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课
《入菩萨行论》共有十品,前三品是讲菩提心没有生起者令其生起的方法。其中,第一品宣说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自相续得以清净,第三品主要讲菩提心怎样受持。前面这几品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相续中如果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就要知道菩提心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知道了以后,自己的相续如果没有清净,菩提心不会无缘无故于不清净的法器中生起来,所以必须要忏悔加以清净;最终生起菩提心以后,怎样按照大乘经典所讲的那样去受持。
今天开始学习 第二品 忏悔罪业
丁二(受持之方法 )分二:一、总义;二、论义。
戊一(总义 )分二:一、抉择发心;二、随发心而行持。
在这个总义当中,主要讲了菩提心的本体、分类、怎样受持。在“怎样受持”当中,又提到了受菩提心的对境(上师)、受持者的身份 、受持的方法、怎样护持菩提心、菩提心失坏后如何恢复等几个方面。所以,今天我们学习的时候,应该明白总义的重要性。
从科判上看,这是“忏悔品”的总义,但实际上它是整个菩提心的总义,以总纲的方式提纲挈领地阐述了菩提心的要点。所以大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对总义了解清楚。首先知道发心的功德、发心对我们今生来世的利益,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怎样受持菩提心。
打个比方,比如说买空调,我们先要觉得它对日常生活有用,才会想买,这就是了知它的“功德”。若要买的话,肯定要弄清它的质量,这相当于菩提心的“本体”。空调有多少种类型,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标价,根据自己的财力选择适当的价格,如果经济状况不好,买价格高的也许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菩提心的分类中,讲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作为凡夫人,只能付得起世俗菩提心的价钱,想“买”胜义菩提心,自己的资粮暂时不够。知道了质量和价格以后,下一步就要开始买了,买的时候,有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从对境上讲,空调的厂家信誉度怎么样、资金实力是否雄厚,这相当于受菩提心对境的善知识;考虑买了空调后,自己的住宅或身体能不能适应,这相当于受持者的身份具不具足,到底是以七种别解脱戒为基础,还是一般众生都可以接受,这是对自身的考虑;一旦自己和对方的条件已经具足了,购买的方式有几种选择——可以打电话让厂家送货,可以亲自去公司挑选,可以托别人的关系购买,同样,我们受持菩提心的时候,可以依靠善知识传授仪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想,这是受持的方法;空调买到了,在使用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这相当于我们获得了菩萨戒以后,怎样在日常行为中护持;最后,如果空调坏了,是要重新买、还是维修,同样,如果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失毁了,是重新受持还是通过忏悔来“维修”,这些我们也必须要了解。
总义部分表面上看来文字不多,但有智慧的人通过它,就可以将菩提心的方方面面一览无余。知道了菩提心的功德后,大家肯定想受菩萨戒,在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它的本体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分类、所受的对境是什么、能受的身份是什么、方式是什么,得到以后怎样保护,倘若失坏怎样恢复或还净。
今天的有些内容,前面讲菩提心的功德、分类时也涉及过,但这里并不重复,因为前面只是解释颂词时顺便提及的,而此处,则是无著菩萨特意归纳了菩提心的分类、本体、受持的方法等等。
大家一定要清楚,今天所讲的“总义”并不是《入菩萨行论》的颂词内容,如果是解释颂词的意义,这叫做“论义”。这些简单的道理,虽然很多人都明白,但学习的时候细一点还是有必要的。
戊一(总义)分二:一、抉择发心;二、随发心而行持。
己一(抉择发心)分二:一、本体;二、分类。
庚一、本体:
〖一般来说,如果对诸位大德的论典进行详细分析,就会清楚地认识到大乘道所摄的一切心均是发心。〗若对各大经典、藏汉高僧大德的论典详详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经论中提及的有关大乘的一些心态,全部都是发菩提心。比如说,大乘的积累资粮、信心、悲心,还有利他的任何行为,全部包括在菩提心当中。
这个教言充分说明了,我们无论修显宗还是密宗,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就不属于大乘。以前格鲁派也有一些类似的公案:有位修大威德的人,由于最初的发心不正,后来变成一个鬼神;有一位修喜金刚的大德,也因为当时的发心不够,最后获得了小乘果位,而没有成就密宗的果位。可见,修大乘法的任何一个发心,全都可以摄在菩提心当中,反过来说,菩提心遍及大乘的所有行为和发心,如果没有利他的心,那就不是大乘法。
