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五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前有些人說:“我已經講了很多很多法,但好像沒起什麼作用,十幾年了,這些人還是老樣子!”這種想法是對佛法的有些道理不太了解。要知道,學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對自己要求特別高,希望度衆生能一蹴而就,有些事情恐怕會大失所望的。就我個人而言,一天中哪怕是一件小小的事情稍微能幫助一些衆生,自己心裏也有一種安慰感。當然,這方面我本人學得特別差,給你們強調,可能很多人在背後譏笑我。然而,《入菩薩行論》中說,我的身體等一切都已供養給衆生了,你們笑也好、說也好、打也好,怎麼樣都是應該的。知道了這一點,心裏就會好受一點,否則自我的念頭始終比較強,永遠都覺得衆生在害我、每個人都是我的敵人,這樣,菩提心永遠不會有成熟的時候。因此,菩提心的違品唯一就是我執,如果我執越來越減少,菩提心才會越來越會增長。

  以上講的是菩提心的本體。

  庚二、分類:

  〖通常而言,發心從地界的角度來分,有凡夫信解行發心、不清淨七地殊勝意樂發心、叁清淨地異熟之發心以及佛地斷障之發心四種。〗《經莊嚴論》講過這四種發心:1)資糧道、加行道的發心屬于凡夫位,叫做信解行發心。爲什麼是“信解行”呢?因爲這種發心有一種刻意的作意——“我要度衆生、我一定要幫助衆生”,時時刻刻對自己有一種監督提醒,有一種自我要求,認爲“利益衆生是我願意做的,我需要這樣”,這種心態叫做信解行發心。

  2)不清淨七地(從一地到七地之間)是殊勝意樂的發心。爲什麼是“殊勝意樂”呢?因爲一地到七地之間,真正證悟了自他交換、自他平等的境界,自私自利的心斷掉了,這種發心相當清淨,不像凡夫位時始終雜有一些我執和不清淨的念頭。

  3)叁清淨地(八地到十地)的發心叫做異熟發心。爲什麼叫“異熟”呢?我們學《俱舍論》的時候知道,所謂異熟果,不管你想也好、不想也好,反正必定會成熟。同樣,到了八地以後,對于利益衆生、幫助衆生,並不是需要刻意執著,就像河水往下流一樣自然而然,在無勤當中利益衆生。

  4)到了佛地時,一切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包括最細微的習氣全部斷盡,自相續中的智慧圓滿通達,這個發心就叫做斷障發心。所以,〖《經莊嚴論》中雲:“諸地信解行,增上淨意樂,異熟許別義 ,斷障四發心。”〗以上從凡夫到佛地之間的四種發心,是從地界的角度來分的。

  〖從助伴、比喻的側面來分,〗從助伴、比喻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菩提心有二十二種分類。〖如《現觀莊嚴論》中雲:〗《現觀莊嚴論》首先略說了八事七十義 ,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廣說。在廣說“叁智”的時候,發菩提心是“遍知十法”的第一個,以下兩句講發心的分類。〖“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分二十二種。”〗這二十二種比喻,按照無垢光尊者的講法,分別對應了從資糧道 到十地末尾的發心;按印度獅子賢論師的觀點,則是從資糧道到佛果加行、正行、後行的發心。

  從比喻和助伴兩個方面具體宣說:

  1)如“地”:小資糧道的發心(求菩提的意樂)是最初的發心,猶如大地。大地是一切功德的來源,同樣,小資糧道希求菩提的意樂,實際上是産生一切道果功德的基礎。

  2)“金”:中資糧道的發心猶如黃金。黃金本質沒有改變,同樣,到了中資糧道的時候,這種發心不會有遷變。

  3)“月”:大資糧道的發心猶如新月。新月越來越增上,同樣,大資糧道的功德也會越來越增上。

  這是資糧道叁個發心的比喻和助伴。

  4)“火”:加行道的發心猶如烈火。烈火能摧毀一切薪柴,同樣,加行道的發心能斷除一地以前的一切違品分別念。

  下面從“藏”一直到“歌”,分別對應十地的發心:

  5)“藏”:一地與布施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寶藏。寶藏能滿足一切衆生,同樣,一地菩薩的發心也能以布施滿足一切衆生。

  6)“寶源”:二地與持戒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寶源。寶源是一切珍寶的來源,同樣,二地菩薩的發心是一切功德(地、度、力等)的來源。

  7)“大海”:叁地與忍辱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大海。大海不會被狂風動搖,同樣,叁地菩薩的發心不會被嗔恨心等違品動搖。

  8)“金剛”:四地與精進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金剛。金剛不會被任何金屬物所摧壞,同樣,四地菩薩的發心也不會被懶惰等違品摧毀。

  9)“山”:五地與靜慮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山王。山王不易被狂風撼動,同樣,五地菩薩的發心不會被禅定的違品——散亂分別念所動搖。

  10)“藥”:六地與智慧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妙藥。妙藥可以斷除各種疾病,同樣,六地菩薩的發心能寂滅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的惑病。

  11)“友”:七地與方便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親友。親友永遠不會舍棄自己,同樣,七地菩薩的發心永遠都不舍棄任何衆生。

