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課
昨天學習了“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中的“自行利益”,也就是說,具有菩提心的人,從五個方面來贊歎他的功德,首先講了自行利益 ,現在講第二個問題“是殊勝施主”。
己二、是殊勝施主:
意思是什麼呢?叁界當中的所有施主,沒有一個比得上發了菩提心的這種人。有些出家人、修行人認爲:哪個居士對我經常供養,他就是我的大施主。但實際上真正的大施主或者說所有衆生的施主,就是發菩提心的這種人。世間上的施主如果對某某出家人、某某高僧有信心,就經常供養他,但對其他人卻從來不理、不聞不問,而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卻與此相反,他實際上是所有衆生的怙主。
頌詞是這樣說的:
偶備微劣食,嗟施少衆生,
令得半日飽,人敬爲善士,
何況恒施予,無邊有情衆,
善逝無上樂,滿彼一切願。
此處用了幾個方面的對比,說明發了菩提心的大士是所有衆生的依靠處。首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偶爾准備一些微劣的食物,以輕蔑的態度布施給少數衆生,解決他們大概半日的溫飽問題,這樣的話,人們都認爲此人非常了不起,交口稱贊他在多年中一直布施,說這是很了不起的善舉。那麼,作爲大乘佛教發了菩提心的人,恒時對無量無邊的衆生賜予無上安樂,滿足一切衆生的願望,這種精神和行爲更珍貴難得,更加值得贊歎。
以下從幾方面來具體對比。前者:從時間上講,只是偶爾的布施,大概只有二十年或者幾個月,時間並不是永遠的,也不是生生世世;從所施物上講,他施予的錢財食物或者一些零星物品,並不是獲得快樂的因,只不過是一些普通財物而已;從布施行爲上講,就像有些大老板、大施主一樣,雖然給別人一些東西,但行爲不一定非常恭敬,而是以輕蔑的態度來進行施舍——“要的話,就過來吧,給你給一點!”猶如有些人平時遇到乞丐,一邊罵他,一邊開始給幾毛錢(菩薩的布施不是這樣,就像《入中論》所講,菩薩聽到外面乞討的聲音,如同阿羅漢獲得了出世間禅定一樣歡喜,求之不得);從所施對境上講,只是少部分衆生,而不是普天下的無邊衆生,比如說,有些老板解決了公司員工的午飯問題,大家就覺得他非常善良,“你看這裏有幾百個人,每天吃午飯都是免費的,他對員工如何如何好啊……”實際上,若以智慧來真正分析,從對境上講,並不是所有的衆生,只不過是幾百個或幾千個衆生而已;時間上講,也不是生生世世,只不過是這一輩子的幾十年而已;從所施物的角度來講,是一般的食物;從時間上講,只能解決半天當中不餓。如果這也能獲得世間人們的認可、贊歎,那作爲一個菩薩就更不用說。
爲什麼呢?因爲從時間上講,菩薩的利他是恒常的,就像《釋迦牟尼佛廣傳》所說,哪怕自己變成了旁生,前世的利他心也不會舍棄,這輩子利益衆生,下輩子還是利益衆生,乃至生生世世,一直到佛果之間恒時利益衆生。關于他的態度,頌詞中不是特別明顯,但我們也能間接體會到。大家都知道,世間人在布施時有侮辱的態度,而菩薩在布施頭目手足的時候,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恭敬衆生呢?哪怕自己的頭都斷了,也要用右手 來進行布施,只要能滿足衆生的意願,什麼樣的方式都可以。從所施對境上講,世間人布施的對境只是有限範圍內的極少數人,而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對境是無量無邊的衆生,不僅包括一個國家或是地球上的所有人,人類以外的衆生也包括在裏面。從所施物上講,菩薩布施的並不是有漏的財物(如一些吃的穿的,解決一兩天的生活問題),而是暫時的人天安樂以及永久的具有無量勝法功德的佛果。
我們都知道,世間上的布施是極爲有限的,比如說你要吃的,每天可以給你解決,但如果再要穿的,就不一定再給你衣服了,世間上的人就是這樣:“我對你該解決的已經解決了,每天都給你安排午飯,還要什麼穿的?太過分了!不要呆在我這裏,快給我離開!”但菩薩並不是這樣,只要衆生需要什麼,他就滿足一切衆生的願,這一點在《釋尊廣傳》中也看得出來。
我希望這次參加學習的道友,遵照華智仁波切的傳統,邊學邊看《釋尊廣傳》。去年我們用了半年的時間學習了這部廣傳,很多人幾乎能記得每一個公案,但對以前沒有學過的人來講,希望你們一天看一個公案,應該在一年之內看完。如果了解了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發菩提心的意樂和行爲,就會知道我們平時的發心是很值得慚愧的,而且自己也會有一種動力:我是一個佛教徒,是一個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以後不能這樣隨隨便便對待衆生,一定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