当然,菩提心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大菩提心经》中说:菩提心是如虚空般无有相状、本来光明的心。这是从认识心性本体空性、本来光明的角度来讲的。从世俗菩提心的角度讲,只要是菩提心,肯定有利他的心。当然,利他的层次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虽然属于利他,但不是真正的菩提心,菩提心的利他范围相当广,这种利他所摄的一切心、一切行为,才属于大乘的发心。
〖而在此场合的发心本体,正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弥勒菩萨虽然还没有来人间成佛转*轮,但在兜率天已经给人间赐予了教言——《慈氏五论》,或者叫《弥勒五论》,其中的《现观庄严论》是这样说的:〖“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意思前面也讲过,发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这个希求心才叫做真正的菩提心。无论愿菩提心还是行菩提心,都不会超离这种利他的心。
我们应该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看看自己有没有利他的心,有了利他的心,才可能有菩提心。当然,作为一个凡夫,自私自利的心全部灭尽可能有点困难,但只要尽量减少菩提心的违品——执著自己的我执,尽量与执著自我作斗争,当我执越来越少的时候,利他的心才会越来越提升。(很多大德的菩提心教言中一再强调,对我的执著就是菩提心的违品,因为我执特别强烈的话,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利他心。)
那么,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有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呢?应该是有的。以前噶当派的大德经常有这样的比喻:好多人陷在泥坑当中,有一个人特别想救旁边的人,但他自己还沉在泥坑里面,救他们没有能力,所以他全力以赴想要解脱出来,目的是什么?不是自己想解脱,而是为了救身边这些人。当然,自己陷在泥坑中,没出来肯定不能救人,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先让自己出来,然后再救他们,到了那个时候,才具足了利他的力量,否则根本没能力救别人。所以,出来的主要目的不是自己获得快乐、自己获得解脱,而是要救别人!
我们凡夫人在刚开始发心的时候,没有自我希求菩提的心是不可能的,但就算有一点“我”,这与菩提心也不相违,为了利益众生,现在“我”一定要尽快获得佛果。怎样才能获得呢?就像《中般若》里所讲:“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果位,必须要学般若波罗蜜多,甚至获得声闻独觉阿罗汉果位,也要学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我们若想获得佛果利益众生,缺少了般若波罗蜜多和利他的心是不行的。
有些道友可能会想:我们凡夫人的自私自利是不可能断尽的,假如不能断尽,菩提心是否永远生不起来呢?实际上,我执存在的同时也可以有菩提心,作为凡夫非要断尽我执才能发菩提心,谁也没有这个要求,如果有的话,凡夫就不是凡夫,已经变成圣者了。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应该值得分析。
总的来讲,菩提心就是利益他众。虽然利他的方法非常多,但最究竟的,就是愿他获得佛果,暂时一定要想帮助他。作为真正学佛的人,始终都应该有一颗利他的心,很多善知识的教言里也讲:行住坐卧,念念不忘的就是“我要帮助众生”。这种心态不仅要在心里发,在实际当中也一定要运用起来。不管是在哪个场合,只要有帮助众生的机会,我们就要把自己的利他心运用起来,哪怕是看到路上有块大石头,也要想“这可能对过路的人有影响,或者对车辆有影响”,然后把它扔在旁边。当然,没有菩提心的人也许故意把大石头扔在路中间,因为好人有好人的性格,坏人有坏人的性格,坏人始终都想害别人,这种心态和行为,在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一定要断掉!
所以,不管是在团体场合、还是私人交往,我们一定要把在佛菩萨面前承诺过的利他心用起来,而且是无条件的,不希求什么果报,不认为“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别人会不会赞叹我,会不会得一点奖励”,或者“我来世会不会获得快乐”,这完全是小乘的发心。作为大乘修行人,帮助别人,别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什么样都可以,只要能给他人带来一分快乐、一分幸福,这就是我活在这个人间的意义了。若有这样一种心态,所谓的发心就已经运用在生活中了。
我非常希望大家这次修学菩提心,不仅心里每天要这样想,行为上也要看看自己在一年365天当中帮助了多少众生,每个人应该总结一些菩提修学的实践,方便的话,每天最好写一点日记,比如说,我今天看到个老人走路不方便,就跑过去扶一下,或者在水里看到一只蚂蚁快淹死了,就把它救出来放在草丛里,这些举动都是一种无条件的利他。我们周围生活着无数众生,经常需要我们帮助,甚至平时与人交往,有人挖苦我们,自己尽量忍一会儿,这也是一种修学菩提的力量。
所以大家在学习《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前所未有、比较强烈的利他心,并把这种利他心逐渐转为缘无上佛果,也就是说,凡是与我们结缘的众生,今天救了他、帮助了他,依靠这种因缘,让他慢慢趋入佛道,最后获得圆满的佛果,这就是我们的究竟目标。当然,今天我帮助他、给他灌个顶,明天他就成佛,绝对没有这么简单,对发菩提心的人来讲,也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