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节课▪P3

  ..续本文上一页盔甲。〗一个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如果对另一个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生起嗔恨心,那么在多少个刹那生嗔心,就会于那么多个刹那住在地狱当中,然后这个人又重新发心,披上精进的盔甲。

  此经的后面,引用了金刚宝的比喻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金刚宝坚硬无比,任何金属都不能摧毁,只有自己能摧毁自己,同样的道理,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任何因缘都不能令其堕入恶趣,只有对发了菩提心的对境生嗔恨心或是毁谤,才会堕落。因此,一般来讲,我们如果造了五无间罪或其他恶业,只要相续中有菩提心,不一定会堕落;虽然相续中有菩提心,但若对另一个菩萨生嗔恨心,后来又没有好好地忏悔,则有可能堕恶趣。这方面应该注意,佛经中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相反,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它的果报已经远远胜过恶心的果报。〗平时金刚道友之间吵架、生恶心,一个月中最多有一两次,但如果相互生信心的次数比较多,果报就远远胜过了前者。不过,有些人虽然生气一两次,但由于性格上的差别,一不高兴就很长时间缓不过来,一直都是闷闷不乐;有些人生气时特别生气,过一会儿就没有了,自己照样很快乐,别人也觉得他生气不要紧。以前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父亲经常生气,但一会儿就没有了;母亲恰恰相反,一般不容易生气,一生气就两三天不说话。所以,我们这些孩子特别害怕母亲生气,心想父亲生气不要紧,一会儿就好了,脾气像春天的天气一样变来变去,但母亲千万不能生气,一生气的话,整个家好几天都没有一个气氛,特别压抑!

  所以,我们对发菩提心的人,如果生起嗔恨心,最好要将这个生恶念的时间减短。即使对方真的做错了,自己暂时缓不过来,也尽量不要拖很长时间,互相都要说话,应该打个招呼,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外面的很多情况不是这样,有一件事情大家不高兴,永远就会怀恨在心,这对大乘菩萨的精神来讲,是有点相违。

  〖《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设若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之眼被挖出,〗这是一个假设句,不可能世间所有众生的眼睛被人挖出来。〖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众生之目复明。〗假设真有这种情况,又有人以慈心让这些众生的眼睛全部恢复,这个功德大不大?肯定大。不要说所有的众生,就算请一两个医生做白内障手术,自己也觉得作了好多功德,别人也认为你真是个大菩萨,使三十多人都看见色法了。但是〖文殊,若有其他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信解大乘之菩萨,则所生福德已胜前者无量倍。”〗一个人发了菩提心,我们若以信心或清净心的目光来看他,这个功德已经远远超过了令众生眼目复明的功德。

  所以,若以大乘行者为对境,积累资粮也好,对他生信心也好,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还引用了一些公案,说明甚至对一位菩萨生起贪欲心,也能获得三十三天的果报。在周围的人群当中,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些是菩萨、哪些不是菩萨,就像《华严经》中所说,善财童子依止的善知识当中,也有屠夫等行为不太如法的人,因此我们不能一看见行为不如法的人,就认为这个肯定不是菩萨,然后就侮辱他、说他,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法华经》里面也讲:观世音菩萨显现三十二种化现时,也会显现成鬼王、将军等等。所以诸佛菩萨在世间的幻变,有些是旁生的形象,有些是穷人的形象,有些是残疾人的形象,如果我们在街上看见一些没有手脚的人,也应该把他当作佛和菩萨来对待,就像《迦叶请问经》中所说,对所有的众生作佛陀想、本师想。如果能这样,我们就不会妄造恶业,《入菩萨行论》中经常强调,我们对待众生时,即便是自己的目光,也应该和蔼慈爱。所以,大家在没有特殊密意的时候,平常看待任何一个众生,都应该以一种慈爱的心情、慈爱的神态,这样自己也不造恶业。

  然而,有些人一看到上师、活佛,就认为这肯定是佛菩萨,一定要恭敬他,然后拜一拜、拜一拜……但是对其他的众生,则完全不屑一顾。还有些人对有地位、有财富的人非常恭敬,接电话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对上等人用上等的方式,中等人用中等的方式,下面的人若打来电话,就简单的“嗯!可以!好!再见!”有时候连“再见”也不说,“好,好,好”,马上就挂机了。因此,我们在行为上一定要注意,将所有的众生视为佛菩萨来对待,这是极为重要的。

  《趋入定不定手印经》的这个教证,后面还有:假如将世间上关在监狱里的众生全部释放出来,并让他们获得转轮王的果位,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但若对菩萨生起信心、以慈悲的目光来看待,这个功德完全超越了前者……

