上師面前發誓,早上起來晚上睡覺時也要想:哪怕我遇到了再大的困難,也不舍棄利他的菩提心,絕不殺害任何衆生!有些佛教徒在家裏發現了螞蟻、蟑螂,即使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也不殺害,這說明他的相續中真的有了菩提心;有些居士自認爲非常了不起,一看到蟑螂馬上“啪”地打下去,看見螞蟻也是一腳踩下去,這樣的話,不知道他的菩提心跑到哪裏去了!當然,有些行爲可能是菩薩示現,作爲凡夫,我們也沒辦法衡量。但總的來講,利他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講義是這樣說的:〖作爲衆生,盡管有想丟棄痛苦的心念,可是由于茫然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業,反而屢屢奔波造罪〗現在的人,乃至居士根本不知道殺盜淫妄等自性罪以及佛製罪是痛苦的因,甚至有人認爲:“別人天天吃海鮮,身體也越來越好,怎麼會有過失呢?肯定沒有過失,你看他的工作也順利,身體越來越健康……”要知道,佛陀並沒有說:現在做的任何一件事馬上就成熟果報。不但佛陀沒這麼說,世間上也不是完全這樣認爲的,比如有些黑社會的人,暫時看來過得特別快樂,整天住在五星級賓館,吃的也好,穿的也好,什麼都特別順利,但過一段時間被判死刑時,人們就知道:“哦,這麼快樂的人,原來也有今天!”所以,任何業果都有一個成熟的過程,今天吃衆生肉、造惡業,不一定今天就看得出它的果報,但總有一天,也許是今生、也許是來世,必定是感受痛苦的。現在的世間人不要說取舍善惡,就連基本的因果也不懂,要知道,春天播下的種子不可能馬上開花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農民不用等到秋天,春天就可以收割了。然而,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些道理!
〖雖然也想得到快樂,卻全然不曉得樂的方法。〗人們根本不知道依靠什麼才能獲得快樂,正如前面所講的,爲了快樂他們去搶劫、欺騙別人,用各種狡詐的手段來維護自己,但結果呢?〖以這樣的無明愚癡而棄離善業,結果將自己的安樂像怨敵一樣毀滅。〗
〖對于乏少安樂、多具痛苦的這些衆生〗由于沒有造善業,所以快樂極爲缺少,由于造的惡業太多,即生或來世中痛苦不可計數,對于這樣的衆生,〖懷著大慈心用一切快樂來滿足他們,以大悲心解除他們的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們對苦樂之因一無所知的愚癡,哪有能與此相提並論的善業?〗不管你修什麼樣的法,都無法與修菩提心相提並論,所以華智仁波切也在教言中說:無論修顯宗還是密宗,如果離開了菩提心的攝持,利益都不大,只不過是形象上的善業而已。〖哪有能這般利濟幫助的親友?哪有能依之生起如此福德的事呢?〗
所以,《入菩薩行論》實際上完全是一種實修法門。有些人認爲:“《入菩薩行論》都是理論上的東西,我現在不用學,因爲我天天都是閉關,都是以實修爲主!”但是我想,如果連《入菩薩行論》都沒有修的話,即便你修的法門再高,最後會不會變成外道也不好說。我們凡夫人是比較了解凡夫人的,通過你的一些外在言行,也能看出你相續中存在著粗大的煩惱,如果像你這樣的性格不修持利他心,修其他的大法能不能成功也很難說。要知道,高僧大德們所抉擇的大法,如大手印、大中觀、大圓滿、大威德,還有禅宗的明心見性、淨土宗的一心不亂等等,都需要在對基本法理通達的基礎上修持才可以産生它的功德,假如你連最基本的出離心、菩提心都沒有,平白無故會不會獲得成就呢?對我們修行人來講,這應該是個很大的問號。
所以,我們在自己的一生中,應該選擇一個最有意義的法來修(指菩提心)。千萬不要今天跟這個上師隨便學一個法,明天跟那個氣功師隨便學一個法,覺得這個很殊勝,我的病馬上就治好了(現在很多人鼠目寸光,對長遠的利益不要說高瞻遠矚,就連一些基本的法理都不想聽,只重視眼前的身體健康、發財、心情快樂等等)。作爲一個修行人,我們應該對自己的來世負責,對今後的漫長生涯有一定的理想,如果沒有這樣,我們修行恐怕不一定會成功。因此,大家應該多學習佛經的真正思想,如果這些都沒有懂,那我們可能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以上菩提心的福德,是百千萬劫難以遭遇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將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修菩提心上面。
戊叁(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勝施主;叁、是殊勝福田;四、不爲痛苦所害;五、稱爲應禮處與皈依處。
上面講了菩提心的功德,現在是講具有菩提心的人,他的功德也是相當大的。《現觀莊嚴論》中說: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這個人不管住在哪裏,實際上跟佛塔沒有什麼差別。不管是乞丐、妓女或是屠夫,即使身份再低劣、再下賤,一旦他的相續中産生了大乘菩提心,也值得所有出家人和在家人恭敬供養頂禮。所以說,菩提心的威力確實是相當大的!
