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
當時門色堪布沒有書,完全是口傳(他年青的時候學得特別好,能夠背下全部的教言)。在聽的時候,他覺得每一個字都講得特別精彩,但可惜的是,沒有筆紙記下來,他記性也不是很好,全部記住有點困難,他想:“唉,有個筆、有張紙該多好啊!”但在監獄裏面什麼條件都沒有。他就這樣連續聽了十五天,只有晚上能吃一點點飯。本來監獄裏吃得就不好,在這半個月當中,他白天幾乎吃不到飯。這是他第一次的聽法經曆。
第二次,有幾個上師跟他一起在門色堪布面前聽,當時有個上師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點筆和紙,他寫得特別快,最後把堪布講的教言基本上記下來了。後來他(嘉揚師父)也找到一小片紙,就把這個教言在紙上抄下來。他認爲當時在監獄裏得的這個教言特別珍貴,于是就把它放在嘎烏盒裏面,一直貼身珍藏。
我當時覺得特別稀有,因爲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法本:在一張小小的紙片上,大概有四十二行字,寫得特別特別細,用電腦縮小也不一定有這樣的效果。嘉揚師父一方面可能是環境所迫,另一方面寫得特別好,一個字也沒有掉。他把這個法本一直放在自己身邊,雖然經曆了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在那個年代經常要受批鬥、改造,但這個法本始終都沒有被損壞。
我後來悄悄數了一下,從30歲那年到現在78歲,這個法本藏在身上都48年了!他說一刹那都是不會離開的,這是上師給他的教言!
我們這些人如果遇到這種環境,會不會也有這樣的信念呢?有時候看來,發菩提心的人,跟其他的人真的有所不同的!
下面講第五個功德,即是說,一個人如果具有菩提心,他就值得我們恭敬頂禮皈依:
己五、稱爲應禮處與皈依處:
何人生此心,我禮彼人身,
加害結樂緣,皈依樂源尊。
不管什麼樣的人,如果相續中具足了珍貴的菩提心,不管他是什麼種姓、什麼層次,上至皇宮裏的總統、國王、國家主席,下至身無分文、流浪街頭的一些乞丐,只要有了這一顆善良菩提心,作者寂天論師認爲:對他的身體值得恭敬、值得頂禮!
從佛教曆史上來看,寂天菩薩真正是得地的菩薩,作爲得地的菩薩也認爲這個人值得恭敬頂禮,我們凡夫人就更不用說了。按照小乘的有些觀點,只有相續中具足小乘戒律等的人,才可以接受別人的恭敬,但按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講,只要相續中有了一顆菩提心,別人對你恭敬、對你供養、對你贊歎,什麼樣都是應該的。爲什麼呢?這樣無我利他的人在世界上是非常少的!
我們平時接觸很多衆生,經常受到別人的供養,作爲出家人,如果自相續中沒有一顆菩提心,能不能消受這些信施也很難說。世間人常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具有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顆菩提心,就連寂天菩薩也可以向你頂禮。
《現觀莊嚴論·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有這樣的說法:即使菩薩現在不在了,以前他居住過的地方也值得頂禮。就像上師如意寶雖然示現了圓寂,但有些人來到學院,說這是以前法王如意寶弘法利生的地方,然後對這裏頂禮,此舉將有許許多多的功德。有時候我在外面看到上師如意寶以前住過的地方,比如說成都的303醫院,就想:“這是大菩薩住過的地方,心裏面應該恭敬頂禮!”曲恰堪布在講《現觀莊嚴論》的時候曾說:“華智仁波切、堪布根華住的地方,無論我們誰去那裏,都應該恭敬頂禮。”法王如意寶也說過:“我根本上師住的地方,什麼時候看見,也都值得頂禮!”後來我們去石渠的時候,看到了華智仁波切、俄巴活佛、麥彭仁波切住過的地方,盡管那裏現在幾乎什麼都沒有,華智仁波切降生的地方只有一塊石頭,但對這些空地我們也要頂禮。爲什麼呢?這裏畢竟是菩薩住過的地方,具有殊勝的加持力,與我們凡夫住的地方完全不同,而且這些菩薩也是大家公認的。就像朝印度的四大聖地一樣,雖然這裏沒有釋迦牟尼佛,有些地方基本上變成了一片荒野,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佛陀住過的地方,絕對值得恭敬頂禮。
對具足菩提心的人頂禮恭敬,這一點沒有什麼可說的,但對他住過的地方進行頂禮,也是值得的。舉世公認的大菩薩,他們曾經住過的地方,哪怕是一個賓館,我們也應當另眼相待。每次我路過馬爾康、米亞羅時,看到法王以前住過的地方,就會在車裏生起恭敬心:“這是菩薩住過的地方!”這種起心動念也有非常大的功德。因爲只要是菩薩居住的地方,佛法就會興盛,衆生也能獲得快樂,有許許多多的利益,
這次聽《入菩薩行論》的人稍微多一點,在這麼多的人當中,如果有人真能生起菩提心,我想這是他一輩子中最大的收獲了。盡管什麼境界都沒有,什麼神通也不具足,天上不能飛,水裏不能像魚一樣遊來遊去,但是不要緊,這些神通神變對我們佛教徒來講不是最要緊的,唯一要緊的是什麼?就是有願菩提心、行菩提心攝持的利他意樂,這才是我們應該希求的。
這裏是說,誰的相續中有了菩提心,寂天菩薩也是會頂禮的。因爲這樣的菩薩,即使對他加害、誹謗,或是打他、燒他、害他,實際上不但沒有大的惡果,反與其結上了殊勝安樂之緣,他是一切衆生快樂的來源,所以,我們應該皈依他、頂禮他、供養他、恭敬贊揚他……《現觀莊嚴論》講修道的時候,也是從稱贊、承事、贊揚等方面來對菩薩進行贊歎的。
