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開始,只是一種“小小”的菩提心。
己二(隨發心而行持)分叁:一、受戒方法;二、護戒方法;叁、還淨方法。
庚一(受戒方法)分叁:一、受戒之對境;二、受戒之補特伽羅;叁、受戒之儀軌。
辛一、受戒之對境:
明白了菩提心的本體、分類之後,我們想受菩薩戒,到底是在上師面前受,還是在佛或阿羅漢面前受,或者其他的一些對境面前呢?下面就講了這個問題。〖《菩薩別解脫經》中雲:“得傳承、受律儀亦從守護菩薩學處真實具戒者處得受。”〗若想得到菩提心的一些傳承或者菩薩戒,應該在什麼樣的人面前受呢?在相續中具有菩薩戒、菩提心,且菩薩戒從來沒有失壞過的上師面前受。
我們受菩薩戒的時候,首先要觀察這位上師有沒有菩薩戒?發過心沒有?如果發了心,後來有沒有失壞,沒有失壞的話,看來這個人的利他心很重,相續中肯定有菩提心,所以值得我們去受。《菩薩別解脫經》對上師的要求只有一條,就是上師相續中一定要有菩薩戒。至于這個上師長得好不好看、穿得好不好,或是這個上師唱歌好不好、跳舞好不好,並沒有這些要求。
聽說現在有些人選擇上師,要麼找一個唱歌特別好的,要麼找一個有名聲、有一定威望的,要麼是看菩薩戒本有沒有……有些地方確實是這樣的,受戒之前先看上師有沒有一個正規的菩薩戒牒,如果有,就在那個上師那裏受,如果沒有就不受。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看授戒上師有沒有菩薩戒,如果從來都沒有發過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都不知道,你要在這種人面前受菩薩戒,那可能就完蛋了。如果這個上師根本不明白什麼叫做菩提心,從來也沒有想過利益衆生的事情,只不過想自己發財、自己成就、自己如何如何,在這樣的上師面前,受菩薩戒是根本不行的,更不要說密宗的灌頂了。
密宗的灌頂非常嚴格,我們接受灌頂時,一定要對上師多方面觀察。以前有這麼一種說法:有位上師(也是一位比較了不起的大德)聽說一個大德准備舉行伏藏大師冉納朗巴的灌頂,他很想求,所以仔細詢問了那個上師:“你老人家最近灌的頂,是從哪個上師那裏得到的?這個伏藏大師的傳承是哪一個傳承?……”後來那位上師好像說不出來,于是他就産生懷疑,沒有去灌頂。其實這是很有必要的。同樣,我們在上師面前受菩薩戒,首先要了解這個上師的利他心怎麼樣?他自己發過這方面的心沒有?這個很重要!
〖《菩薩戒二十頌》中雲:〗這是印度非常了不起的論師旃劄古昧所造,裏面有二十個頌詞,專門講菩薩戒條,所以叫做《菩薩戒二十頌》,其中是這樣講的,〖“當于持戒具智慧,具力上師前受戒。”〗授菩薩戒的上師應該具備叁個條件:具有清淨的菩薩戒律,這是第一條;對大乘佛法比較精通,具有相當殊勝的智慧,這是第二條;他有攝受弟子、調化衆生的一種能力,這是第叁條,在具足這叁條的上師面前,你可以受菩薩戒。
《菩薩戒二十頌》講的這叁條,大家一定要記住,首先觀察上師具不具備戒律、智慧,如果發了菩提心但一點智慧也沒有,這可能也不行。不過,噶當派的一些大德講:會不會說法並不重要,關鍵是看相續中有沒有利他的心。博朵瓦格西經常給弟子講:“哪怕你千經萬論倒背如流,對衆生也不一定有利,但如果有一顆無僞利他的心,就一定會對衆生有利。”所以,這些大德一般都特別贊歎相續中具有真正的利他心。但這裏的要求有所不同,上師必須具有智慧,還具有攝受和教化弟子的能力,在這樣的上師面前,我們可以得受菩薩戒。這是上師應具備的叁條。
〖此論當中〗此論是指《入菩薩行論》,以後還要學這個頌詞,〖“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入菩薩行論》對授菩薩戒上師也有一定要求,是什麼樣的呢?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舍棄具有善巧方便的大乘佛法,意思是說,再怎麼困難也不會舍棄大乘佛法,具有堅定信心,這是第一條;第二條,他的相續中一定要有菩薩戒,具足這兩條的上師非常難得珍貴,所以叫“珍貴善知識”。如果一個上師像如意寶一般,怎樣也不會舍棄大乘佛法,相續中具有利他心,在他的面前,你可以受菩薩戒。
授戒上師應具備的條件,這裏抉擇得特別好。我們這次聽受的人當中,有些可能以前受過菩薩戒,有些可能連一個居士戒也沒有受,有些可能這次准備要受,但如果你在一個善知識面前受,一定要通過這種方式,仔細觀察這個上師的相續中具不具足這些條件,如果具足的話,在他面前受是可以的。
〖如果實在尋覓不到這樣的善知識,就在叁寶所依前受戒。〗如果對具戒律、有智慧、有能力的上師,自己怎麼也看不慣,或者始終找不到的話,在佛像、佛塔、佛經等叁寶所依的面前受持也可以。怎麼樣受持呢?首先要作七支供,然後磕頭,接著心裏觀想:爲了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我生生世世不離開菩提心。發一個堅定的誓願,這就是在叁寶所依面前受持。
