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盔甲。〗一個發了世俗菩提心的人,如果對另一個發了世俗菩提心的人生起嗔恨心,那麼在多少個刹那生嗔心,就會于那麼多個刹那住在地獄當中,然後這個人又重新發心,披上精進的盔甲。

  此經的後面,引用了金剛寶的比喻進一步說明這個道理:金剛寶堅硬無比,任何金屬都不能摧毀,只有自己能摧毀自己,同樣的道理,發了世俗菩提心的人,任何因緣都不能令其墮入惡趣,只有對發了菩提心的對境生嗔恨心或是毀謗,才會墮落。因此,一般來講,我們如果造了五無間罪或其他惡業,只要相續中有菩提心,不一定會墮落;雖然相續中有菩提心,但若對另一個菩薩生嗔恨心,後來又沒有好好地忏悔,則有可能墮惡趣。這方面應該注意,佛經中的意思就是這樣的。

  〖相反,如果任何衆生對具有菩提心的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那麼它的果報已經遠遠勝過惡心的果報。〗平時金剛道友之間吵架、生惡心,一個月中最多有一兩次,但如果相互生信心的次數比較多,果報就遠遠勝過了前者。不過,有些人雖然生氣一兩次,但由于性格上的差別,一不高興就很長時間緩不過來,一直都是悶悶不樂;有些人生氣時特別生氣,過一會兒就沒有了,自己照樣很快樂,別人也覺得他生氣不要緊。以前我的父母就是這樣:父親經常生氣,但一會兒就沒有了;母親恰恰相反,一般不容易生氣,一生氣就兩叁天不說話。所以,我們這些孩子特別害怕母親生氣,心想父親生氣不要緊,一會兒就好了,脾氣像春天的天氣一樣變來變去,但母親千萬不能生氣,一生氣的話,整個家好幾天都沒有一個氣氛,特別壓抑!

  所以,我們對發菩提心的人,如果生起嗔恨心,最好要將這個生惡念的時間減短。即使對方真的做錯了,自己暫時緩不過來,也盡量不要拖很長時間,互相都要說話,應該打個招呼,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外面的很多情況不是這樣,有一件事情大家不高興,永遠就會懷恨在心,這對大乘菩薩的精神來講,是有點相違。

  〖《趨入定不定手印經》中雲:“文殊,設若十方所有世間界諸衆生之眼被挖出,〗這是一個假設句,不可能世間所有衆生的眼睛被人挖出來。〖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衆生之目複明。〗假設真有這種情況,又有人以慈心讓這些衆生的眼睛全部恢複,這個功德大不大?肯定大。不要說所有的衆生,就算請一兩個醫生做白內障手術,自己也覺得作了好多功德,別人也認爲你真是個大菩薩,使叁十多人都看見色法了。但是〖文殊,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視信解大乘之菩薩,則所生福德已勝前者無量倍。”〗一個人發了菩提心,我們若以信心或清淨心的目光來看他,這個功德已經遠遠超過了令衆生眼目複明的功德。

  所以,若以大乘行者爲對境,積累資糧也好,對他生信心也好,這個功德是相當大的,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還引用了一些公案,說明甚至對一位菩薩生起貪欲心,也能獲得叁十叁天的果報。在周圍的人群當中,我們根本不知道哪些是菩薩、哪些不是菩薩,就像《華嚴經》中所說,善財童子依止的善知識當中,也有屠夫等行爲不太如法的人,因此我們不能一看見行爲不如法的人,就認爲這個肯定不是菩薩,然後就侮辱他、說他,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法華經》裏面也講:觀世音菩薩顯現叁十二種化現時,也會顯現成鬼王、將軍等等。所以諸佛菩薩在世間的幻變,有些是旁生的形象,有些是窮人的形象,有些是殘疾人的形象,如果我們在街上看見一些沒有手腳的人,也應該把他當作佛和菩薩來對待,就像《迦葉請問經》中所說,對所有的衆生作佛陀想、本師想。如果能這樣,我們就不會妄造惡業,《入菩薩行論》中經常強調,我們對待衆生時,即便是自己的目光,也應該和藹慈愛。所以,大家在沒有特殊密意的時候,平常看待任何一個衆生,都應該以一種慈愛的心情、慈愛的神態,這樣自己也不造惡業。

  然而,有些人一看到上師、活佛,就認爲這肯定是佛菩薩,一定要恭敬他,然後拜一拜、拜一拜……但是對其他的衆生,則完全不屑一顧。還有些人對有地位、有財富的人非常恭敬,接電話的態度也完全不同:對上等人用上等的方式,中等人用中等的方式,下面的人若打來電話,就簡單的“嗯!可以!好!再見!”有時候連“再見”也不說,“好,好,好”,馬上就挂機了。因此,我們在行爲上一定要注意,將所有的衆生視爲佛菩薩來對待,這是極爲重要的。

  《趨入定不定手印經》的這個教證,後面還有:假如將世間上關在監獄裏的衆生全部釋放出來,並讓他們獲得轉輪王的果位,這個功德是相當大的。但若對菩薩生起信心、以慈悲的目光來看待,這個功德完全超越了前者……