己一、自行利益:
若人酬恩施,尚且應稱贊,
何況未受托,菩薩自樂爲。
世間中,有些人在遇到困難、災難、貧窮的時候,受到別人的幫助而度過難關,等他稍有錢財、勢力時就會想:“我原來在最困難、最痛苦的時候,那個人曾幫過我,古人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我不應做一個忘恩負義的人,而應該盡量幫助、報答他。”當他這麼做的時候,別人也會贊歎道:“這個人很好啊,原來困難的時候某某人幫過他,他根本沒有忘,現在還知恩圖報……”這種世間上最基本的爲人准則,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也說:感恩圖報並了知因果的人,不僅人們對他恭敬有加,天人也經常予以保護。所以,世間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一個是不能忘恩負義,別人對你有恩,你要記住並予以報答,另一個是要懂得因果,若具有這兩條,人和非人都會來幫助你的。
然而,菩薩的幫助衆生與此相比就完全不同了,怎麼不同呢?“何況未受托,菩薩自樂爲。”對菩薩而言,沒有受到任何人的囑托勸請:你爲了一切衆生,要怎麼怎麼做……但因爲他前世大乘的善根習氣成熟,看見無量無邊的衆生在輪回中受如是的痛苦,自然對他們生起極大的悲心,披上利益衆生的铠甲,發下堅定的誓言:我要利益無邊無際的衆生!這種行爲並沒有“以前這個人對我很好,所以我要幫助他”的想法,也沒有“我今天幫他,等他有所成就時就會幫我”的希求回報,更沒有“我今生幫助他,來世就會到清淨刹土獲得快樂”的企圖。菩薩在沒有任何條件的情況下幫助衆生,這種行爲值不值得我們贊歎呢?當然是值得的!
有些人在遇到經濟困難而某人伸出援助之手,若事後對幫助者予以回報,別人就認爲“這個人不錯,懂得知報知恩,有一定的人規……”但菩薩的精神並不是這樣,不管你對他好還是不好,甚至故意無端加害,菩薩都不顧一切地幫助他。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提婆達多經常要破壞他的一些善行,當時世尊不但不生氣,反而會盡量地幫助他、饒益他,這類公案在《廣傳》中特別多。
所以,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時候,不管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首先要處理好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如果人際關系都處理不好,整天爲了“我”而爭鬥,那你的相續中有沒有菩提心也很難說。如果每天都在佛菩薩面前發誓“我要利益無量的衆生”,但卻跟同行道友 的關系處理得特別糟糕,對那些真正害你的衆生、素不相識的衆生,恐怕是不會無條件去度化的,因爲你的原則是:“你幫我,我也幫你;你沒有害我,我也不害你;你如果害我,我也要害你。”這種心態,連小乘中都不會有,世間上懂道理的人一般也不會這樣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杜絕相續中的自私自利心,認認真真地學習前輩高僧大德們的事迹,了解他們通過什麼樣的利他菩提心幫助無量衆生而獲得成就,最後度化天下衆生。雖然我們現在各方面的能力沒有成熟,但一定要向他們學習,祈禱諸佛菩薩加持讓自相續中的菩提心早日成熟,時時刻刻都有一種利他的心。
〖任何人有感恩圖報之心,尚且值得被人們稱贊是“這是知恩報恩的人”,更何況說沒有受人囑托也是心甘情願地利樂衆生的菩薩了。〗菩薩沒有受任何人的委托,自願地幫助那麼多衆生,其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說了!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叁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