噶當派的格西仲敦巴曾問阿底峽尊者:受菩薩戒時,念不念儀軌?阿底峽尊者說:如果相續中真的生起了菩提心、利他心,不念儀軌也可以;如果這種心不是很明顯,邊念誦儀軌邊發願是非常有必要的。
外面有些人經常這樣講:“我們特別想找一個好上師,但是來的這些上師,我們不知道他到底好不好,所以有點害怕。如果在他們面前沒有灌頂、沒有接受法要的話,一旦錯過了真正的善知識,以後不一定有這個機會。”很多人都比較擔心自己遇不到好的上師。我想,其他的有些法要不好說,但是作爲菩薩戒,如果你實在找不到上師,在叁寶所依面前得受也是可以的。
阿底峽尊者的弟子曾問:入顯宗的佛法和入密宗的佛法是否一樣?尊者回答說:完全不同。入顯宗你自己也可以,比如你想皈依,在叁寶所依面前就可以,想受菩薩戒,在一個佛像面前受也可以,(雖然佛像不一定給你馬上發戒牒,但如果我對寺院裏的和尚全都不能起信心,在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佛像面前發願也可以。發了菩提心以後,雖然沒有戒牒,和尚也不一定給你補辦,但我覺得這個不是很重要。你自己取個法名就可以了,開玩笑!)但密宗一定要依靠上師而趨入,因爲入密宗的壇城,必須要有上師的灌頂,沒有灌頂是不行的。
灌頂能不能依靠觀想獲得呢?對此有兩種說法:按照阿底峽尊者的觀點,灌頂一定要依靠上師才可以;有些佛教史中記載,嘎繞多吉、加納思紮等大成就者,依靠觀想也可以親見以前的傳承上師(得受灌頂),但爲了傳承的延續,顯現上還是要依止上師,如國王匝等有許多這方面的公案。所以,密宗一定要依靠上師才能趨入密乘戒,而顯宗有相當一部分,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成爲大乘佛教徒。〖這是《菩薩地論》中說的。〗
〖《學集論》中雲:“若無有善知識,則盡己所能觀想安住十方之諸佛菩薩現前而受戒。”〗還可以觀想自己在諸佛菩薩面前受戒,至于受幾條戒、是利根的戒還是鈍根的戒,你可以自己發願受持。如果實在找不到上師,這種情況我覺得比較保險,要麼像《學集論》講的,觀想十方諸佛菩薩包括自己的傳承上師,然後在他們面前受持;要麼像前面《菩薩地論》裏面所講的,在叁寶所依面前受持,這對我們來講很重要。
我希望凡是聽受《入菩薩行論》的人,大家最好受一個菩薩戒。如果其他戒條實在不能守持,只守持“不舍願菩提心”這條,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我們的壽命很短暫,什麼時候再遇到這樣的如意寶誰也把握不了,所以我在這裏合掌祈禱大家,這是特別難得的一個機會啊!世間上的人沒有參加一項工作或者沒有得一種獎勵,就認爲失去了一個機會,但我覺得這不算什麼,如果大乘菩薩戒本來你可以接受,但因爲擔憂這個、擔憂那個而沒有受的話,確實有點遺憾,也很可惜。因此,最好大家還是受一個菩薩戒。
辛二、受戒之補特伽羅:
〖雖然《道燈論》中說:“恒具余七種,別解脫戒者,乃有菩薩戒;善根非余有。”〗阿底峽尊者說:受菩薩戒的條件是什麼?首先必須具足七種別解脫戒 的任意一種,如果這個條件沒有具足,則不能受菩薩戒。〖但如果菩薩戒的所依身份必須是具足聲聞別解脫戒者,那麼清淨刹土中的菩薩就成了不具備菩薩戒,並且在死亡時也會失去菩薩戒等等有許多過失。〗但無著菩薩不承認這種觀點,他發了兩個太過:如果衆生受菩薩戒之前必須要先有別解脫戒的話,那麼清淨刹土,如極樂世界的佛菩薩相續中也不應該有菩薩戒了,爲什麼呢,因爲他們不可能有出離心,不可能真的要厭離極樂世界,而且按照《俱舍論》的觀點,他們所依的身份也不合理(如兜率天的彌勒菩薩),這樣一來,就有清淨刹土的菩薩不具足菩薩戒的過失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過失,如果必須以別解脫戒爲基礎,那麼,人死的時候別解脫戒體會滅盡,菩薩戒也會在人死的時候隨之滅盡,就像牆(別解脫戒)已經倒下,牆上的花紋(菩薩戒)不可能有一樣。還有,大乘經典《寶積經》中講,天、龍、非人、大鵬、大腹行等衆生,它們的相續中也會生起菩提心(它們不可能獲得別解脫戒體),那麼,這與教證有妨害,從理證來講也說不過去。〖關于這些,在《釋論》中都有宣說。〗
〖想來,阿底峽尊者對大乘法藏了如指掌,絕不可能承認菩薩戒的所依身份必須具足別解脫戒,〗阿底峽尊者對所有的大乘經論全部通達,在印度的東方和西方,沒有再像阿底峽尊者那樣聰明出名的人了,而且他前世當過五百世班智達。有一次,他邊觀修菩提心,邊轉菩提迦耶的佛塔(佛塔四邊都有佛殿),當繞到西邊的時候,西邊的石佛像親自對他說:“你如果想在很快的時間內獲得佛果,就一定要修持菩提心。”他又繞到北邊時,北邊的度母像把頭轉過來,對尊者作了一些教誡。(到目前爲止,這尊像還在。1990年上師如意寶去的時候,把自己的念珠供養給了這尊“說話度母”。)…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