  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在发了菩提心的道友面前发脾气、生邪见、生恶念,即使不是道友,我们看见其他一些众生时,也看不出来他们到底有谁发了菩提心。有的人认为:“这个人肯定不是菩萨,没有发过菩提心,因为他还没有皈依呢。”其实这也不一定,如果他前世就已经皈依过,也发了大乘菩提心,今生虽然没有成熟,但他早已经是大乘菩萨了。为什么呢?按照小乘的观点,人死的时候,别解脱戒体就失坏了,但大乘的菩萨戒并不是这样,只要发了菩提心,如果没有遇到失坏的因,下辈子即使成了一个不信佛教的人,相续中的菩萨戒体还是存在的;下辈子即使变成一头牦牛,相续中的菩萨戒体仍然不变。所以,我们对旁生、对任何一个众生,都应该作菩萨想。

  有些人以前吃过海鲜和一些其它的众生,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前世发过菩提心的,如果有的话,你把一个菩萨活生生地吞下去了,这个过失有多大啊!真的,对发心菩萨生一个恶念都有这么大的过失,那把它一口吞下去,并且吞了很多次,吃了很多很多的菩萨,这个过失怎么样?这不是开玩笑啊,你们还是应该想一想!

  你们以前吃过多少众生,这个里面有没有菩萨?能完全断定没有吗?从因明的逻辑推理来讲,我是不敢断定的!如果说服务员端上来的一大盘螺蛳,这里面绝对不会有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菩萨,我是举不出教证、理证的。假如无法证明这一点,那我们造的业真是非常可怕了。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重新做人,怎么做呢?看到任何一个众生,第一个不杀害他,第二个尽量对他不生恶心,以这种誓愿的摄持,乃至生生世世,我们的行为都会如理如法的。

  己四、不为痛苦所害: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发了菩提心的人,虽然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灾难、疾病、痛苦、挫折,但他并不像凡夫人那样一遇到违缘善心就退了,反而自己的善心与日俱增、蒸蒸日上,一直都不会退失。究其原因,由于他的大悲心、对善法的意乐极为强烈,即使再大的困难和违缘出现,他也不会“知难而退”。这一点,从《释尊广传》中可以看得出来:菩萨在生生世世中,哪怕是遇到了生命危险,也不会退失菩提心。以前的米拉日巴尊者、虚云老和尚,他们在修行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违缘,但是遇到这些痛苦时,反能将其转为修行的助缘,就像我们上师如意宝,在当年历史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自己的善心始终都没有改变。所以,对这些菩萨们而言,就算遇到了再大的痛苦,自相续中的善法也会越来越增长。

  〖一切佛子即便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心,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然增上。〗具有真实智慧的人,即使自己再衰败,行为也不会堕入非法,始终信奉一些高尚的行为。〖如《般若摄颂》中云:“虽受数多难忍害,然彼胜士心不变,安忍之力极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意思是说,菩萨纵然遇到了再大的困难、违缘,也不会改变他的菩提心,反而会令安忍的力量越来越巩固,对殊胜的菩提道越来越有兴趣和信心,不会随违缘而转。

  所谓的信解,《现观庄严论》讲“有漏修道”时专门提过,意思是指对善法有兴趣、有意乐的欢喜心。有漏修道包括信解、回向、随喜,具体而言,相续中的善法没有生起的令其生起,这需要信解;已生起的令不失坏,一定需要回向;不失坏的善根越来越增长,就需要随喜。这是《现观庄严论》最根本的三个问题。

  刚才讲了,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不会退失信心,反而使善根越来越增上。前段时间,我们学院请了一位青海的医生——嘉扬师父,今年大概78岁,在他30岁的那年,因为“文革”被关进了监狱,一关就是十多年。在狱中,他求法非常困难,因为对大圆满有很大的信心,于是便向同狱的门色堪布(现已圆寂)求法,想得到阿琼堪布耳传的大圆满教言。在一次单独交谈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愿望告诉了门色堪布,祈请堪布慈悲传授,以致眼泪都流下来了。门色堪布见他心诚,就说:“你真想求这个法的话,现在暂时念一些百字明,以后方便的时候我给你传。”当时监狱里面没有念珠,他就问:“我记数恐怕有点困难,您看怎么办?”堪布说:“你一直好好地念,念完了以后再说。”于是他就在白天劳动、做事情的时候默默地念,一直念了两个多月 。

  两个多月以后,门色堪布就准备给他传法。他到堪布那里(堪布当时脚不方便,不用每天参加劳动,而他当时30岁,比较年青,每天都要去劳动),堪布说:“你如果真心想要求法,每天吃饭可能有点困难,你要装病。”他说:“这个没有问题。”有一天早上,大家都要去劳动的时候,他就一直躺着,说:“我今天病得很厉害,根本没办法起床。”监狱里的人专门请了一个医生。量体温的时候,趁那个医生走开了,他就把体温计放在开水里,然后搁在自己的腋窝下面。过一会儿医生来了,一看体温计,说:“啊,你烧得很厉害,必须要马上打针。”他说:“我打针可能不行,你可不可以就给我一些药?”医生给了他药以后,他就把药全部扔在炉子里烧了,然后趁没有其他人的时候,马上到上师那里…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四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