菩薩能滿足一切衆生的願,這一點,與世間法對比起來,的確是不相同的。雖然佛法不離世間法,但這並不是說佛法提倡所有的世間法,若是這樣的話,二者就沒有兩樣了,佛法就不是出世間法了。要知道,世間法的有些理念跟佛法完全不同,比如,世間上很多人認爲,滿足所有衆生的願是相當困難的事,但對大乘菩薩而言,由于心量特別廣大,只要能讓衆生獲得快樂,他都願意全力以赴,不僅是在心裏發願,而且在實際行動中真正去做,今生來世乃至生生世世,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唯一的意願就是滿足衆生、度化衆生。
我們在座的人既然學習菩提心,就一定要發菩提心。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每年藏曆六月份的時候,都要求大家一起受菩薩戒、發菩提心,我想今年我們也要這樣。當然,在發菩提心之前,大家應該首先從道理上了知菩提心的功德。
現在世界上有一些非常出名的先進分子、慈善家,他們在世間人的眼裏非常了不起,值得人們佩服,但他們的發心跟大乘佛教的菩提心比起來,二者在心態上有天壤之別。大家應該清楚,判斷一個人的好壞賢劣,並不是看他穿得怎樣、打扮得如何,而應該從心態方面來區分。假如一個人的心量非常廣大,也在叁寶面前發過菩提心,這樣的人絕對是好人。比如,一個人說“我這一輩子不殺人”,大家就會有一種安全感:這個人已經發誓不殺人了,他的話肯定可靠,最起碼也不會殺我。同樣,如果有人在叁寶面前發誓“從此以後,我盡心盡力地幫助衆生”,不管怎麼樣,大家都會對他有一定的信任。如果這種發大乘菩提心的人越來越多,世界上的疾病、災難、困惑等就會逐漸消失,對于整個人類社會來講,菩提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以上簡單講了一下頌詞,下面看講義:
〖比方說,有人進行布施,他所舍施的對境僅僅是少量的衆生,時間也只是一年一月施舍一次,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食物,而且態度也是不屑一顧、極不恭敬,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決對方半日內充饑飽腹的食品。如此之舉尚且被人們稱爲善行而受到衆人恭敬,〗平常人的布施,只能解決一點問題,盡管如此,人們也會說:“這個人真很了不起,他布施了多少多少……”就像釋迦牟尼佛時代的波斯匿王、給孤獨長者,經常以大量的食品供養佛陀及其眷屬,以致在佛教曆史上非常出名 。還有些老板,每年都邀請一千個僧衆作一百天的供養 ,人們就覺得:“這個大施主真是大菩薩,非常了不起,供養了那麼多的出家人……”或者一個比較富裕的人,每個月十五號、叁十號,給乞丐作一次布施,長期如此,堅持不懈(尼泊爾就有這種現象),下面的人就會說:“這個人相當了不起,每個月都給乞丐多少多少……”
然而,這些善舉若與發大乘菩提心的功德比起來,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如果這些功德也值得贊歎的話,〖更何況說〗大乘菩薩了。爲什麼呢?因爲從對境上講,他們的〖對境是無量無數的有情〗。從〖時間〗上講,〖是漫漫無期連續不斷,〗從現在乃至到佛果之間。從〖所施的事物〗上講,〖也是善逝的無上安樂〗,不是暫時給他一頓飯,填飽肚子就行了。有些乞丐可能平時吃得不好,給他好好吃一頓,過一會兒拉肚子也不知道。有一次我跟一個法師在吃飯,看見一個乞丐特別可憐,就讓他和我們一起吃,沒想到他最後竟然吐起來了。可見,沒有福報的人連一頓飯也消化不了,我們能給他的,只是暫時的安樂。與此相反,發了菩提心的人能給衆生帶來什麼呢?無上佛果——世界上任何一個衆生都希求的、脫離輪回苦海的無上圓滿佛果!
從〖所行的利益〗上講,〖也是滿足一切願望〗,而不是極少數衆生一天兩天的願望。從《釋迦牟尼佛廣傳》中可以看得出來:佛陀在因地時,別人要錢財,給他!要房屋,給他!要自己的頭目腦髓四肢,不管什麼全部都給他!1998年學院開“金剛娛樂法會”的時候,表演過一個義成王子(佛陀的因地)的故事,就體現了“衆生凡有所需,菩薩全部都給”的這種精神。當時有些不信佛教、對佛教半信半疑的人,看了以後都覺得特別感人,平時那些沒有同情心的人,內心也對佛陀至高無上的精神生起不可退轉的信心,後來紛紛皈依叁寶,成了真正的佛教徒。
現在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人們大多信奉的是“以善行來對待善人,以惡行來對待惡人”。以前我讀書的時候,學過《東郭先生與狼》、《農夫與蛇》,這些故事雖然講的是人道慈心,但教我們的是什麼?別人對我好,我就對他好,如果有些衆生特別毒惡、特別惡劣,我們就要盡量遠離、不能親近,否則,一旦親近他們,就會使自己遭殃。最後的結論是:衆生當中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好好對待;另一部分,我們不應該好好對待。
然而,大乘佛教並不是這樣,只要是有生命的衆生,對我好的,我應該很好地對他,對我不好的,我也要好好地對他,不可能以牙還牙,而應該以慈悲心來對待。這樣的精神,可以說世間和任何宗教都是沒有的。我們平常說“這個人特別善良”,但這種善良是有局限性的,也許他在關系好的人面前很善良,也許他對自己國家的人很善良,也許對自己民族的人很善良,也許對人類很善良,但除了人類以外,遇到一些旁生時他會不會也很…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