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五節課

  第十五節課

  《入菩薩行論》共有十品,前叁品是講菩提心沒有生起者令其生起的方法。其中,第一品宣說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講自相續得以清淨,第叁品主要講菩提心怎樣受持。前面這幾品是很重要的,因爲我們相續中如果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就要知道菩提心到底有什麼樣的功德;知道了以後,自己的相續如果沒有清淨,菩提心不會無緣無故于不清淨的法器中生起來,所以必須要忏悔加以清淨;最終生起菩提心以後,怎樣按照大乘經典所講的那樣去受持。

  今天開始學習 第二品 忏悔罪業

  丁二(受持之方法 )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戊一(總義 )分二:一、抉擇發心;二、隨發心而行持。

  在這個總義當中,主要講了菩提心的本體、分類、怎樣受持。在“怎樣受持”當中,又提到了受菩提心的對境(上師)、受持者的身份 、受持的方法、怎樣護持菩提心、菩提心失壞後如何恢複等幾個方面。所以,今天我們學習的時候,應該明白總義的重要性。

  從科判上看,這是“忏悔品”的總義,但實際上它是整個菩提心的總義,以總綱的方式提綱挈領地闡述了菩提心的要點。所以大家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對總義了解清楚。首先知道發心的功德、發心對我們今生來世的利益,然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怎樣受持菩提心。

  打個比方,比如說買空調,我們先要覺得它對日常生活有用,才會想買,這就是了知它的“功德”。若要買的話,肯定要弄清它的質量,這相當于菩提心的“本體”。空調有多少種類型,是國産的、還是進口的,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標價,根據自己的財力選擇適當的價格,如果經濟狀況不好,買價格高的也許力不從心,同樣的道理,菩提心的分類中,講了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作爲凡夫人,只能付得起世俗菩提心的價錢,想“買”勝義菩提心,自己的資糧暫時不夠。知道了質量和價格以後,下一步就要開始買了,買的時候,有些問題我們不得不考慮:從對境上講,空調的廠家信譽度怎麼樣、資金實力是否雄厚,這相當于受菩提心對境的善知識;考慮買了空調後,自己的住宅或身體能不能適應,這相當于受持者的身份具不具足,到底是以七種別解脫戒爲基礎,還是一般衆生都可以接受,這是對自身的考慮;一旦自己和對方的條件已經具足了,購買的方式有幾種選擇——可以打電話讓廠家送貨,可以親自去公司挑選,可以托別人的關系購買,同樣,我們受持菩提心的時候,可以依靠善知識傳授儀軌,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觀想,這是受持的方法;空調買到了,在使用的過程中怎樣保護,這相當于我們獲得了菩薩戒以後,怎樣在日常行爲中護持;最後,如果空調壞了,是要重新買、還是維修,同樣,如果我們相續中的菩提心失毀了,是重新受持還是通過忏悔來“維修”,這些我們也必須要了解。

  總義部分表面上看來文字不多,但有智慧的人通過它,就可以將菩提心的方方面面一覽無余。知道了菩提心的功德後,大家肯定想受菩薩戒,在受菩薩戒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它的本體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分類、所受的對境是什麼、能受的身份是什麼、方式是什麼,得到以後怎樣保護,倘若失壞怎樣恢複或還淨。

  今天的有些內容,前面講菩提心的功德、分類時也涉及過,但這裏並不重複,因爲前面只是解釋頌詞時順便提及的,而此處,則是無著菩薩特意歸納了菩提心的分類、本體、受持的方法等等。

  大家一定要清楚,今天所講的“總義”並不是《入菩薩行論》的頌詞內容,如果是解釋頌詞的意義,這叫做“論義”。這些簡單的道理,雖然很多人都明白,但學習的時候細一點還是有必要的。

  戊一(總義)分二:一、抉擇發心;二、隨發心而行持。

  己一(抉擇發心)分二:一、本體;二、分類。

  庚一、本體:

  〖一般來說,如果對諸位大德的論典進行詳細分析,就會清楚地認識到大乘道所攝的一切心均是發心。〗若對各大經典、藏漢高僧大德的論典詳詳細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經論中提及的有關大乘的一些心態,全部都是發菩提心。比如說,大乘的積累資糧、信心、悲心,還有利他的任何行爲,全部包括在菩提心當中。

  這個教言充分說明了,我們無論修顯宗還是密宗,如果相續中沒有菩提心,就不屬于大乘。以前格魯派也有一些類似的公案:有位修大威德的人,由于最初的發心不正,後來變成一個鬼神;有一位修喜金剛的大德,也因爲當時的發心不夠,最後獲得了小乘果位,而沒有成就密宗的果位。可見,修大乘法的任何一個發心,全都可以攝在菩提心當中,反過來說,菩提心遍及大乘的所有行爲和發心,如果沒有利他的心,那就不是大乘法。

  當然,菩提心有不同的解釋方法,《大菩提心經》中說:菩提心是如虛空般無有相狀、本來光明的心。這是從認識心性本體空性、本來光明的角度來講的。從世俗菩提心的角度講,只要是菩提心,肯定有利他的心。當然,利他的層次有所不同,一般來講,母親對兒子的關愛雖然屬于利他,但不是真正的菩提心,菩提心的利他範圍相當廣,這種利他所攝的一切心、一切行爲,才屬于大乘的發心。

