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节课▪P4

  ..续本文上一页去。

  当时门色堪布没有书,完全是口传(他年青的时候学得特别好,能够背下全部的教言)。在听的时候,他觉得每一个字都讲得特别精彩,但可惜的是,没有笔纸记下来,他记性也不是很好,全部记住有点困难,他想:“唉,有个笔、有张纸该多好啊!”但在监狱里面什么条件都没有。他就这样连续听了十五天,只有晚上能吃一点点饭。本来监狱里吃得就不好,在这半个月当中,他白天几乎吃不到饭。这是他第一次的听法经历。

  第二次,有几个上师跟他一起在门色堪布面前听,当时有个上师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点笔和纸,他写得特别快,最后把堪布讲的教言基本上记下来了。后来他(嘉扬师父)也找到一小片纸,就把这个教言在纸上抄下来。他认为当时在监狱里得的这个教言特别珍贵,于是就把它放在嘎乌盒里面,一直贴身珍藏。

  我当时觉得特别稀有,因为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法本:在一张小小的纸片上,大概有四十二行字,写得特别特别细,用电脑缩小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效果。嘉扬师父一方面可能是环境所迫,另一方面写得特别好,一个字也没有掉。他把这个法本一直放在自己身边,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那个年代经常要受批斗、改造,但这个法本始终都没有被损坏。

  我后来悄悄数了一下,从30岁那年到现在78岁,这个法本藏在身上都48年了!他说一刹那都是不会离开的,这是上师给他的教言!

  我们这些人如果遇到这种环境,会不会也有这样的信念呢?有时候看来,发菩提心的人,跟其他的人真的有所不同的!

  下面讲第五个功德,即是说,一个人如果具有菩提心,他就值得我们恭敬顶礼皈依:

  己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不管什么样的人,如果相续中具足了珍贵的菩提心,不管他是什么种姓、什么层次,上至皇宫里的总统、国王、国家主席,下至身无分文、流浪街头的一些乞丐,只要有了这一颗善良菩提心,作者寂天论师认为:对他的身体值得恭敬、值得顶礼!

  从佛教历史上来看,寂天菩萨真正是得地的菩萨,作为得地的菩萨也认为这个人值得恭敬顶礼,我们凡夫人就更不用说了。按照小乘的有些观点,只有相续中具足小乘戒律等的人,才可以接受别人的恭敬,但按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讲,只要相续中有了一颗菩提心,别人对你恭敬、对你供养、对你赞叹,什么样都是应该的。为什么呢?这样无我利他的人在世界上是非常少的!

  我们平时接触很多众生,经常受到别人的供养,作为出家人,如果自相续中没有一颗菩提心,能不能消受这些信施也很难说。世间人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颗菩提心,就连寂天菩萨也可以向你顶礼。

  《现观庄严论·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有这样的说法:即使菩萨现在不在了,以前他居住过的地方也值得顶礼。就像上师如意宝虽然示现了圆寂,但有些人来到学院,说这是以前法王如意宝弘法利生的地方,然后对这里顶礼,此举将有许许多多的功德。有时候我在外面看到上师如意宝以前住过的地方,比如说成都的303医院,就想:“这是大菩萨住过的地方,心里面应该恭敬顶礼!”曲恰堪布在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曾说:“华智仁波切、堪布根华住的地方,无论我们谁去那里,都应该恭敬顶礼。”法王如意宝也说过:“我根本上师住的地方,什么时候看见,也都值得顶礼!”后来我们去石渠的时候,看到了华智仁波切、俄巴活佛、麦彭仁波切住过的地方,尽管那里现在几乎什么都没有,华智仁波切降生的地方只有一块石头,但对这些空地我们也要顶礼。为什么呢?这里毕竟是菩萨住过的地方,具有殊胜的加持力,与我们凡夫住的地方完全不同,而且这些菩萨也是大家公认的。就像朝印度的四大圣地一样,虽然这里没有释迦牟尼佛,有些地方基本上变成了一片荒野,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佛陀住过的地方,绝对值得恭敬顶礼。

  对具足菩提心的人顶礼恭敬,这一点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对他住过的地方进行顶礼,也是值得的。举世公认的大菩萨,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宾馆,我们也应当另眼相待。每次我路过马尔康、米亚罗时,看到法王以前住过的地方,就会在车里生起恭敬心:“这是菩萨住过的地方!”这种起心动念也有非常大的功德。因为只要是菩萨居住的地方,佛法就会兴盛,众生也能获得快乐,有许许多多的利益,

  这次听《入菩萨行论》的人稍微多一点,在这么多的人当中,如果有人真能生起菩提心,我想这是他一辈子中最大的收获了。尽管什么境界都没有,什么神通也不具足,天上不能飞,水里不能像鱼一样游来游去,但是不要紧,这些神通神变对我们佛教徒来讲不是最要紧的,唯一要紧的是什么?就是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摄持的利他意乐,这才是我们应该希求的。