〖誠如《寶積經》中雲:“譬如大國王,生有具相子,見童子誕生,城人小國聚,〗意思是說,一國如果降生了具有國王相的太子,此時就會舉國歡騰,所有小國的人聚集一起,大家非常歡喜地說:“我們的太子生了,以後國家就有繼承人了!”無論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會對太子恭敬頂禮。〖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間禮,淨心尊重彼。”〗同樣,一個人如果生起了菩提心,雖然表面上還是凡夫人,但實際上就像具相太子一樣是法王的繼承人。
太子剛生下來的時候,能不能當國王、做國王的事情呢?肯定不能。同樣的道理,《入菩薩行論》才講了兩個多禮拜,我們這幾天生起的菩提心,就像是剛出生的太子一樣,現在還不能做大菩薩的事情,但由于法王的種性已經具足,所以值得人、非人、天王等在我們面前頂禮。
有些人特別害怕別人給自己頂禮,一見到這種場面,馬上就緊張地擺手“不要頂禮、不要頂禮……”以前帝察活佛一看到別人頂禮,就特別害怕,一直說:“不要頂禮,不要頂禮,快給我拿本經書 ……”經書來了,人家也頂禮完了,經常有這種情況。但你的相續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不用拿經書了!不過,帝察活佛特別謙虛,他雖然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在學院也給成千上萬的人灌過頂,但仍認爲自己沒有任何功德,別人對他頂禮、對他恭敬,顯現上特別害怕,馬上站起來拿經書。
我們相續中真的有了菩提心,別人怎麼樣頂禮也是可以的,即使天人給自己頂禮也是值得的。《入中論》是這樣講的:聲聞和緣覺的來源是佛陀,佛陀的來源是菩薩,菩薩的來源是菩提心,菩提心的來源就是大悲心,故在造論之初,月稱菩薩對誰也沒有頂禮,唯一頂禮大悲心。《入中論自釋》也有很多這方面的公案。爲什麼對有菩提心的人要這麼恭敬呢?因爲他是如來的繼承者。就像國家把未來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有培養前途的大學生、高才生身上一樣,叁界衆生也把自己解脫輪回、獲得究竟安樂的希望寄托在發了菩提心的菩薩身上,因此,如果我們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寂天尊者頂禮、其他任何人頂禮都是值得的!〖任何人生起了珍寶菩提心,作者即對他的身體恭敬頂禮。〗
〖就算是有人對他加害,也會令作害者與安樂連在一起,〗平時我們有種說法:“與發菩提心的人結善緣,會即生成就;與他結上惡緣,也會斷盡輪回的種子。”什麼意思呢?與菩薩結善緣當然沒有什麼可說的,肯定會獲得成就,但如果結的是惡緣,比如說批鬥他、害他,暫時你會受一點果報——生了多少刹那惡心,就會墮地獄多少大劫,但因爲他的發心力和慈悲力所致,你在很快的時間中也會獲得佛果。
所以,對一個菩薩生嗔恨心、毀謗,與從來沒有遇到過這個菩薩,兩者比較起來,還是前者的功德大。爲什麼呢?如果沒有遇到這個菩薩,我可能永遠深陷輪回,不一定有機會獲得解脫,正因爲我見到他、害了他,雖然暫時受了一些報應,但由于他的悲心和願力,我在很快的時間內一定會獲得成就。〖因而我們在堪爲一切衆生安樂之源泉的菩薩面前虔誠皈依。〗
〖如果有人問:此處的說法不是與“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相違了嗎?〗前面說對菩薩生一念惡心的過失非常大,這裏又說與他結惡緣也成了解脫之因,這兩個難道不相違嗎?
〖答:並不相違。上句頌詞是說明惡心的果報,〗不相違。前面是從異熟果報方面來講的,說明了若對菩薩生起惡心,果報是相當的嚴重。但如果你忏悔了,或者對他生起淨信,這個果報就已經消失了,不會存留那麼長的時間。〖而此處的意思是說菩薩暫時與究竟攝受作害者,〗菩薩以大慈悲心攝受他,所以令這種惡緣變成了善緣。〖就像慈力王暫時、究竟使五位羅刹 擁有安樂一樣。〗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當慈力王時,有五個夜叉向他要鮮血,因爲對菩薩造成了傷害,所以它們後來墮入了惡趣。但由于慈力王的發願——“願我暫時以鮮血讓他們滿足,最終以佛法的甘露來讓他們獲得快樂”,在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五個夜叉轉生爲五比丘,佛給他們初轉*輪後,他們都獲得了阿羅漢果位。
試想,假如這五個夜叉從來沒見過慈力王,那釋迦牟尼佛轉*輪的時候,它們根本沒有解脫的機會。因此,對菩薩加害實際上也是結上安樂之緣。
最後是無著菩薩的一個結文:
不見盡遣二障暗,菩提心寶之日輪,
猶如沒有眼睛就見不到太陽一樣,世間上的人因爲沒有智慧的明目,所以根本見不到能淨除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的菩提心日輪。
墜于愚癡黑暗中,睜常斷眼誠可悲!
這些衆生時時處于愚癡的黑暗當中,該睜開的菩提心明目不睜開,不該睜的常見斷見的眼睛一直睜得大大的,整天都是搞世間法,該學的不學,不該學的偏要學,這些衆生真是非常可憐!
〖第一品釋終〗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