  12)“如意寶”:八地與願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如意寶。如意寶能滿足一切衆生的所願,同樣,八地菩薩以佛法甘露無勤滿足一切衆生的願望。

  13)“日”:九地與力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日輪。日輪能夠遣除一切黑暗,成熟莊稼,同樣,九地菩薩能遣除衆生的無明癡暗,成熟善法的各種功德。

  14)“歌”:十地與智波羅蜜多相應的發心,猶如歌聲。歌聲能讓無數人獲得快樂和歡喜,同樣,十地菩薩依靠智慧能讓許許多多的衆生獲得快樂。

  以上分別對應了十波羅蜜多,下面是五種殊勝的發心(叁清淨地所攝):

  15)“王”:與神變神通相應的發心,猶如國王。國王能駕馭一切,不容易被人控製,同樣,清淨地的神通能製服一切。

  16)“庫”:與智慧和福德二資糧相應的發心,猶如寶庫。寶庫可以具足一切,同樣,具有這種發心的菩薩,善法的資糧全部具足。

  17)“大路”:與叁十七道品相應的發心,猶如大路。大路可以任人行走,同樣,一切聖者都是依靠這種大路而行持。

  18)“車乘”:與悲心與勝觀相應的發心,猶如車乘。車乘可以載人去往任何地方,同樣,菩薩不墮輪回涅槃二邊而圓滿到達自己隨心所欲的目的地。

  19)“泉水”:與總持和辯才相應的發心,猶如泉水。泉水用之不竭,同樣,清淨地菩薩的功德永遠也沒有窮盡。

  這是五種殊勝的發心,下面叁種發心是十地所攝。(另有人說是佛地所攝。其中的辯論,以前學《大圓滿心性休息》的時候給大家介紹過。這幾個發心的分類,《叁戒論》、《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當中也有,你們下來要仔細查閱。)

  20)“雅聲”:到了十地的時候,菩薩以四種法音來利益衆生,這種發心猶如雅聲。

  21)“河流”:菩薩的平等心,或者說唯一道的發心,猶如河流,利他的事業永不間斷。

  22)“雲”:與法身相應的發心,猶如大雲。具足這種發心時,即使菩薩居住在兜率天等天界當中,利益衆生的甘露妙雨也能讓世間人享受。

  後叁種發心,獅子賢等論師認爲是佛地的加行、正行、後行所攝,但無垢光尊者說佛地不可能有後行,因爲佛陀度化衆生事業無邊無際,不可能有圓滿的界限,所以這是從十地的角度來安立。藏傳佛教曆來對二十二種發心是有學道所攝、還是無學道所攝這方面有一定的辯論,當然,我們這次針對的聽法者,大多數以前沒有受過特別正規的佛法教育,如果將薩迦派、格魯派、甯瑪派大德之間的辯論在這裏展開講,恐怕許多人不一定有興趣聽。因此,明年假如有機會講《現觀莊嚴論》,這二十二種發心到時候會盡量廣說,如果我忘了的話,希望你們給我提醒一下。

  總的來講,從凡夫到最後佛地之間,發心可以分二十二種,彌勒菩薩以二十二種比喻和助伴的方式宣講了發心的分類。

  〖從獲得方式的角度來分,那麼有以名相而得和有以法性而得兩種。〗“以名相而得”是指通過儀軌、上師的言教等方式而獲得。《釋迦牟尼佛廣傳》後面講到,還可以依靠友力而得、依靠自己的因力而得、依靠表示而得,有許許多多的獲得方式。這種以粗大名言而發的世俗菩提心,是依靠儀軌來獲得的。第二種是“以法性而得”,也就是說,通過證悟一切萬法的本性而獲得勝義菩提心。這兩種是從獲得方式的角度分的。

  〖或者,從所緣的對境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兩種發心;〗《涅槃經》是從對境的角度來分的,因爲一切萬法的真相要麼是世俗的真相、要麼是勝義的真相,除此以外沒有其余的所緣對境,由此,發心可分爲勝義谛和世俗谛。

  〖從意樂加行的角度,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類。〗這是大乘經典《華嚴經》裏面的分法。〖適應此場合的分類是最後一種。〗《入菩薩行論》的分類方法是根據《華嚴經》的,也就是說,從我們的意樂加行方面來分的。前一段時間講過,希望自己到達那裏的意樂,叫做願菩提心;在意樂的基礎上,將自己的行動付諸實際,這種發心就叫做行菩提心。所以,我們這次學習的就是《華嚴經》的這種分法。

  還有,《般若二萬頌》對發心的分類也有不同,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五道分爲五種發心,十波羅蜜多的發心也分爲十種發心,有關經典中有許許多多的分析方法,但我們這裏只要大概了解,菩提心有哪幾種類別?自己到底受持哪一個?如果你是一地菩薩,你就要用一地菩薩的勝義谛發心;如果你是資糧道的,就用資糧道的發心;是加行道的,就用加行道的發心;如果什麼都不是,那這個發心可能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當然,如果資糧道還沒有入,現在要想真正利益衆生可能比較困難。但若按照廣義的角度來講,我們也算已經入了資糧道的,只不過是小資糧道當中的“小小”。現在很多人將上師分爲小小、大大、中中,直接的名字都不提,所以,我們也許連小資糧道都沒有…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