  这里是说,谁的相续中有了菩提心,寂天菩萨也是会顶礼的。因为这样的菩萨,即使对他加害、诽谤,或是打他、烧他、害他,实际上不但没有大的恶果,反与其结上了殊胜安乐之缘,他是一切众生快乐的来源,所以,我们应该皈依他、顶礼他、供养他、恭敬赞扬他……《现观庄严论》讲修道的时候,也是从称赞、承事、赞扬等方面来对菩萨进行赞叹的。

  〖诚如《宝积经》中云:“譬如大国王,生有具相子,见童子诞生,城人小国聚,〗意思是说,一国如果降生了具有国王相的太子,此时就会举国欢腾,所有小国的人聚集一起,大家非常欢喜地说:“我们的太子生了,以后国家就有继承人了!”无论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对太子恭敬顶礼。〖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间礼,净心尊重彼。”〗同样,一个人如果生起了菩提心,虽然表面上还是凡夫人,但实际上就像具相太子一样是法王的继承人。

  太子刚生下来的时候,能不能当国王、做国王的事情呢?肯定不能。同样的道理,《入菩萨行论》才讲了两个多礼拜,我们这几天生起的菩提心,就像是刚出生的太子一样,现在还不能做大菩萨的事情,但由于法王的种性已经具足,所以值得人、非人、天王等在我们面前顶礼。

  有些人特别害怕别人给自己顶礼,一见到这种场面,马上就紧张地摆手“不要顶礼、不要顶礼……”以前帝察活佛一看到别人顶礼,就特别害怕,一直说:“不要顶礼,不要顶礼,快给我拿本经书 ……”经书来了,人家也顶礼完了,经常有这种情况。但你的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不用拿经书了!不过,帝察活佛特别谦虚,他虽然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在学院也给成千上万的人灌过顶,但仍认为自己没有任何功德,别人对他顶礼、对他恭敬,显现上特别害怕,马上站起来拿经书。

  我们相续中真的有了菩提心,别人怎么样顶礼也是可以的,即使天人给自己顶礼也是值得的。《入中论》是这样讲的:声闻和缘觉的来源是佛陀,佛陀的来源是菩萨,菩萨的来源是菩提心,菩提心的来源就是大悲心,故在造论之初,月称菩萨对谁也没有顶礼,唯一顶礼大悲心。《入中论自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公案。为什么对有菩提心的人要这么恭敬呢?因为他是如来的继承者。就像国家把未来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有培养前途的大学生、高才生身上一样,三界众生也把自己解脱轮回、获得究竟安乐的希望寄托在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身上,因此,如果我们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寂天尊者顶礼、其他任何人顶礼都是值得的!〖任何人生起了珍宝菩提心,作者即对他的身体恭敬顶礼。〗

  〖就算是有人对他加害,也会令作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平时我们有种说法:“与发菩提心的人结善缘,会即生成就;与他结上恶缘,也会断尽轮回的种子。”什么意思呢?与菩萨结善缘当然没有什么可说的,肯定会获得成就,但如果结的是恶缘,比如说批斗他、害他,暂时你会受一点果报——生了多少刹那恶心,就会堕地狱多少大劫,但因为他的发心力和慈悲力所致,你在很快的时间中也会获得佛果。

  所以,对一个菩萨生嗔恨心、毁谤,与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个菩萨,两者比较起来,还是前者的功德大。为什么呢?如果没有遇到这个菩萨,我可能永远深陷轮回,不一定有机会获得解脱,正因为我见到他、害了他,虽然暂时受了一些报应,但由于他的悲心和愿力,我在很快的时间内一定会获得成就。〖因而我们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

  〖如果有人问:此处的说法不是与“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相违了吗?〗前面说对菩萨生一念恶心的过失非常大,这里又说与他结恶缘也成了解脱之因,这两个难道不相违吗?

  〖答:并不相违。上句颂词是说明恶心的果报,〗不相违。前面是从异熟果报方面来讲的,说明了若对菩萨生起恶心,果报是相当的严重。但如果你忏悔了,或者对他生起净信,这个果报就已经消失了,不会存留那么长的时间。〖而此处的意思是说菩萨暂时与究竟摄受作害者,〗菩萨以大慈悲心摄受他,所以令这种恶缘变成了善缘。〖就像慈力王暂时、究竟使五位罗刹 拥有安乐一样。〗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慈力王时,有五个夜叉向他要鲜血,因为对菩萨造成了伤害,所以它们后来堕入了恶趣。但由于慈力王的发愿——“愿我暂时以鲜血让他们满足,最终以佛法的甘露来让他们获得快乐”,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五个夜叉转生为五比丘,佛给他们初转*轮后,他们都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试想,假如这五个夜叉从来没见过慈力王,那释迦牟尼佛转*轮的时候,它们根本没有解脱的机会。因此,对菩萨加害实际上也是结上安乐之缘。

  最后是无著菩萨的一个结文:

  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

  犹如没有眼睛就见不到太阳一样,世间上的人因为没有智慧的明目,所以根本见不到能净除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菩提心日轮。

  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这些众生时时处于愚痴的黑暗当中,该睁开的菩提心明目不睁开,不该睁的常见断见的眼睛一直睁得大大的,整天都是搞世间法,该学的不学,不该学的偏要学,这些众生真是非常可怜!

  〖第一品释终〗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