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五節課▪P4

  ..續本文上一頁

  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當時的聖像向阿底峽尊者講法,另一種是,阿底峽尊者到度母像的旁邊時,虛空中出現了兩位女子(比人好看、比天女難看)在交談,年輕的問年老的婦女:“想要馬上獲得佛果,修什麼好?”年老的婦女說:“修菩提心最好!”又問:“一切諸法的精要是什麼?”“萬法歸攝于心,心猶如虛空!”依靠這個教言,阿底峽尊者通達了唯識和中觀的觀點,後來尊者問旁邊人有沒有聽到兩個女人的談話,他們都說沒有聽到,由此,尊者說這就是度母給的教言。

  尊者一生時時刻刻修持菩提心,到了藏地以後,也是著重弘揚菩提心。這樣了不起的尊者,不可能說菩提心的身份必須要依別解脫戒,不可能承認這個觀點。

  〖我認爲,阿底峽尊者實際上是爲了遮破當今許多人士連一分別解脫戒也不能守護卻自诩具足菩薩戒以及認爲菩薩戒意義微小而戒條繁多的這些分別妄念,才說必須是具別解脫戒的身份。〗無著論師認爲,阿底峽尊者之所以這麼說,是從嚴格的角度來講的,因爲世間中有很多人,就連一分居士戒、一分別解脫戒都不能受,這種人受菩薩戒肯定沒緣分。或者有些人認爲,受菩薩戒很容易,誰都可以受,什麼衆生都可以受,爲了讓他們知道受菩薩戒是相當難的,尊者才說“沒有七種別解脫戒不能受持”。但這並不是說一定要先受小乘的居士戒,或比丘戒、比丘尼戒,在這七種別解脫戒任何一條的基礎上才可以受持,不是這個意思。

  〖《道燈論自釋》中這樣寫道:“只是爲宣說殊勝所依,〗“殊勝所依”指受菩薩戒的身份跟一般不同,是非常殊勝的一種身份。〖而其他所依也可生起戒體,〗“其他所依”指除了別解脫戒身份以外的衆生,比如天龍八部、天人等也能生起菩提心。《般若經》中講到,佛陀轉*輪時有許多天人的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可見,其他的所依也可以得到菩薩戒的戒體。〖由此可見,具不具足別解脫戒都可以,〗具足也可以、不具足也可以,最關鍵是利他。〖只要具備悲心、信心、想受戒這叁種條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第一個是要有悲心,沒有悲心,大乘佛法很難建立在我們心中,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看自己的悲心具不具足、愛心具不具足,這一點相當重要。作爲一個佛教徒,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一定要用佛教觀或者悲心來看待一切衆生,尤其看到可憐的衆生,不管是什麼樣的身份,我們都要盡量幫助。

  世間當中有些可憐人,我們不一定看得到,看不到是我們的過失,有些人對可憐衆生不管在哪個地方都看得很准。今天有個佛教圖書館舉行開業儀式,我去參加講座,有個人在發表自己的意見時,有一句話令我很感動,他當時說:“今天參加這個知識分子的聚會,本來我是沒有資格的,因爲我的家庭非常貧窮,我的學曆也不好,能來到這個場合我很高興,這確實來之不易,與這裏的一些善良人士和老師對我的幫助是離不開的,我很希望世界上有更多善良的人,使像我一樣痛苦的人能得以救護。”雖然我不是特別清楚幫助他的人是誰,但不管怎麼樣,世間上只要有苦難的衆生、痛苦的衆生,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盡量幫助,如果佛教徒能夠幫助他們,我想他對佛法或佛陀的感恩之情是永遠不會失壞的,即使長大以後,在他一生中對佛陀的慈悲也會有一種非常難忘的心情。

  所以,學佛的人不僅僅每天都是求自我解脫,這個不是特別重要,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些特別可憐的人,別人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我們應該盡量地幫助,即使不能以佛法來幫助,也可以給予一些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安慰,這就是菩薩的行爲。有些人對我說:“我現在很想幫助人,自己也有一些錢財,但一直找不到痛苦的人。”如果你這句話是真的,那到醫院裏去、到特別貧困的鄉村去,你肯定會找到一些對境的。

  以佛法來幫助衆生有方方面面的途徑,最近我們准備安排一些法師到西藏的阿裏地區弘法。以前法王如意寶去印度經過那裏時,感觸很深,那裏的物質條件特別差,雖然對佛陀有一點信仰,但根本不知道怎樣學佛、怎樣念佛、怎樣觀想,所以我們准備派一些法師到那裏。當地的生活條件非常困難,但我們要求不收任何供養,法師們的吃住全部由我們這邊想辦法提供,盡量在不同的地方傳講一些佛法幫助他們,畢竟學院培養出來的一些法師水平比較高,到了那裏以後,相信能逐漸幫助一部分人。以前,我們學院也派過一些人到特別偏僻的地方,本來那裏連佛法的名字都聽不到,最後也逐漸建立了一些道場、一些團體,讓人們開始念佛,這種行爲在當前來講是非常需要的!

  今天的講座,我也發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說:“我很希望自己學到的這些佛教的慈悲精神與社會共享,世間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根本沒有嘗過佛法的甘露,如果嘗到的話,他們本是有學之士,應該會受益匪淺的。”

  總之,在座的各位,大家應該想一想自己的悲心、信心、想受戒的心有沒有,如果有了這叁條,受菩薩戒是完全可以的。也就是說,對可憐的衆生有悲心,對諸佛菩薩的論典和廣大行境有一定的信心,自己也願意守持菩薩戒,那麼,這種人不管怎麼樣都是可以生起菩薩戒的。〖只要具備悲心、信心、想受戒這叁種條件的有情就必定能生起菩薩戒體。〗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