  〖而在此場合的發心本體,正如《現觀莊嚴論》中所說:〗彌勒菩薩雖然還沒有來人間成佛轉*輪,但在兜率天已經給人間賜予了教言——《慈氏五論》,或者叫《彌勒五論》,其中的《現觀莊嚴論》是這樣說的:〖“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意思前面也講過,發菩提心的本體是什麼?就是利益一切衆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這個希求心才叫做真正的菩提心。無論願菩提心還是行菩提心,都不會超離這種利他的心。

  我們應該詳詳細細地觀察自相續,看看自己有沒有利他的心,有了利他的心,才可能有菩提心。當然,作爲一個凡夫,自私自利的心全部滅盡可能有點困難,但只要盡量減少菩提心的違品——執著自己的我執,盡量與執著自我作鬥爭,當我執越來越少的時候,利他的心才會越來越提升。(很多大德的菩提心教言中一再強調,對我的執著就是菩提心的違品,因爲我執特別強烈的話,就不可能有強烈的利他心。)

  那麼,我們在發菩提心的時候,有沒有自私自利的心呢?應該是有的。以前噶當派的大德經常有這樣的比喻:好多人陷在泥坑當中,有一個人特別想救旁邊的人,但他自己還沈在泥坑裏面,救他們沒有能力,所以他全力以赴想要解脫出來,目的是什麼?不是自己想解脫,而是爲了救身邊這些人。當然,自己陷在泥坑中,沒出來肯定不能救人,所以,他想盡一切辦法先讓自己出來,然後再救他們,到了那個時候,才具足了利他的力量,否則根本沒能力救別人。所以,出來的主要目的不是自己獲得快樂、自己獲得解脫,而是要救別人!

  我們凡夫人在剛開始發心的時候,沒有自我希求菩提的心是不可能的,但就算有一點“我”,這與菩提心也不相違,爲了利益衆生,現在“我”一定要盡快獲得佛果。怎樣才能獲得呢?就像《中般若》裏所講:“獲得圓滿如來正等覺果位,必須要學般若波羅蜜多,甚至獲得聲聞獨覺阿羅漢果位,也要學般若波羅蜜多。”所以,我們若想獲得佛果利益衆生,缺少了般若波羅蜜多和利他的心是不行的。

  有些道友可能會想:我們凡夫人的自私自利是不可能斷盡的,假如不能斷盡,菩提心是否永遠生不起來呢?實際上,我執存在的同時也可以有菩提心,作爲凡夫非要斷盡我執才能發菩提心,誰也沒有這個要求,如果有的話,凡夫就不是凡夫,已經變成聖者了。在這些問題上,大家應該值得分析。

  總的來講,菩提心就是利益他衆。雖然利他的方法非常多,但最究竟的,就是願他獲得佛果,暫時一定要想幫助他。作爲真正學佛的人,始終都應該有一顆利他的心,很多善知識的教言裏也講:行住坐臥,念念不忘的就是“我要幫助衆生”。這種心態不僅要在心裏發,在實際當中也一定要運用起來。不管是在哪個場合,只要有幫助衆生的機會,我們就要把自己的利他心運用起來,哪怕是看到路上有塊大石頭,也要想“這可能對過路的人有影響,或者對車輛有影響”,然後把它扔在旁邊。當然,沒有菩提心的人也許故意把大石頭扔在路中間,因爲好人有好人的性格,壞人有壞人的性格,壞人始終都想害別人,這種心態和行爲,在我們發菩提心的時候一定要斷掉!

  所以,不管是在團體場合、還是私人交往,我們一定要把在佛菩薩面前承諾過的利他心用起來,而且是無條件的,不希求什麼果報,不認爲“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別人會不會贊歎我,會不會得一點獎勵”,或者“我來世會不會獲得快樂”,這完全是小乘的發心。作爲大乘修行人,幫助別人,別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罷,什麼樣都可以,只要能給他人帶來一分快樂、一分幸福,這就是我活在這個人間的意義了。若有這樣一種心態,所謂的發心就已經運用在生活中了。

  我非常希望大家這次修學菩提心,不僅心裏每天要這樣想,行爲上也要看看自己在一年365天當中幫助了多少衆生,每個人應該總結一些菩提修學的實踐,方便的話,每天最好寫一點日記,比如說,我今天看到個老人走路不方便,就跑過去扶一下,或者在水裏看到一只螞蟻快淹死了,就把它救出來放在草叢裏,這些舉動都是一種無條件的利他。我們周圍生活著無數衆生,經常需要我們幫助,甚至平時與人交往,有人挖苦我們,自己盡量忍一會兒,這也是一種修學菩提的力量。

  所以大家在學習《入菩薩行論》的過程中,應該培養出一個與以往不同、前所未有、比較強烈的利他心,並把這種利他心逐漸轉爲緣無上佛果,也就是說,凡是與我們結緣的衆生,今天救了他、幫助了他,依靠這種因緣,讓他慢慢趨入佛道,最後獲得圓滿的佛果,這就是我們的究竟目標。當然,今天我幫助他、給他灌個頂,明天他就成佛,絕對沒有這麼簡單,對發菩提心的人來講,也沒有這麼高的要求。…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