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开始,只是一种“小小”的菩提心。

  己二(随发心而行持)分三:一、受戒方法;二、护戒方法;三、还净方法。

  庚一(受戒方法)分三:一、受戒之对境;二、受戒之补特伽罗;三、受戒之仪轨。

  辛一、受戒之对境:

  明白了菩提心的本体、分类之后,我们想受菩萨戒,到底是在上师面前受,还是在佛或阿罗汉面前受,或者其他的一些对境面前呢?下面就讲了这个问题。〖《菩萨别解脱经》中云:“得传承、受律仪亦从守护菩萨学处真实具戒者处得受。”〗若想得到菩提心的一些传承或者菩萨戒,应该在什么样的人面前受呢?在相续中具有菩萨戒、菩提心,且菩萨戒从来没有失坏过的上师面前受。

  我们受菩萨戒的时候,首先要观察这位上师有没有菩萨戒?发过心没有?如果发了心,后来有没有失坏,没有失坏的话,看来这个人的利他心很重,相续中肯定有菩提心,所以值得我们去受。《菩萨别解脱经》对上师的要求只有一条,就是上师相续中一定要有菩萨戒。至于这个上师长得好不好看、穿得好不好,或是这个上师唱歌好不好、跳舞好不好,并没有这些要求。

  听说现在有些人选择上师,要么找一个唱歌特别好的,要么找一个有名声、有一定威望的,要么是看菩萨戒本有没有……有些地方确实是这样的,受戒之前先看上师有没有一个正规的菩萨戒牒,如果有,就在那个上师那里受,如果没有就不受。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看授戒上师有没有菩萨戒,如果从来都没有发过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都不知道,你要在这种人面前受菩萨戒,那可能就完蛋了。如果这个上师根本不明白什么叫做菩提心,从来也没有想过利益众生的事情,只不过想自己发财、自己成就、自己如何如何,在这样的上师面前,受菩萨戒是根本不行的,更不要说密宗的灌顶了。

  密宗的灌顶非常严格,我们接受灌顶时,一定要对上师多方面观察。以前有这么一种说法:有位上师(也是一位比较了不起的大德)听说一个大德准备举行伏藏大师冉纳朗巴的灌顶,他很想求,所以仔细询问了那个上师:“你老人家最近灌的顶,是从哪个上师那里得到的?这个伏藏大师的传承是哪一个传承?……”后来那位上师好像说不出来,于是他就产生怀疑,没有去灌顶。其实这是很有必要的。同样,我们在上师面前受菩萨戒,首先要了解这个上师的利他心怎么样?他自己发过这方面的心没有?这个很重要!

  〖《菩萨戒二十颂》中云:〗这是印度非常了不起的论师旃札古昧所造,里面有二十个颂词,专门讲菩萨戒条,所以叫做《菩萨戒二十颂》,其中是这样讲的,〖“当于持戒具智慧,具力上师前受戒。”〗授菩萨戒的上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具有清净的菩萨戒律,这是第一条;对大乘佛法比较精通,具有相当殊胜的智慧,这是第二条;他有摄受弟子、调化众生的一种能力,这是第三条,在具足这三条的上师面前,你可以受菩萨戒。

  《菩萨戒二十颂》讲的这三条,大家一定要记住,首先观察上师具不具备戒律、智慧,如果发了菩提心但一点智慧也没有,这可能也不行。不过,噶当派的一些大德讲:会不会说法并不重要,关键是看相续中有没有利他的心。博朵瓦格西经常给弟子讲:“哪怕你千经万论倒背如流,对众生也不一定有利,但如果有一颗无伪利他的心,就一定会对众生有利。”所以,这些大德一般都特别赞叹相续中具有真正的利他心。但这里的要求有所不同,上师必须具有智慧,还具有摄受和教化弟子的能力,在这样的上师面前,我们可以得受菩萨戒。这是上师应具备的三条。

  〖此论当中〗此论是指《入菩萨行论》,以后还要学这个颂词,〖“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入菩萨行论》对授菩萨戒上师也有一定要求,是什么样的呢?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具有善巧方便的大乘佛法,意思是说,再怎么困难也不会舍弃大乘佛法,具有坚定信心,这是第一条;第二条,他的相续中一定要有菩萨戒,具足这两条的上师非常难得珍贵,所以叫“珍贵善知识”。如果一个上师像如意宝一般,怎样也不会舍弃大乘佛法,相续中具有利他心,在他的面前,你可以受菩萨戒。

  授戒上师应具备的条件,这里抉择得特别好。我们这次听受的人当中,有些可能以前受过菩萨戒,有些可能连一个居士戒也没有受,有些可能这次准备要受,但如果你在一个善知识面前受,一定要通过这种方式,仔细观察这个上师的相续中具不具足这些条件,如果具足的话,在他面前受是可以的。

  〖如果实在寻觅不到这样的善知识,就在三宝所依前受戒。〗如果对具戒律、有智慧、有能力的上师,自己怎么也看不惯,或者始终找不到的话,在佛像、佛塔、佛经等三宝所依的面前受持也可以。怎么样受持呢?首先要作七支供,然后磕头,接着心里观想: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我生生世世不离开菩提心。发一个坚定的誓愿,这就是在三宝所依面前受持。