  我們有時候可能會在發了菩提心的道友面前發脾氣、生邪見、生惡念,即使不是道友,我們看見其他一些衆生時,也看不出來他們到底有誰發了菩提心。有的人認爲:“這個人肯定不是菩薩,沒有發過菩提心,因爲他還沒有皈依呢。”其實這也不一定,如果他前世就已經皈依過,也發了大乘菩提心,今生雖然沒有成熟,但他早已經是大乘菩薩了。爲什麼呢?按照小乘的觀點,人死的時候,別解脫戒體就失壞了,但大乘的菩薩戒並不是這樣,只要發了菩提心,如果沒有遇到失壞的因,下輩子即使成了一個不信佛教的人,相續中的菩薩戒體還是存在的;下輩子即使變成一頭牦牛,相續中的菩薩戒體仍然不變。所以,我們對旁生、對任何一個衆生,都應該作菩薩想。

  有些人以前吃過海鮮和一些其它的衆生,不知道這裏面有沒有前世發過菩提心的,如果有的話,你把一個菩薩活生生地吞下去了,這個過失有多大啊!真的,對發心菩薩生一個惡念都有這麼大的過失,那把它一口吞下去,並且吞了很多次,吃了很多很多的菩薩,這個過失怎麼樣?這不是開玩笑啊,你們還是應該想一想!

  你們以前吃過多少衆生,這個裏面有沒有菩薩?能完全斷定沒有嗎?從因明的邏輯推理來講,我是不敢斷定的!如果說服務員端上來的一大盤螺蛳,這裏面絕對不會有具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菩薩,我是舉不出教證、理證的。假如無法證明這一點,那我們造的業真是非常可怕了。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重新做人,怎麼做呢?看到任何一個衆生,第一個不殺害他,第二個盡量對他不生惡心,以這種誓願的攝持,乃至生生世世,我們的行爲都會如理如法的。

  己四、不爲痛苦所害:

  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發了菩提心的人,雖然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災難、疾病、痛苦、挫折,但他並不像凡夫人那樣一遇到違緣善心就退了,反而自己的善心與日俱增、蒸蒸日上,一直都不會退失。究其原因,由于他的大悲心、對善法的意樂極爲強烈,即使再大的困難和違緣出現,他也不會“知難而退”。這一點,從《釋尊廣傳》中可以看得出來:菩薩在生生世世中,哪怕是遇到了生命危險,也不會退失菩提心。以前的米拉日巴尊者、虛雲老和尚,他們在修行的時候也不是沒有違緣,但是遇到這些痛苦時,反能將其轉爲修行的助緣,就像我們上師如意寶,在當年曆史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自己的善心始終都沒有改變。所以,對這些菩薩們而言,就算遇到了再大的痛苦,自相續中的善法也會越來越增長。

  〖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與磨難,也絕不會生起嗔恨等惡心,反而會依靠這種外緣力使善法自然增上。〗具有真實智慧的人,即使自己再衰敗,行爲也不會墮入非法,始終信奉一些高尚的行爲。〖如《般若攝頌》中雲:“雖受數多難忍害,然彼勝士心不變,安忍之力極穩故,多信解修勝菩提。”〗意思是說,菩薩縱然遇到了再大的困難、違緣,也不會改變他的菩提心,反而會令安忍的力量越來越鞏固,對殊勝的菩提道越來越有興趣和信心,不會隨違緣而轉。

  所謂的信解,《現觀莊嚴論》講“有漏修道”時專門提過,意思是指對善法有興趣、有意樂的歡喜心。有漏修道包括信解、回向、隨喜,具體而言,相續中的善法沒有生起的令其生起,這需要信解;已生起的令不失壞,一定需要回向;不失壞的善根越來越增長,就需要隨喜。這是《現觀莊嚴論》最根本的叁個問題。

  剛才講了,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他也不會退失信心,反而使善根越來越增上。前段時間,我們學院請了一位青海的醫生——嘉揚師父,今年大概78歲,在他30歲的那年,因爲“文革”被關進了監獄,一關就是十多年。在獄中,他求法非常困難,因爲對大圓滿有很大的信心,于是便向同獄的門色堪布(現已圓寂)求法,想得到阿瓊堪布耳傳的大圓滿教言。在一次單獨交談的時候,他把自己的願望告訴了門色堪布,祈請堪布慈悲傳授,以致眼淚都流下來了。門色堪布見他心誠,就說:“你真想求這個法的話,現在暫時念一些百字明,以後方便的時候我給你傳。”當時監獄裏面沒有念珠,他就問:“我記數恐怕有點困難,您看怎麼辦?”堪布說:“你一直好好地念,念完了以後再說。”于是他就在白天勞動、做事情的時候默默地念,一直念了兩個多月 。

  兩個多月以後,門色堪布就准備給他傳法。他到堪布那裏(堪布當時腳不方便,不用每天參加勞動,而他當時30歲,比較年青,每天都要去勞動),堪布說:“你如果真心想要求法,每天吃飯可能有點困難,你要裝病。”他說:“這個沒有問題。”有一天早上,大家都要去勞動的時候,他就一直躺著,說:“我今天病得很厲害,根本沒辦法起床。”監獄裏的人專門請了一個醫生。量體溫的時候,趁那個醫生走開了,他就把體溫計放在開水裏,然後擱在自己的腋窩下面。過一會兒醫生來了,一看體溫計,說:“啊,你燒得很厲害,必須要馬上打針。”他說:“我打針可能不行,你可不可以就給我一些藥?”醫生給了他藥以後,他就把藥全部扔在爐子裏燒了,然後趁沒有其他人的時候,馬上到上師那裏…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