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P4

  ..续本文上一页

  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当时的圣像向阿底峡尊者讲法,另一种是,阿底峡尊者到度母像的旁边时,虚空中出现了两位女子(比人好看、比天女难看)在交谈,年轻的问年老的妇女:“想要马上获得佛果,修什么好?”年老的妇女说:“修菩提心最好!”又问:“一切诸法的精要是什么?”“万法归摄于心,心犹如虚空!”依靠这个教言,阿底峡尊者通达了唯识和中观的观点,后来尊者问旁边人有没有听到两个女人的谈话,他们都说没有听到,由此,尊者说这就是度母给的教言。

  尊者一生时时刻刻修持菩提心,到了藏地以后,也是着重弘扬菩提心。这样了不起的尊者,不可能说菩提心的身份必须要依别解脱戒,不可能承认这个观点。

  〖我认为,阿底峡尊者实际上是为了遮破当今许多人士连一分别解脱戒也不能守护却自诩具足菩萨戒以及认为菩萨戒意义微小而戒条繁多的这些分别妄念,才说必须是具别解脱戒的身份。〗无著论师认为,阿底峡尊者之所以这么说,是从严格的角度来讲的,因为世间中有很多人,就连一分居士戒、一分别解脱戒都不能受,这种人受菩萨戒肯定没缘分。或者有些人认为,受菩萨戒很容易,谁都可以受,什么众生都可以受,为了让他们知道受菩萨戒是相当难的,尊者才说“没有七种别解脱戒不能受持”。但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先受小乘的居士戒,或比丘戒、比丘尼戒,在这七种别解脱戒任何一条的基础上才可以受持,不是这个意思。

  〖《道灯论自释》中这样写道:“只是为宣说殊胜所依,〗“殊胜所依”指受菩萨戒的身份跟一般不同,是非常殊胜的一种身份。〖而其他所依也可生起戒体,〗“其他所依”指除了别解脱戒身份以外的众生,比如天龙八部、天人等也能生起菩提心。《般若经》中讲到,佛陀转*轮时有许多天人的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可见,其他的所依也可以得到菩萨戒的戒体。〖由此可见,具不具足别解脱戒都可以,〗具足也可以、不具足也可以,最关键是利他。〖只要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第一个是要有悲心,没有悲心,大乘佛法很难建立在我们心中,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要看自己的悲心具不具足、爱心具不具足,这一点相当重要。作为一个佛教徒,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一定要用佛教观或者悲心来看待一切众生,尤其看到可怜的众生,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我们都要尽量帮助。

  世间当中有些可怜人,我们不一定看得到,看不到是我们的过失,有些人对可怜众生不管在哪个地方都看得很准。今天有个佛教图书馆举行开业仪式,我去参加讲座,有个人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有一句话令我很感动,他当时说:“今天参加这个知识分子的聚会,本来我是没有资格的,因为我的家庭非常贫穷,我的学历也不好,能来到这个场合我很高兴,这确实来之不易,与这里的一些善良人士和老师对我的帮助是离不开的,我很希望世界上有更多善良的人,使像我一样痛苦的人能得以救护。”虽然我不是特别清楚帮助他的人是谁,但不管怎么样,世间上只要有苦难的众生、痛苦的众生,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尽量帮助,如果佛教徒能够帮助他们,我想他对佛法或佛陀的感恩之情是永远不会失坏的,即使长大以后,在他一生中对佛陀的慈悲也会有一种非常难忘的心情。

  所以,学佛的人不仅仅每天都是求自我解脱,这个不是特别重要,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些特别可怜的人,别人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我们应该尽量地帮助,即使不能以佛法来帮助,也可以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安慰,这就是菩萨的行为。有些人对我说:“我现在很想帮助人,自己也有一些钱财,但一直找不到痛苦的人。”如果你这句话是真的,那到医院里去、到特别贫困的乡村去,你肯定会找到一些对境的。

  以佛法来帮助众生有方方面面的途径,最近我们准备安排一些法师到西藏的阿里地区弘法。以前法王如意宝去印度经过那里时,感触很深,那里的物质条件特别差,虽然对佛陀有一点信仰,但根本不知道怎样学佛、怎样念佛、怎样观想,所以我们准备派一些法师到那里。当地的生活条件非常困难,但我们要求不收任何供养,法师们的吃住全部由我们这边想办法提供,尽量在不同的地方传讲一些佛法帮助他们,毕竟学院培养出来的一些法师水平比较高,到了那里以后,相信能逐渐帮助一部分人。以前,我们学院也派过一些人到特别偏僻的地方,本来那里连佛法的名字都听不到,最后也逐渐建立了一些道场、一些团体,让人们开始念佛,这种行为在当前来讲是非常需要的!

  今天的讲座,我也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说:“我很希望自己学到的这些佛教的慈悲精神与社会共享,世间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根本没有尝过佛法的甘露,如果尝到的话,他们本是有学之士,应该会受益匪浅的。”

  总之,在座的各位,大家应该想一想自己的悲心、信心、想受戒的心有没有,如果有了这三条,受菩萨戒是完全可以的。也就是说,对可怜的众生有悲心,对诸佛菩萨的论典和广大行境有一定的信心,自己也愿意守持菩萨戒,那么,这种人不管怎么样都是可以生起菩萨戒的。〖只要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萨戒体。〗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