  噶当派的格西仲敦巴曾问阿底峡尊者:受菩萨戒时,念不念仪轨?阿底峡尊者说:如果相续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利他心,不念仪轨也可以;如果这种心不是很明显,边念诵仪轨边发愿是非常有必要的。

  外面有些人经常这样讲:“我们特别想找一个好上师,但是来的这些上师,我们不知道他到底好不好,所以有点害怕。如果在他们面前没有灌顶、没有接受法要的话,一旦错过了真正的善知识,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很多人都比较担心自己遇不到好的上师。我想,其他的有些法要不好说,但是作为菩萨戒,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上师,在三宝所依面前得受也是可以的。

  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曾问:入显宗的佛法和入密宗的佛法是否一样?尊者回答说:完全不同。入显宗你自己也可以,比如你想皈依,在三宝所依面前就可以,想受菩萨戒,在一个佛像面前受也可以,(虽然佛像不一定给你马上发戒牒,但如果我对寺院里的和尚全都不能起信心,在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像面前发愿也可以。发了菩提心以后,虽然没有戒牒,和尚也不一定给你补办,但我觉得这个不是很重要。你自己取个法名就可以了,开玩笑!)但密宗一定要依靠上师而趋入,因为入密宗的坛城,必须要有上师的灌顶,没有灌顶是不行的。

  灌顶能不能依靠观想获得呢?对此有两种说法:按照阿底峡尊者的观点,灌顶一定要依靠上师才可以;有些佛教史中记载,嘎绕多吉、加纳思扎等大成就者,依靠观想也可以亲见以前的传承上师(得受灌顶),但为了传承的延续,显现上还是要依止上师,如国王匝等有许多这方面的公案。所以,密宗一定要依靠上师才能趋入密乘戒,而显宗有相当一部分,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成为大乘佛教徒。〖这是《菩萨地论》中说的。〗

  〖《学集论》中云:“若无有善知识,则尽己所能观想安住十方之诸佛菩萨现前而受戒。”〗还可以观想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受戒,至于受几条戒、是利根的戒还是钝根的戒,你可以自己发愿受持。如果实在找不到上师,这种情况我觉得比较保险,要么像《学集论》讲的,观想十方诸佛菩萨包括自己的传承上师,然后在他们面前受持;要么像前面《菩萨地论》里面所讲的,在三宝所依面前受持,这对我们来讲很重要。

  我希望凡是听受《入菩萨行论》的人,大家最好受一个菩萨戒。如果其他戒条实在不能守持,只守持“不舍愿菩提心”这条,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我们的寿命很短暂,什么时候再遇到这样的如意宝谁也把握不了,所以我在这里合掌祈祷大家,这是特别难得的一个机会啊!世间上的人没有参加一项工作或者没有得一种奖励,就认为失去了一个机会,但我觉得这不算什么,如果大乘菩萨戒本来你可以接受,但因为担忧这个、担忧那个而没有受的话,确实有点遗憾,也很可惜。因此,最好大家还是受一个菩萨戒。

  辛二、受戒之补特伽罗:

  〖虽然《道灯论》中说:“恒具余七种,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善根非余有。”〗阿底峡尊者说:受菩萨戒的条件是什么?首先必须具足七种别解脱戒 的任意一种,如果这个条件没有具足,则不能受菩萨戒。〖但如果菩萨戒的所依身份必须是具足声闻别解脱戒者,那么清净刹土中的菩萨就成了不具备菩萨戒,并且在死亡时也会失去菩萨戒等等有许多过失。〗但无著菩萨不承认这种观点,他发了两个太过:如果众生受菩萨戒之前必须要先有别解脱戒的话,那么清净刹土,如极乐世界的佛菩萨相续中也不应该有菩萨戒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可能有出离心,不可能真的要厌离极乐世界,而且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他们所依的身份也不合理(如兜率天的弥勒菩萨),这样一来,就有清净刹土的菩萨不具足菩萨戒的过失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过失,如果必须以别解脱戒为基础,那么,人死的时候别解脱戒体会灭尽,菩萨戒也会在人死的时候随之灭尽,就像墙(别解脱戒)已经倒下,墙上的花纹(菩萨戒)不可能有一样。还有,大乘经典《宝积经》中讲,天、龙、非人、大鹏、大腹行等众生,它们的相续中也会生起菩提心(它们不可能获得别解脱戒体),那么,这与教证有妨害,从理证来讲也说不过去。〖关于这些,在《释论》中都有宣说。〗

  〖想来,阿底峡尊者对大乘法藏了如指掌,绝不可能承认菩萨戒的所依身份必须具足别解脱戒,〗阿底峡尊者对所有的大乘经论全部通达,在印度的东方和西方,没有再像阿底峡尊者那样聪明出名的人了,而且他前世当过五百世班智达。有一次,他边观修菩提心,边转菩提迦耶的佛塔(佛塔四边都有佛殿),当绕到西边的时候,西边的石佛像亲自对他说:“你如果想在很快的时间内获得佛果,就一定要修持菩提心。”他又绕到北边时,北边的度母像把头转过来,对尊者作了一些教诫。(到目前为止,这尊像还在。1990年上师如意宝去的时候,把自己的念珠供养给了这尊“说话度母”。)…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